張 杰,邱家棟
體育學習評價對體育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導向作用,不僅是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提升學習能力的導航儀和風向標。然而,當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習評價體系存在“重總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重課內評價,輕課外評價;重技能評價,輕素質評價;評價內容片面,形式單調、方法單一”等問題,這與當前教育教學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嚴重影響體育教學效果,壓抑學生情感,以至于出現“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尷尬局面。本著“健康第一,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寓教于樂的教學原則,在“學分銀行”理念的引領下,轉變重學科、輕育人,重結果、輕過程的教育觀念,將學生在第二課堂的表現納入體育課學業成績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多元化、過程化的體育課學習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健康水平,實現體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飛躍發展。
以“學分銀行、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育學習評價”為檢索詞,以2008-2018年為檢索年限,通過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共收集相關文獻173篇,經過分類與篩選,符合本研究需要的文獻有30篇;以“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為檢索詞,通過超星期刊進行檢索,共檢索文章44篇,符合本研究的文章有10篇;以“體育學業成績評價”為檢索詞在中國知網進行檢索,共檢索出31篇文章,符合本研究需要的主要有3篇,通過對以上文章的研讀,初步歸納出當前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為本研究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通過網絡發送調查表的形式征求30位體育專家、學者意見。專家學者就各級指標的科學性、重要性、層次性、可獲取、可量化等方面對所有指標評分。前兩輪評分標準一致,在1-10之間,得分越高,表示該項指標越重要、可行性越強、有效性越好。第三輪咨詢主要是把入選的指標按照層次分析法的應用要求設計成表格,請專家填寫,便于計算各項指標權重。
根據德爾菲法的研究結果確立評價指標體系,請30位專家對各級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比較,進而確定具體評價指標的權重。
深入學習黨中央和國務院下發的系列教育教學指導文件和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學校體育發展的重要指示和系列講話精神,基本可以明確兩點:其一,我國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是“健康和育人”;其二,基本指導思想是堅持教學相長,更加注重“學”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自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為發展體育事業的主體;把滿足人民健身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體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十二條中第42款中明確提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3]。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提到“完善體育課程”“提高教學水平”等[4]。這充分說明了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視,但同時也表明我國學校體育課還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應試教育”這一片面的教育模式,嚴重地阻礙學習者個性的發展,扼殺了他們的創造天性。應試教育之錯歸根到底在于其評價形式上,過于重視智育,實行一考定終生的考核評價制度,迫使學生、家長和社會不得不按照其給定的標準行事。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學習評價模式亦深受影響。
劉文佳[5]等在《解析大學體育課程的考核評價體系》、鄭杰政[6]在《“積分制”在大學公共體育課程考核中的應用研究》和肖力[8]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改革的理論探索——“團隊考核”模式的構建》等研究中發現,我國高校公共體育學習評價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重總結性評價,輕形成性評價;重課內鍛煉評價,輕課外鍛煉評價;重運動技能評價,輕身體素質評價;考核評價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較好地反映學生個體差異,無法測評體育課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和進步程度,容易扼殺哪些體育基礎弱、態度認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的積極性[5-8]。
盧萍在《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學習評價現狀研究》中建議,公共體育課程考核內容除了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以及出勤情況、學習態度、對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程度等方面進行考核外,還應關注學生的情感、合作等方面,提高其合作交往能力。學校需要改進單純通過期末考試來評價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應該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增加學生學習的進步幅度評價,建立學生自信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關注學生的進步與退步情況以此調整自己的教學[9]。
王淑英在《學校體育課程體系研究》提到,對學生學業的評價可以從情感態度、技術技能、體質健康、知識認知等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情感態度包括:運動參與、學習興趣、團結合作、情緒調節;技術技能:技術動作質量和熟練程度;體質健康:身體素質、身體機能、身體形態;體育知識認知:人體科學、體育基本理論、心理學、社會學和美學[10]。
王娟在《中外大學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對比》一文中研究發現,國外高校對體育課程的評價較為多元化,學生的運動技能有時并不是主要考核內容,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課堂表現才是考核的重要指標[7]。
總結:評價內容不夠全面,主要包括專項運動技能、平時表現和理論,部分學校將身體素質、體質健康測試等也納入考核內容;評價模式過于重視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評價指標單一,過于重視學習結果評價,忽視學習過程的評價。評價方式單調,多采用“一考定終生”的期末考核,過于重視量化考核,忽視其他形式的考核方式。評價重心依然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階段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體育學習評價是體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從整體上調控著體育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的進程。
