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燕
江蘇具有推廣龍獅文化得天獨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江蘇地跨長江、淮河南北,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擁有中原、江淮、金陵、吳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江蘇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多元的,由多個區(qū)域文化所組成,而且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結晶。江蘇民間在春節(jié)和元宵之日早有舞龍和舞獅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江蘇地區(qū)經濟繁榮,教育發(fā)達,文化昌盛。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傳統(tǒng)的龍獅運動作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民俗體育活動,它已超出了體育的范疇,形成了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文化載體。江蘇自古就有以舞龍舞獅的方式祈求平安的民俗文化。近年來,江蘇多個省市地區(qū)市持續(xù)加大龍獅文化的傳承弘揚力度,舉辦各種表演和承接比賽。如2017年揚中市西來橋民間舞龍隊代表江蘇闖入全運會決賽,摘得傳統(tǒng)套路銀牌、自選套路銅牌,榮獲中國溧陽國際龍獅爭霸賽一等獎,取得了一系列矚目的成績。被江蘇省龍獅運動協會授予揚中市西來橋鎮(zhèn)“江蘇省龍獅運動之鄉(xiāng)”稱號。每逢春節(jié)和民族重大節(jié)日,在江蘇多個地區(qū)都會開展舞龍舞獅傳統(tǒng)民俗文化表演,深受百姓喜愛,吸引了不少外市游客前往觀看,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江蘇是我國經濟和教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國家龍獅協會和省龍獅協會也高度重視高校龍獅運動項目在江蘇的開展與普及。江蘇承接和舉辦過多項國際國內大賽。其中不乏多項民族傳統(tǒng)賽事,方便江蘇居民和高校學生參加,也為他們零距離觀賞和了解各項傳統(tǒng)體育運動賽事提供了便捷的機會和平臺。近年來,省龍獅協會聯合地方政府連續(xù)多次承接舉辦了各種龍獅系列賽事,吸引了江蘇多所高校和地方龍獅團體的關注和積極參與。
近幾年,江蘇各高校各代表隊經常活躍在中國龍獅運動協會組織的各種賽場上。南京理工大學舞龍隊曾多次代表江蘇乃至國家征戰(zhàn),參加過龍獅運動最高級別的賽事——世界龍獅錦標賽,并且獲得了舞龍自選項目的金牌;以揚州大學學生為班底的江蘇舞龍隊參加了2017年在天津舉行的全運會龍獅比賽,并獲得全運會的亞軍。這說明,江蘇高校龍獅運動隊的競技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升。與國內原有強隊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甚至有所超越。

表1 江蘇省龍獅運動員具有運動等級分布表
調查隊伍中有等級稱號的運動員只占8.44%(因為中國競技龍獅運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自己的運動員等級評定制度,因此這些等級都是其他競技體育項目的等級稱號,并非舞龍舞獅項目自身的等級稱號)。具有運動員等級稱號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設有體育院系和具有高水平特招的院校。絕大部分運動員均為普通生。從這一點上說明,龍獅運動在普通高校中適宜開展,不需要練習者具有特定的運動技能基礎,普及性強,普通生便于練習、掌握和提升。

表2 江蘇省龍獅運動員參賽次數分布
圖1所示,運動員參加比賽4次以上者僅占被調查人數5.07%,而僅有1次比賽經驗的占51.01%。雖然龍獅運動項目易于開展,但普通學生從零基礎接觸這個項目要達到競技比賽的要求,訓練的周期較長。尤其是舞獅項目,通常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一般高校學生在校時間通常只有四年時間(少數考上研究生的除外)。他們從大一開始接觸學習訓練,到可以參賽已近大三年級。比賽經歷是運動員一定實踐經驗的積累,屬于一種感性認識。運動員自身的比賽經歷使他們能對訓練和比賽中的負荷變化、技戰(zhàn)術的運用和心理壓力有更深切的體會。然而在競技龍獅運動中,有豐富競技經驗的運動員較為缺乏。龍獅訓練周期長,練習者的練習熱情在長時間訓練周期中容易被消耗。在達到比賽要求前,作為活動表演項目難度要求相對較低,所以需要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展示平臺。除了學校內的各種活動,社會上的需求無疑是最好的補充。如果沒有比賽目標的導向,又缺乏校內外的表演平臺,練習者的興趣會淡化,練習人口也會逐漸流失。

圖1 江蘇省龍獅運動員參賽次數分布

表3 龍獅運動隊參加校內外活動分布

圖2 龍獅活動頻率調查統(tǒng)計圖

高校龍獅活動內容比較豐富,以校內的為主,社會演出有但相對較少。從活動的頻率來看,每個院校隊伍平均每年比賽1次,參加演出3-4次。比賽不僅是檢驗一支隊伍的競技水平高低的尺子,同時也是激發(fā)和促進運動員積極訓練的動力。對長周期訓練短時無法參賽的運動員們如何更好地使其保持對舞龍舞獅運動訓練的激情,學校提供展演平臺和參加社會商業(yè)演出必不可少。只有積極創(chuàng)設多種機會讓他們展示龍獅技能時,訓練者才能對文化共存的運動項目長時間保持熱衷的態(tài)度。
從圖3中可以看出,江蘇高校開展龍獅運動的經費主要來自學校下撥。在開展的學校中,校領導和教師都非常認可這個項目。一是因為龍獅運動富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適合在高校青年學生當中開展;二是因為舞龍舞獅項目最能體現不同練習者在同一條龍或一頭獅之間的密切配合,團隊合作的培養(yǎng)價值尤為突出;三是舞龍舞獅表演能夠在學校的多種場合亮相,增添喜慶和歡樂的氣氛。但經費有限一直是困擾多所高校龍獅運動開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學校下撥,基本沒有其他經費來源。器材更新維護費用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補充,練習場地在許多學校不能得到長效保障。

