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蘭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康復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肩袖損傷是一種常見的肩關節疾病,主要由肩胛下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組成的肩袖結構受損引起,常發生于肩關節極度外展的反復運動中,可導致上臂外展活動受限甚至喪失。肩袖損傷微創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但術后容易發生組織粘連、肩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影響手術療效[1]。國外研究顯示,僅39%的患者在肩袖損傷微創術后完全康復,其余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2]。因此,在肩袖損傷微創術后進行針對性康復訓練至關重要。肩胛骨松動訓練能促進肩胛骨位置的復位,改善肩關節活動度,提高肩關節功能恢復效果[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肩胛骨松動訓練對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早期康復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骨科治療的80例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早期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齡43~76歲,平均(62.7±8.2)歲,病程3~16個月,平均(9.4±3.2)個月。對照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41~78歲,平均(63.1±8.5)歲,病程3~18個月,平均(9.8±3.5)個月。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均診斷為肩袖損傷,行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治療,術后病情穩定,具備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排除肩關節骨折、肱骨骨折、上肢神經病變、既往有肩關節手術史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病程、手術方法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使用常規康復訓練,進行肩關節的關節活動度和肌力訓練。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情況及耐受情況下,進行被動及主動訓練,如肩關節外展、前屈等活動以及爬墻、滑繩等運動,肩部肌肉收縮運動等,1次/d,5次/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肩胛骨松動訓練,患者取健側臥位,面向治療師,患側前臂放在上腹部處。治療師立位,一側手置于患者肩峰處,另一側手插入患者腋下,虎口處握肩胛骨的內側緣及肩胛下角,上方手向外側推肩胛骨的同時下方手將肩胛骨抬起,對其進行分離,然后治療師雙手在此基礎上做肩胛骨的上提/下沉、前伸/后縮以及上旋/下旋的松動,也可以將上述動作結合起來,轉動肩胛骨,做肩胛下肌的松解。
1.3 觀察指標。評估治療前、治療4周、8周、12周的ASES評分、UCLA評分;治療前后評估CMS各評分,包括疼痛、力量測試、日常活動、關節活動范圍以及CMS總分;治療前后評估VAS疼痛評分以及肩關節活動度,包括前屈、外展、后伸角度。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ASES評分及UCLA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4周、8周、12周的ASES評分、UCL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ASES評分及UCLA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ASES評分及UCL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ASES評分UCLA評分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觀察組 40 64.73±12.57 79.23±16.12 89.42±16.95 94.03±16.57 16.87±6.26 20.76±6.89 23.62±7.11 29.04±7.65對照組 40 64.39±12.76 76.04±15.68 80.92±15.79 84.85±16.21 16.95±6.34 19.21±6.58 21.03±7.01 24.25±7.16 t-0.497 4.031 4.917 5.024 0.268 3.091 3.708 4.49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觀察組治療12周后的疼痛、力量測試、日常活動、關節活動范圍以及CMS總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M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疼痛 力量測試 日常活動 關節活動范圍 CMS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5.56±2.69 13.08±2.5115.18±3.02 33.48±2.36 7.83±2.07 16.25±2.84 10.67±2.52 32.48±3.35 39.34±9.42 95.29±6.85對照組 40 5.70±2.8211.12±2.6415.53±2.89 20.04±1.75 8.02±2.21 13.16±1.68 10.58±2.37 27.64±3.19 39.83±9.51 71.96±6.97 t - 0.245 4.013 0.475 5.049 0.297 4.104 0.290 4.414 0.578 5.162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及肩關節活動度比較。觀察組治療12周后的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前屈、外展、后伸角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及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VAS疼痛評分及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別 例數 VAS疼痛評分(分) 前屈(°) 外展(°) 后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6.27±1.05 1.34±0.52 41.36±8.65 134.29±18.07 38.86±7.69 126.14±13.72 11.26±3.14 31.35±4.30對照組 40 6.16±0.98 2.47±0.54 41.18±9.21 103.48±12.73 38.91±7.87 101.42±10.39 11.09±2.95 25.47±3.11 t-0.241 3.062 0.306 5.109 0.232 5.046 0.294 4.52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肩袖在肩關節活動時能夠穩定和支持盂肱關節,在肩關節外展上舉時,通過肌肉收縮,將肱骨頭牢固固定在肩盂中心,并以此為軸心,進行前屈、后伸及旋轉運動[4]。肩袖損傷會導致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影響盂肱關節穩定性[5]。肩袖損傷微創術能夠在關節鏡下修復受損肩袖組織,維持盂肱關節穩定性,但術后需要輔助康復鍛煉,以增強肩關節處肌力及活動度[6]。
肩胛骨運動是肩復的基礎,肩胛骨松動訓練對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和運動功能有重要作用。肩胛骨松動訓練遵循無痛原則,強化被動拉伸運動,能夠對肩周組織及神經產生刺激,能激活炎癥反應,從而緩解疼痛,減輕關節腫脹,改善關節活動度,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有害物質的代謝,減少異常組織的纖維粘連,起到止痛、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的作用[7]。臨床研究顯示,對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行肩胛骨松動訓練能改善肩關節僵硬、疼痛,增加肩關節活動范圍[8]。本研究結果顯示,肩胛骨松動訓練能促進肌肉的收縮和伸展,增強肌肉張力和彈性,間接松解關節粘連,放松肌肉及韌帶,達到改善肩關節活動范圍、提高肩關節功能的目的[9]。同時,肩胛骨松動訓練兼顧了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患者可自行完成,對訓練環境的要求不高[10]。
綜上所述,肩胛骨松動訓練對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早期康復有積極影響,能有效提升肩關節功能,增加肩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早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