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義
(防城港市東興市人民醫院,廣西 東興 538100)
尿路結石屬于一個總稱,是指泌尿系統各個部位結石病,是臨床常見泌尿系統疾病,根據患者結石部位不同可將其分為膀胱結石、尿道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結石等,該疾病的發生原因與患者的生活環境、泌尿系統疾病等因素有一定的關聯。尿路結石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引起尿路梗阻、尿路感染等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有較大的影響,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于尿路結石患者,臨床常常采取外科手術治療,其中體外沖擊波碎石術(ESWL)是臨床比較常用的手術方法,隨著腔鏡技術不斷發展,腔鏡技術應用于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也可獲得良好的應用效果。本文主要分析腔鏡時代ESWL治療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在防城港市東興市人民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尿路結石患者當中抽取45例,經隨機抽樣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實驗組23例與對照組22例。實驗組男10例,女13例;年齡20~78歲,平均(61.56±2.78)歲;結石部位:輸尿管結石有18例,膀胱結石有5例。對照組男10例,女12例,年齡22~80歲,平均(61.23±2.42)歲;結石部位:輸尿管結石有18例,膀胱結石有5例。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在知情條件下與我院簽署相關協議;所有患者均符合我院對尿路結石的診斷,確診為尿路結石患者。排除標準:合并有精神障礙患者;合并有嚴重臟器功能損害或障礙患者;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ESWL治療,具體手術步驟如下:術前患者需要完善相關檢查,術前予以患者超聲檢查,確定結石的部位,便于開展相關手術;選擇相應的體位要求患者臥于ESWL機床上;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患者的相關參數設置為:碎石電壓設置為10.5~12.5 kV,沖擊次數為1500~2500次;患者均需要接受1~3次的治療,碎石術完成之后囑患者多飲水、多排尿,術后2周復查彩超,如果發現有結石殘留則可再次進行碎石。實驗組患者實施腔鏡碎石取石術,具體手術步驟如下: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應用輸尿管鏡碎石術: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方法,取截石位,壓力水泵連續注水,在這一基礎上經尿道將8F/9.8F輸尿管硬鏡插入到患者患側輸尿管,經腔鏡找到結石,通過手柄將沖擊桿置于結石表面,氣壓彈道碎石機壓力設置為0.4 Mpa,使用彈道碎石壓力逐步擊碎結石,擊碎之后使用取石鉗將比較大且容易活動的結石取出;手術完畢之后常規留置雙J管,1個月之后在膀胱鏡下拔除。
1.3 研究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泌尿系統、尿路感染、血尿;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征:結石排凈時間、治療總時間、中醫證候積分。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征比較。實驗組患者的結石排凈時間與治療總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征(±s,d)

表2 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征(±s,d)
組別 例數 結石排凈時間 治療總時間實驗組 23 6.82±1.25 3.86±1.13對照組 22 11.36±1.24 6.07±1.15 t-12.2268 6.5017 P-0.0001 0.0001
尿路結石是臨床泌尿科中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一般來說男性發生尿路結石的概率比較大,根據尿路結石的發生位置可將其分為上尿路結石與下尿路結石,這兩種尿路結石疾病在病因、發病機制上都有較大的差異[2]。上尿路結石包括腎結石、輸尿管結石等,多數屬于草酸鈣結石;下尿路結石則包括尿道結石、膀胱結石等[3-4]。對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比較多,保守治療、手術治療都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保守治療雖然不會對患者產生傷害,但這一治療方法比較適用于半徑比較小的結石,對于半徑比較大的結石,臨床仍然推薦患者實施外科手術治療[5-6]。
傳統的手術治療對患者的創傷比較大,患者術后容易發生感染等不良后果,近年來新興一種新型治療方法,即體外沖擊波碎石術,是以沖擊波形式將患者體內結石擊碎,被擊碎的結石則可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應用效果比較顯著,且對患者的傷害比較小,便于患者術后恢復[7]。但是這一方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患者體內的結石,且患者排石的時間比較長,在這一時間段中容易發生尿路狹窄、血尿等術后并發癥,因此需要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8]。隨著腔鏡技術不斷發展,腔鏡技術應用于外科手術中獲得較好的應用效果,在本次研究當中,針對尿路結石患者的應用到的手術方法除了傳統的體外沖擊波碎石術之外還有腔鏡取石碎石術,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輸尿管鏡碎石術,另一種是經皮腎碎石術[9]。
對于超過10 mm的輸尿管結石患者來說,采用輸尿管鏡碎石術可獲得更好地隨時效果,但是針對不同部位的結石,輸尿管鏡碎石術的治療效果也有一定的區別。相比于中下段結石來說,輸尿管上段結石的清除率比較低,其原因在于將結石有效擊碎之后,碎石容易重新返回到腎臟當中[10]。
總的來說,隨著腔鏡時代輸尿管鏡下碎石取石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在治療經驗不斷的累積下,腔鏡時代輸尿管鏡下碎石取石術對尿路結石患者的應用效果非常高,清除率也比較高,輸尿管鏡下碎石取石術的應用提升了泌尿系結石的治療優勢,如微創、費用低廉等,獲得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臨床針對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該要充分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了解患者的手術適應證與禁忌證,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規范醫療行為,從而能提升患者的手術效果。從研究結果上看: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時間與結石排凈時間均短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腔鏡時代輸尿管鏡碎石取石術應用于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促進患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