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菲
(河北大學附屬醫院 放療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放療是肺癌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如:放射性肺炎(RP),導致患者無法足療程和根據劑量接受放療計劃,影響預后,對日常生活、工作等產生影響。有研究提出:IL-6、TNF-a等炎性遞質的表達水平和RP發生有直接聯系,但現缺少敏感指標預估。為探究IL-6、TNF-a對肺癌放療發生RP的影響因素,本文將65例放療肺癌患者作為研究樣本。
1.1 一般資料。此次共將放療致肺癌患者(n=64)列入研究中,研究時間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將發生放射性肺炎者作為研究組(n=30),未發生放射性肺炎作為對照組(n=34)。兩組患者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RP診斷標準:胸片照射野形狀相近,呈模糊斑片,陰影密度大。影像學改變,經1周治療后無變化。既往接受胸部放療。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54~76歲,平均(62.3±2.2)歲。總劑量<60 Gy22例、>60 Gy12例。其中,非小細胞癌30例、小細胞肺癌34例。研究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53~79歲,平均(62.4±2.3)歲。總劑量<60 Gy24例、>60 Gy6例。其中,非小細胞癌14例、小細胞肺癌16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具有同質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經病理檢查確診為肺癌。②患者均自愿入組,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性疾病,語言交流障礙者。②中途退出,依從性不高者。
1.2 方法。熱塑膜固定體位,16排CT進行胸部增強掃描,碘海醇造影劑。根據患者現狀確定處方照射劑量60Gy,每次2Gy,日1次,每周五次,6周結束。放療均使用6MV-X線直線加速器展開三維適形放療。放療過程中,患者每周進行血常規與肝腎檢查,2周1次胸部CT。
1.3 評價指標。①清晨空腹抽靜脈血2 mL,低溫離心機離心,3000 r/min,離心半徑9.5 cm,搜集血漿。將樣本分為3管標注并儲存在低溫環境,儲存溫度-70℃。選擇ELISA檢測患者白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a的表達水平。②分析放射性肺炎影響因素。③分析兩組患者KPS評分、基礎病史、放療前肺功能、化療、同期放化療和RP的關系。
1.4 數據處理。根據觀察指標統計相關數據,分別使用均數(Mean Value)加減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和例(n)、百分率(%)來表示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將有效數據輸入到SPSS 18.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進行T值和χ2檢驗,當P<0.05時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治療前后檢驗指標。放療前,兩組TNF-a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L-6水平具有同質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放療后,兩組TNF-a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IL-6水平(12.24±3.51)低于對照組(18.59±5.9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觀察治療前后檢驗指標(±s)

表1 觀察治療前后檢驗指標(±s)
分組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TNF-a IL-6 TNF-a IL-6研究組 30 30.41±6.54 10.44±3.4147.56±10.45 12.24±3.51對照組 34 36.41±8.74 10.41±3.5447.59±10.64 18.59±5.97 t - 3.08 0.03 0.01 5.10 P - 0.01 0.97 0.99 0.01
2.2 放射性肺炎影響因素分析。放療總劑量與放療前TNF-a指標是RP主要影響因素,詳見表2。

表2 放射性肺炎影響因素分析
2.3 發生RP的相關因素篩選。不同KPS評分患者、有無病史患者、化療患者、同期放化療患者的RP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放療前,肺功能健康者與異常者RP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發生RP的相關因素篩選
放療作為肺癌主要治療路徑,RP是放療常見并發癥。據研究,誘發RP與諸多因素有關系[1]。分析RP的發生、分子機制、篩選特異度均符合預估指標,放療前分析誘發RP存在的影響要素,對此制定針對性的放療計劃有重要作用[2]。目前,引起RP的具體機制尚無統一定論,有學者以TNF-a、IL-6為主的生物遞質對造成肺損傷的始動有重要意義[3]。而伴隨炎性損傷的修復機制在肺纖維化生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本研究中,放療后會引起TNF-a、IL-6指標變化。放療總劑量與放療前TNF-a指標是RP主要影響因素。TNF-a、IL-6均為炎性細胞因子,在炎性反應中占據重要地位,對維持RP過程中有一定作用[5]。根據研究結果,照射至45~50 Gy時患者TNF-a水平明顯升高。經回歸分析說明,放療前TNF-a指標與總劑量成為RP危險要素[6]。因此,放療后肺的延遲反應中TNF-a的融入發揮了一定作用。放療后,IL-6指標低于對照組,表示IL-6融入照射后肺組織的炎性反應。根據回歸分析研究結果,治療前IL-6指標非RP發生獨立要素[7]。此外,放療總劑量超過60 Gy將會增加RP發生率,但本研究樣本數量較少尚無法準確定論。兩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不同,表示總劑量超過60 Gy成為RP影響要素[8]。
綜上所述,肺癌患者放療時應監測TNF-a指標與總劑量,對降低RP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