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朱劍鋒,朱東紅,宋冬冬
(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江蘇 淮安 211600)
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cerebral hemorrhage)是指在非外因的情況下,各種原因引起的腦大、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自發性破裂引起的腦內出血。由于其自發性,患者通常感到癥狀突然出現,且較危重,如不能及時搶救和適當的治療,會導致病人死亡。由于腦出血血塊期為占位性病變,存在著腦積水、顱內高壓和腦受壓、腦疝的威脅,故內科治療效果不盡滿意,多采用外科治療[1]。臨床上通常采用去骨瓣血腫清除術,而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設備的更新,越來越多的患者可以采用復骨瓣血腫清除術進行治療。本文通過評估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與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對比研究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自發性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及預后。
1.1 一般資料。研究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的60例初步診斷為自發性腦出血的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實驗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52~64歲,平均(52.60±2.10)歲;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9~61歲,平均(54.50±3.20)歲。本次選用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2-3]。納入標準:①經頭顱CT、MRI檢查診斷為自發性腦出血的患者;②年齡45~65歲;③意識清楚,精神正常;④了解本次研究目的及過程,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排除不能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②排除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③排除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不全患者;④排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⑤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或代謝性疾病患者;⑥排除合并腫瘤患者。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①患者收住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②與患者溝通病情與手術方式后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手術前,患者行全身麻醉,取適宜體位;④常規消毒、鋪無菌手術單巾[4]。
1.3.2 實驗組:實施復骨瓣血腫清除術:①固定患者頭部,作患側擴大的改良翼點入路切口;②逐層切開,銑刀銑開骨瓣;③向下咬除蝶骨脊,成骨窗6.0 cm×6.0 cm;④確定血腫部位及范圍,由顳上回后部進入血腫腔并將血腫清除,充分止血;⑤用生理鹽水沖洗2次,將剝開的骨瓣復原,逐層關閉,置入引流管;⑥縫合切口,手術結束。
1.3.3 對照組:實施去骨瓣血腫清除術:①固定患者頭部,作患側擴大的改良翼點入路切口;②逐層切開,銑刀銑開骨瓣;③向下咬除蝶骨脊,成骨窗10.0 cm×12.0 cm;④確定血腫部位及范圍,由顳上回后部進入血腫腔并將血腫清除,充分止血;⑤用生理鹽水沖洗2次,逐層關閉,置入引流管;⑥縫合切口,手術結束。
1.4 觀察指標。記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指標,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同時記錄患者術后出現顱內高壓、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等并發癥的情況及發生率[5]。
1.5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21.0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學計算,采用(±s)展開,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相關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不同手術方式后的圍術期相關指標,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等,經計算,二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及其對比(±s)

表1 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及其對比(±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實驗組 30 142.30±6.34 48.22±39.65 21.77±1.32對照組 30 126.74±7.63 89.34±87.18 33.67±1.94 t - 26.273 19.328 15.675 P - <0.05 <0.05 <0.05
2.2 并發癥及其發生率。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分別采取不同手術方式后出現并發癥如顱內高壓、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及其發生率如下,經計算,二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詳見表2所示。

表2 術后并發癥及其發生率[n(%)]
自發性腦出血(Spontaneous cerebral hemorrhage)最常見的病因為高血壓,多見于40~50歲的中年女性,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受環境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目前臨床上最常采用的術式是去骨瓣血腫清除術與復骨瓣血腫清除術。去骨瓣血腫清除術是指通過去除部分顱骨,降低顱內壓,促進腦血流灌注恢復,最終使腦血流灌注重建,是挽救腦出血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在開放手術視野下操作,能最大限度清除血腫,充分引流腦脊液,但該術式手術創傷大、恢復期長、后期需顱骨缺損修補等不足。而復骨瓣血腫清除術可以有效規避以上問題,但該術式適用于血腫量較少的患者,對于血腫量較大,如超過100 mL者,不建議采用該術式。同時,用吸引器吸除血腫,需要確保動作輕柔,吸引器輕度適中,避免傷及正常腦組織,注意血腫周圍及底部小血細胞凝集塊不可強行剝除,避免發生再出血現象[6-7]。
本次研究旨在通過評估患者的圍術期指標與術后出現并發癥情況,對比研究不同手術方式治療自發性腦出血的臨床療效及預后。結果顯示,雖然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較長,但相比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時間更短,同時,患者出現顱內高壓、顱內再出血、顱內感染等術后并發癥也更少、總體費用降低、后期無需行顱骨修補降低費用支出、總體減少了家庭及社會負擔。上述指標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對于自發性腦出血患者,清除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防止腦水腫是治療的關鍵,由于藥物作用緩慢、難以通過血腦屏障,目前,臨床上仍以手術治療作為首選的治療方式。結合其他學者的報告與研究,可以發現[8],部分患者在治療中或治療后出現電解質平衡紊亂的情況,表現為大汗、嘔吐,同時,該術式存在手術視野小,故血腫清除率相對較低的情況。
綜上所述,對自發性腦出血的患者,應用復骨瓣血腫清除術比常規去骨瓣血腫清除術在減少術中出血量、以及縮短住院時間上有更顯著的效果,同時對患者術后容易出現的不良反應能更加有效的預防和控制,總體費用降低、后期無需行顱骨修補降低費用支出、神經功能障礙有更好地恢復,增加重返社會的機會,總體減少了家庭及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