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虹,王子昱
2020年春節前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從湖北武漢隨著春運的流動大軍,悄無聲息的在全國迅速蔓延,給社會生產、人民生活造成極大的危害和心理恐慌。面對疫情,人們防范和預防手段較少,各級行政部門只能依法對居民采取居家隔離措施,來遏制疫情的快速蔓延。受疫情防控措施的影響,享受寒假快樂的大學生改變了生活常規,和同學好友的互動減少,只能每天無聊地待在家中,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來滿足自己的生活。而隨著居家時間的不斷延長,部分大學生特別是心理應對方法不成熟,性格有弱點的大學生更容易出現恐懼反應,焦慮、情緒低落以及對學業的擔憂等行為。長期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在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中有較好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過問卷測試,比較運動干預前后居家隔離大學生焦慮癥狀的差異性,提出相關心理干預的建議,以期減輕疫情對大學生所致的心理傷害,為運動抗焦慮理論體系,以及高校完善育人目標提供實踐依據。
以運動干預對新冠肺炎疫情期居家隔離大學生焦慮癥狀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1.2.1 測量法
1.2.1.1 量表的選用
選用在我國已使用多年,切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的焦慮自評(SAS,1971),共20個題目,用1-4級評分級評分,其中5、9、13、17、19項目為反評題,按4-1計分,20個項目的得分相加得粗分,再用粗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SAS標準分的分界值為50分,超過臨界值即視為有焦慮傾向,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1]。
1.2.1.2 量表的測試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于2020年2月9號對所教授258名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焦慮水平測量、回收;統計分析后,將42名(男生19名,女生23名)SAS焦慮自評量表得分為陽性者的學生納入運動干預對象,并進行3周運動干預后;隨即于2020年3月1號對原258名大學生(包括42名運動干預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焦慮水平的再測、回收。
1.2.2 實驗法
實驗干預程序及方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居家隔離實施(除武漢外),多數從2020年1月25號以后開始實施。因此,本研究選擇隔離兩周后人們已經開始有厭煩情緒的時間點——2月9號進行干預前測試;測試后針對42名干預對象布置運動任務,要求其下載KEEP運動APP并注冊會員(費用由教師承擔),根據自身能力選擇有興趣并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跟隨APP進行每周5次的40分鐘以上健身活動,強度自我調整,運動后當晚9點前將運動軌跡截圖并傳送給老師。其他同學自由安排。(本實驗原本定于預估二月底3月初開學前進行兩周實驗,但隨著疫情發展開學時間的推遲調整為3周。另外,學校于2月14號開始實施網上體育教學,要求干預對象在每周一次體育課的基礎上完成實驗要求。)
1.2.3 比較分析法
運用SPSS22.0軟件系統對所測數據進行數理統計,并分析比較受試學生運動干預前后焦慮水平的差異。
居家隔離大學生焦慮癥狀反應程度較輕,整體焦慮水平較低。前、后兩次測試沒有焦慮癥狀的大學生分別是83.72%、96.9%;輕度焦慮人數分別是13.57%、2.33%,中度焦慮人數分別是1.94%、0.77%,重度焦慮人數只有第一次測試的2人;第二次測試具有焦慮癥狀的大學生明顯減少,由42人降為8人,見表1。居家隔離大學生SAS前、后測試得分經過比較,第二次測試平均得分低于第一次平均得分,兩者具有差異性(P<0.05),見表2。

表1 居家隔離大學生前后測試SAS自測量表得分情況(n=258)

表2 居家隔離大學生前后SAS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比較(n=258)
通過對居家隔離大學生SAS前、后測試得分比較可以看出,男女大學生在焦慮水平上不具備顯著差異性(P>0.05),性別對SAS得分影響較小,見表3。

表3 居家隔離大學生前后SAS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比較(n=258)
運動干預大學生后測SAS結果平均分數明顯低于前測,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4。通過對運動干預大學生前后測試各因子得分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只有6(手腳發抖)、12(易暈倒)、17(手腳干燥)、18(臉紅發熱)4項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1(易緊張或著急)、9(易平靜)2項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他因子都具有高度顯著性差を異(p<0.01),見表5。說明運動干預后焦慮癥狀有較大的緩解。

表4 運動干預大學生前后SAS焦慮自評量表得分比較(n=42)

表5 運動干預大學生SAS各因子前、后測試得分比較(n=42)
2.4.1 居家隔離大學生焦慮癥狀基本情況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寒假居家隔離大學生雖然有家人的陪伴,有電視、網絡的娛樂支持,但長期處于封閉的自我隔離狀態,會讓活潑好動的大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從生理上產生焦躁情緒。本研究從大學生隔離兩周后進行SAS量表第一次測試,此時已有部分大學生會產生焦慮癥狀。但測試結果表明僅有16.3%的居家隔離大學生具有焦慮癥狀,且以較輕癥狀為主;男女大學生的焦慮水平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這說明多數大學生不管男女都能夠積極面對新冠病毒疫情,并對疫情有明確的認識或較強的恐懼感,使他們主動配合各部門做好自我隔離。另一方面,便利的網絡可以讓同學間互相交流,發泄心中不良情緒;但也有部分同學不聞身外事,只管沉溺于網絡游戲中,使身體不由自主地出現有焦慮癥癥狀。這就要求我們居家生活多樣化,找出更好的居家生活方法來改善自身的焦慮狀況,促進自我心理健康發展。
2.4.2 運動干預對居家隔離大學生心理狀況影響
近年來,部分專家學者研究證實,身體活動時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能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治療焦慮及抑郁等癥[2-4],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有焦慮癥狀的居家隔離大學生經過為期三周的運動干預后,SAS焦慮自評得分下降明顯,焦慮癥狀有所緩解。從運動干預大學生組SAS前后測試結果對比分析看出,SAS平均分和多項因子呈現出高度顯著性差異(p<0.001),說明經過有效的運動干預,這些大學生焦慮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通過對比居家隔離大學生SAS前后測試結果顯示,兩者也具有顯著性差異(p<0.005),這可能與體育課網絡教學的進行有一定關系,體育網絡教學的開通,使得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時間,主動、被動接受老師布置的體育活動要求,在不經意間使得整體焦慮水平得到緩解。運動干預的大學生在不斷完成任務的同時,也改變了居家隔離生活的節奏,生活慢慢變得更加規律,一些軀體的疼痛、腸胃的不適等癥狀也隨之改善,他們的情緒越來越趨于平靜,從而具有健康的居家隔離心理適應。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體鍛煉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從側面為本實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科學性提供了保障。
3.1 多數大學生不管男女都能夠積極面對新冠病毒疫情,但隔離期要求我們居家生活要多樣化,找出更好的居家生活方法來改善自身的焦慮狀況,促進自我心理健康發展。
3.2 體鍛煉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日常學習生活中,對伴有焦慮恐懼情緒的大學生,要強化他們運動認知能力,通過運動干預使他們得到情緒放松、轉移,從而達到更好的促進效果。
3.3 在今后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反應救援策略和預案中,應適時納入體育人文干預措施,有效調整人們生活狀態,促進良好心理發展,從而減少疫情帶來的身心損害和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