學業評價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并對學生的學習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學業評價既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用做診斷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也可以設計為總結性評價,為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成績區分優劣、鑒定等級[11]。按照學業評價的定義,我們可以把體育學業評價的概念表述為:依據體育教育和教學目標,通過搜集和分析相關信息資料對學生體育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對如何優化體育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探索的過程[12]。
“學分銀行”是一種模擬或是借鑒銀行的功能特點,使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的一種教學管理模式[14],也就是用學分作為度量學習成果的單位,就好比在銀行存款,不管是人民幣、美元或者英鎊都是以貨幣作為度量單位來進行的。學分銀行制度下,學生在學習不同的內容或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時,其學習成果都可以賦予一定的分值,構建一種流通性的工具,以“學分”為單位進行儲存或者是兌換,這樣不同的學習成果之間就可以進行等價交換。本研究就是在這種理念的啟發下,通過給學生不同的體育學習成果賦分,然后儲存起來,累積到一定數量時就可以兌換成體育學習成績。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體育學習成績,充分挖掘學生的體育天賦,尊重學生不同的體育學習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4.1落實全面育人指導思想的需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2]。而傳統的體育課學業成績評定無法明確地體現出考核的目的,往往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升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形成的體育觀、體育能力、運動興趣、主動參與習慣、體質狀況、健康水平等與體育教育最初目標形成巨大差距[13]。
2.4.2 全面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需要
學校體育的基本目標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高低是評價體育教學成敗的重要指標。所以,有必要夠建一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體育課學業成績評價體系。
2.4.3 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發展體育工作擺上重要日程,精心謀劃,狠抓落實,不斷開創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加快把我國建設成為體育強國。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體育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2.4.4 落實“強化體育課”的需要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十二條明確提出要“強化體育課”。體育課是否得到強化,最終還要落實到體育教學的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體育行為習慣是否養成,體育運動技能是否提高,體質健康水平是否提升,體育的育人功能是得到否充分發揮?構建科學的、多元化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十分必要。
2.4.5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需要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長期以來,中國的“應試教育”嚴重束縛了一代人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應試教育模式下的體育課學業成績評價體系顯然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構建新的、多元化、過程化的體育課學業成績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2.5.1 將身體素質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運動生理學認為,身體素質是指人體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機體能力。身體素質的強弱,是衡量一個人體質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是一個人體質強弱的外在表現,身體素質的發展,對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于2009年頒布《全民健身條例》明確提出要提高公民的身體素質,《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第二條也指出,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將反映學生心肺功能的素質鍛煉項目作為考試內容,考試分數的權重不得少于30%。
2.5.2 將團結協作意識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體育課學習評價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健康表述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其中,團結協作能力和意識是社會適應良好的重要體現。現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其中,與人相處、與人合作、與人共同生活,被看作是學會生存的關鍵。引導大學生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寬容和理解,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提出將交往、合作以及情意作為評價內容,說明了體育功能的多元性。體育作為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更要充分發揮其育人的基本功能。因此,將團結協作意識納入課程學業成績評價體系是必要的。
2.5.3 將體育課堂表現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本研究中的課堂表現主要包括:學生考勤情況、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及進步幅度等方面的內容。《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中的第21條規定學生的學習評價應是對學習效果和過程的評價,主要包括體能與運動技能、認知、學習態度與行為、交往與合作精神、情意表現等,同時要把學生的進步幅度納入評價內容。
2.5.4 將學生在“第二課堂”的表現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依據教材及教學大綱,在規定的教學時間里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稱之為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以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從教學內容上,它緊貼教材但又不受制于教材。從表現形式上,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本研究中的“第二課堂”主要包括:學生參與體育社團或學校運動隊、參與體育競賽組織工作、擔任體育競賽裁判工作、參加校內各類體育比賽及運動會、代表學校外出參加體育比賽、校園健康跑等方面的內容。
2.5.5 將《標準》測試成績納入學習評價體系
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按照一定比例納入體育學習評價體系有利于推進落實《標準》測試工作,檢驗學校體育教學成效,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表1 高職院校多元化體育學習評價指標體系(含權重)
3.1 體育學習評價應該包括課內評價和課外評價,課內評價包括身體素質及進步幅度、專項技能及進步幅度、課堂表現、體育健康理論;課外評價包括參與校內外各類體育活動的策劃與組織工作、擔任校內外各類體育競賽裁判工作,參加體育類社團和學校高水平運動隊訓練情況,參加校內外各類體育比賽,校園健康跑情況,體質健康測試等。
3.2 要以全面育人為導向,采用多元多主體的評價形式,特別重視對學習過程的評價,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態度、努力程度、進步幅度等方面的改變,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