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雯,胡容
(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 呼吸內科,重慶 408300)
良性的氣道狹窄的患者,出現的癥狀往往都和狹窄的部位,以及管腔狹窄的程度,與狹窄段的長度,還有病變性質與肺部的基礎性疾病有關聯[1]。患者常常都會表現出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而發生了良性的氣道狹窄患者往往是出現氣道阻塞比較嚴重的時候,也會有相關的癥狀,這種情況往往容易導致患者治療出現嚴重的滯后,如果情況嚴重,還可能會出現管腔狹窄,或者是呼吸衰竭,對于患者的生命有嚴重的威脅[2]。通過研究表明,部分良性氣道狹窄患者容易出現誤診或者是漏診。既往對于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采取的是外科手術治療,但是因為手術治療有著創傷大,費用高,而且患者在手術之后的并發癥比較多,患者在手術之后恢復長的缺點,所以目前應用的比較少[3]。但是采取內鏡介入治療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提升治療的效果。基于此,文章討論了經氣管鏡介入治療良性氣道狹窄情況。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重慶市墊江縣人民醫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就診的良性氣道狹窄患者,共7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實驗組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19~80歲,平均(38.56±6.26)歲,體質量19~26 kg/m2,平均(23.36±2.04)kg/m2。對照組中男24例,女11例,年齡14~79歲,平均(37.67±6.04)歲,體質量19~25 kg/m2,平均(22.27±1.96)kg/m2。對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基線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的(P>0.05),能夠進行比較。此次試驗經過了醫院之中的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納入標準:①經過胸部CT檢查或者是氣管鏡的檢查,患者確診是良性的氣道狹窄;②患者對于整個試驗內容知情;③患者的保存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患者是因為因素,而出現了氣道的狹窄;②患者保存的資料不夠完全;③患者正在接受著相關治療。
1.2 方法。在手術之前,完善了血常規和心電圖、凝血象等相關檢查,同時做好患者的三維CT重建,這樣才能夠全面的對氣道狹窄的情況有所了解,停止對于抗凝藥物的使用。叮囑患者在手術之前的4~6 h禁食、禁飲。對照組:對于本組患者實施常規的治療措施。實驗組:對于本組患者采取介入治療,對于患者采取冷凍治療,通過可彎曲的支氣管鏡伸到患者的病變位置,通過經支氣管鏡工作孔來將冷凍探頭進行插入,并置于病灶之內,將腳踏開關開啟。對于一個部位采取3次冷凍治療之后,來將探頭移動到5~6 mm的周邊,反復進行上述的操作,每次治療的時間維持在2~3 min左右。直到患者全部的病灶都被冷凍,并且將壞死的物質與冷凍探頭共同取出。
1.3 評價指標。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中的患者出現并發癥的情況,以及KPS評分、肉芽腫樣病變。療效判定近期療效的判定:最后一次腔內介人治療后,測定患者的氣道直徑、氣促指數,并與接受介人治療前比較。應用呼吸困難量表mMRC評分:0級:正常,1級為快步走的時候氣促,2級為平常步行的時候氣促,3級為平常步行的時候會因為氣促而停止行走,4級為患者可能會由于輕微的活動的時候,出現氣促的情況。對于遠期療效做好相應的判定,在最后一次的腔內介入治療之后的3~6個月,對于患者的氣道的直徑,還有患者的氣促指數,做好重新的測定,與治療前進行比較。氣道出現狹窄或者是氣促的指數恢復到治療之前的水平,則定義為再狹窄。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出現并發癥概率的對比。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出現并發癥概率的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出現并發癥概率的對比[n(%)]
2.2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KPS評分對比。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KPS評分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KPS評分對比(±s)

表2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KPS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KPS評分實驗組 35 88.32±13.03對照組 35 67.37±11.23 t-7.2053 P-0.0001
2.3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治療之后有效率的對比。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治療之后有效率的對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實驗組中的患者與對照組在患者治療之后有效率的對比[n(%)]
在臨床上,良性的氣道狹窄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而良性狹窄主要發病機制是因為各種原因出現的氣道黏膜損傷,之后,還可能會出現繼發性的損傷修復,致使患者出現局部的肉芽組織與瘢痕組織過度的增生[4]。而組織損傷之后,也可能會使炎癥細胞募集,還可能會發生炎性介質的釋放,致使不同程度的炎癥反應。而氣道黏膜也可能會發生水腫、壞死等,對于患者應用經氣道介入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其癥狀[5-6]。在采取氣管鏡介入治療之前,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往往是認為治療這種疾病的最好的方法,通過手術治療的方式,能夠對于氣管、支氣管的結核,主要針對結核性的肉芽腫還有瘢痕狹窄期的病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常常會因為狹窄段比較長或者是因為雙肺發生了病變,還有就是患者的肺儲量下降等等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不能接受手術治療。通過氣管鏡介入治療的方式,能夠很好的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需要應用在結核性氣道狹窄患者的治療之中,這種治療方法更加的直觀,而且損傷比較小,可在局麻下進行,尤其適用在環行狹窄治療的患者之中,但是容易出現再狹窄的情況。針對存在良性氣道狹窄的患者,在應用介入治療方法之后,還是存在著再狹窄的概率,所以需要進行長期的氣管鏡監測治療,還要接受長期的進一步的介入治療,這需要相應的醫務工作者,在相應的臨床時間工作之中,及時的告知患者積極的配合相應的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之中的KPS評分要優于對照組,實驗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經氣管鏡介入治療,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并且改良患者的KPS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