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方源
(興義市人民醫院,貴州 興義 562400)
非小細胞肺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致病因素有長期吸煙、遺傳、環境等[1]。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實施胸腔鏡手術治療,但是會對患者造成應激性刺激,影響患者術后認知功能[2]。因此,本研究收治的65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對胸腔鏡肺癌手術治療老年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研究及對認知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興義市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65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其中,33例患者進行全身麻醉,設為對照組,男20例,女13例,年齡65~85歲,平均(75.21±3.23)歲;病理類型:腺癌22例,鱗癌11例。32例患者進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設為研究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65~86歲,平均(76.20±3.18)歲;病理類型:腺癌20例,鱗癌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臨床資料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由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選標準:①所有患者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非小細胞癌;②所有患者均對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者;②患有其他肺部疾病者;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全身麻醉。①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及時建立靜脈通路,嚴密監測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等。②靜脈注射1 mg/kg丙泊酚(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137)、0.12 mg/kg維庫溴銨(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458)、0.03 mg/kg咪達唑倉(江蘇恩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037),采用雙腔支氣管導管插管機械通氣后,進行全身麻醉。研究組患者進行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①麻醉誘導前行胸椎旁神經阻滯,以T4棘突下緣旁2~3 cm處實施穿刺。具體全身麻醉方法和對照組一致。②回抽注射器無血后,注入20 mL濃度為0.25%的羅哌卡因(辰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1065),麻醉誘導方案和對照組一致。③術后能給予靜脈自控鎮痛,輸注2 mL/100μ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2)、0.5 mg/kg帕洛諾司瓊(南京先聲東元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96),負荷劑量設定為2 mL,背景輸注為1 mL/h,單次劑量為2 mL,時間鎖定15 min。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分。使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評分量表(MMSE),從時間定向力、地點定向力、即刻記憶力、延遲記憶、語言、視空間等7方面進行評估,總分3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認知功能越好。②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2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疼痛程度。使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總分1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程度越嚴重。③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包括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21.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采用(±s)描述,用t檢驗組間數據,以P<0.05表示組間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MMSE評分。通過t檢驗可知,兩組患者術前的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天,研究組的MMSE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MMSE評分(±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MMSE評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1 d 術后1 d研究組 32 28.07±1.05 22.05±0.68*對照組 33 28.57±1.02 18.21±0.57*t-1.947 24.703 P-0.056 0.001
2.2 對比兩組患者VAS評分。研究組患者術后2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同時間點對照組,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VAS評分(±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VAS評分(±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點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后2 h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48 h研究組 32 3.12±0.42* 2.64±0.70* 2.07±0.32* 1.80±0.37*對照組 33 4.57±0.56 3.24±0.67 3.09±0.40 2.06±0.24 t - 11.781 3.531 11.331 3.37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排氣時間和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s,d)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s,d)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拔管時間 排氣時間 下床活動時間研究組 32 6.18±1.05* 2.05±0.68* 2.04±0.67* 14.04±2.47*對照組 33 9.57±1.25 5.21±0.57 4.78±0.87 20.77±3.46 t - 11.821 20.329 14.195 9.00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非小細胞癌是惡性肺癌類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老年人群體[3-4]。實施胸腔鏡手術治療時,全身麻醉的術后鎮痛效果不佳,容易對患者造成應激性刺激[5]。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已經應用于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
此次通過對65例老年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術后1 d MMSE評分高于對照組;術后2 h、12 h、24 h、48 h的VAS評分均低于同時間點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拔管時間等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對患者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效果顯著,有利于改善認知功能。分析其原因為:實施胸椎旁神經阻滯,麻醉阻滯范圍小,增加了羅哌卡因的阻滯效果。由于羅哌卡因的阻滯效果時間長,對神經的損傷較輕,通過阻滯交感神經緩解疼痛癥狀,避免血壓大幅波動,有效抑制手術應激反應,保持較高的MMSE及VAS評分。椎旁神經阻滯的術后鎮痛作用效果顯著,防止患者產生術后認知功能障礙,促進術后康復[6]。
綜上所述,在老年非小細胞癌患者的護理工作中,采用胸椎旁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能夠緩解術后疼痛,對患者認知功能影響小,縮短住院時間和術后康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