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莉,譚 宏
(江西財經職業學院,江西 九江332000)
高職產教融合中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可以分為系統場、演練場、源發場和對話場四種類型的知識場[1],如圖1所示。

圖1 高職產教融合中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
這四類知識場之間的互動為知識轉化和創新提供了動力,因此,主動創造和管理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在某種程度上比直接管理知識轉化和創新過程更加有效[1]。知識場的類型如表1所示。

表1 知識場的類型
本文結合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分析高職產教融合中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具體如圖2所示。其中,主要存在于企業組織環境中的源發場和學校組織環境中的系統場在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中相對穩定。對話場和演練場則需要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有意識地建立聯系并維系溝通[1]。因此本文重點分析數控技術專業在高職產教融合中的對話場和演練場。

圖2 數控技術專業在高職產教融合中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
數控技術專業通過產教融合在科研和教學兩個領域建立和加強對話場,促進組織層次知識轉化和創新的社會化、外在化和組合化[2]。
2.1.1 科研領域的對話場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德陽機械制造業技術研究中心基礎上建立了四川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技術服務中心,并與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工具分廠聯合建立了工具研究所。其中,工具研究所主要從事各種復雜工具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工具研究所已在刀具材料、精密復雜型線刀具與數控刀具設計及制造、表面強化以及加工中心后置處理系統等領域,形成了獨特的技術優勢,相關產品已在東汽公司的核電、風電、燃機設備生產中廣泛使用。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還以生產性數控實訓基地為基礎建立了數控技術中心,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培訓,而且提高了生產加工能力,取得了多項研發成果。
2.1.2 教學領域的對話場
數控技術專業成立了由裝備制造業的行業、企業專家和負責人為主體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全方位參與專業建設工作。這為制定崗位職業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以及合作開發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數控技術專業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構建了一個專兼結合的專業領軍團隊。一方面,聘請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和東方汽輪廠的專家擔任專業領軍團隊兼職專業帶頭人,聘請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另一方面,組織專任教師到企業進修,并取得相關工種技師證書或工程師證書。為了更好地建設兼職教師隊伍,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中國二重、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東方汽輪機廠等裝備制造企業簽訂了《校企共建兼職教師隊伍合作協議》,通過雙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約束,保障教學質量。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產教融合建成了基礎實訓平臺、工藝實訓基地、數控生產性實訓基地,并在中國二重集團公司、成都華遠電器設備有限公司、東方汽輪機廠、德陽迪泰機械有限公司、四川航空液壓機械廠等企業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為個人層次知識轉化和創新的組合化、內在化和社會化提供了保障[2]。
2.2.1 基礎實訓平臺建設
數控技術專業根據機械制造類專業基礎能力實訓要求,整合原有的零件幾何量檢測、鉗工基礎、流體傳動、機械傳動、CAD/CAM技術等實驗、實訓資源,與東方汽輪機廠共建基礎實訓平臺。
2.2.2 數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數控技術專業和東方汽輪機廠共同建成了集教學、生產、技術創新與服務于一體的、生產要素齊備的數控生產性實訓基地。數控生產性實訓基地從設備選型到車間布局,均與企業聯合完成。不僅可以培養數控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和制造業信息化的各類技術人才,而且能對學生和培訓學員開展從普通機床、數控車床、加工中心到高速機床的生產全過程的全真實訓。
2.2.3 工藝實訓基地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與德陽永紅機械廠、中國二重、東方電機、東方汽輪機等企業共建工藝實訓基地。工藝實訓基地不僅引入企業的技術標準、管理規范和企業文化,而且生產任務充足穩定,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接受技能培訓。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技術服務、裝備制造業中小企業服務、校企科研聯合攻關、技術技能培訓、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等方面,與大企業、大集團和特色產業園區對接,形成產業對接的綜合性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綜合性知識轉化和創新平臺涵蓋了系統場、演練場、源發場和對話場四種類型的知識場。
從以上案例研究可以看出,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通過建立和加強跨越校企組織邊界的演練場和對話場,使高職產教融合中的知識轉化和創新在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中循環[3]。
其中,通過產教融合建立起的演練場,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和仿真的實踐場景中將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促進個人層次的知識轉化和創新[3]。傳統高職教育演練場局限在學校內部,只具有教學功能而不具有生產的功能。但是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數控專業通過產教融合充分依靠德陽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與重裝企業結成戰略合作關系,建成優質資源共享,緊跟技術工藝前沿,集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此時,學校內部的演練場與企業內部的演練場之間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學校演練場不再局限于把真實的工作任務壓縮到一個受控制的虛擬實訓環境中,完成了生產工作任務并產生了經濟效益。這種在實訓過程中融入企業生產要素的制度設計,解決了大型實訓設備投入難、實訓成本高和師資不足等現實問題,而且學生能夠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得到知識技能的傳授并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
而通過產教融合建立起的對話場,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合作性組織學習,促進組織層次的知識轉化和創新[3]。例如,學校與企業聯合建立的工具研究所以及四川機械工業數控技術中心充分發揮其優勢資源,為與之合作的裝備制造企業積極開展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同時,這些合作平臺的發展使得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的工程實踐經驗也大大提高,提升了教師隊伍的素質,并且促進了數控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生產一線相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