圖3 江蘇省高校開展龍獅運動經費來源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江蘇高校龍獅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江蘇省體育局、省龍獅協會高度重視龍獅運動在高校的開展與普及。江蘇高校龍獅運動的興起雖然只有短短幾年,但發(fā)展迅速,已呈燎原之勢。但結合調查現狀,在發(fā)展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何讓校內、社會、地方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高校龍獅發(fā)展現狀?如何讓民間龍獅“走進”高校再從高校“走出”來,有效利用社會資源,解決表演者的舞臺需求,同時還能獲取經濟效益?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穩(wěn)固龍獅練習人口并將基數進一步擴大?師資隊伍的專業(yè)化程度需再進一步提高,這些都是目前高校龍獅發(fā)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社會和高校加強龍獅文化的宣傳,制造龍獅文化氛圍。首先,在新生進校時利用各種平臺進行龍獅運動的展演和宣講,在學校中成立龍獅社團,形成良好的舞龍舞獅氛圍,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參與龍獅運動的價值觀,吸引更多的普通學生來了解和從事龍獅項目的訓練。在校園文化中納入龍獅文化周,開設各種與龍獅有關的文化比賽:龍獅攝影、龍獅征文、龍獅涂鴉設計、系列講座、龍獅文化相關電影等多種活動,形式多樣、主題突出,形成校園文化中的品牌活動之一。使學生喜愛龍獅、樂于參與龍獅,將傳統(tǒng)龍獅文化植根于心中。其次,隨著網絡平臺的發(fā)展,各高校應該建立單獨的龍獅運動的專業(yè)網絡平臺,用以向社會推廣校園龍獅文化。網站可以以最短的時間最全面的發(fā)布最新消息,向全社會宣傳龍獅文化、發(fā)布比賽和展演通知、公布業(yè)績、鏈接資源下載、網絡討論留言等,獲取各界人士的關注。建立推廣欄目,向社會或兄弟院校提供理論和技術、信息資源共享。以點帶面,擴大龍獅運動的影響力,在校內外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龍獅運動,提高龍獅運動的普及率。在賽事方面,江蘇自2016年起賽事全程媒體通過網絡同步直播,為舞龍舞獅這項具有傳統(tǒng)魅力的體育項目注入了新時代的元素。同時,便捷的觀看和線上線下互動擴大了賽事的傳播,在各個層面上起到了很好的推廣和宣傳效果,實打實的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應。
高校龍獅要主動跟社會融合,加強學校與地方的共建,創(chuàng)造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并存。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大眾對各種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凸顯,民間傳統(tǒng)文化舞龍舞獅項目也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富有文化內涵的群眾性體育活動。高校將傳統(tǒng)龍獅項目引進校園,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規(guī)范、豐富內涵,舞龍舞獅成為正式體育比賽項目,學生隊伍不僅可以在體育競技的道路上大放異彩,同時可以面向社會迎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學校要主動加強與地方的溝通,做好自身品牌營銷策略。參與政府和社會活動,包括慶典、旅游、表演,企業(yè)文化活動等,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在國家大力推廣傳統(tǒng)文化和地方利好不斷推陳出新的大背景下,做好演出項目營銷。聯合地方政府企業(yè),拉贊助、找冠名,與地方合作達到雙方共贏。在學校經費投入不足,場地設施等出現困難時,利用自身條件盈利,以獲取進一步的發(fā)展。同時,實現校園課內外教學一體化,將課堂教學與校外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適應社會與服務社會的能力。舞龍舞獅隊在給廣大商家、企事業(yè)單位和政府部門帶來表演和祝福的同時,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在某種程度上既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練習龍獅的熱情,同時也緩解部分院校隊伍因為經費緊張而影響龍獅運動開展的情況。這是解決當前高校龍獅運動發(fā)展瓶頸的有效路徑之一。
大力發(fā)展高校龍獅運動,關鍵在于提升在校龍獅運動的參與人口。龍獅進高校體育課堂使得龍獅人口參與量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有效保證。對于沒有開設龍獅課的高校,龍獅社團或俱樂部的管理機制上要凸顯激勵措施。與校學生處、校團委等多部門協調,配套相應的促進手段。除比賽外,鼓勵參訓學生參加各類演出。學校與社會共同搭建龍獅展演平臺,讓更多舞龍舞獅者有機會參加龍獅展演,實現自我表現價值,激發(fā)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龍獅運動。只有參與人口得到保證,并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這項運動才能顯示出長久的勃勃生機。
“高手在民間”,尤其是民俗類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社會上的民間藝人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也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無法將自身的經驗有效轉化為科學而系統(tǒng)的體系。高校教師和教練具有較高的理論基礎,但在技術上專業(yè)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于龍獅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先進技術方法的掌握以及運動訓練的理論探索等也尚顯不足。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應集中舉辦不同級別的教練員與裁判員培訓,邀請社會知名龍獅藝人專家、從業(yè)者與高校龍獅教練員、教師定期開展交流活動,形成有效對接互補。保證高校龍獅運動課程教學和訓練的指導性和有效性。隨著市場的繁榮和江蘇地方文化的發(fā)展,高校與地方共建是高校龍獅運動發(fā)展的需求,也是龍獅運動走向市場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