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王耀東,趙存躍,于明光
(山東電力中心醫院,山東 濟南 250001)
目前隨著國內老齡化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不正確的生活方式,腰腿痛的發病率逐年上升[1],有很大一部分是腰椎管狹窄癥患者,此疾病可導致椎管有效容積變小,導致神經根、硬膜囊受壓,從而出現相應神經的功能障礙。臨床中一般采取對癥處理,患者癥狀較輕時可采用非甾體類藥物緩解疼痛,癥狀嚴重時一般采取手術治療[2]臨床上常用的方法為開放性手術,但這種手術有不少缺點,比如并發癥多、創傷性較大等[3]。腰椎非融合技術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此類手術已有研究顯示可取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其中棘突間動態內固定手術屬于此類技術,大大的減少了手術融合所帶來的并發癥。本文就此種手術方式應用在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中的效果進行了分析探討。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4月至2021年2月,共30例患者于山東電力中心醫院行PLIF或棘突間動態內固定,其中30例患者符合選擇標準納入研究。15例采用棘突間動態內固定(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15例采用PLIF(PLIF組)。PLIF組:男7例,女8例;年齡35~82歲,平均(56.46±1.47)歲。體質量指數(25.43±2.95)kg/m2。病程10~60個月,平均15個月。病變節段:L4/59例,L5/S16例。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男7例,女8例;年齡33~80歲,平均(57.13±1.32)歲。體質量指數(26.61±2.56)kg/m2。疾病類型。病程9~50個月,平均14個月。病變節段:L4/59例,L5/S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包含性別、年齡、體質量指數、疾病類型、病程、病變節段),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明顯的下腰痛;②下肢放射痛;③間歇性跛行;④MR影像學顯示L4/5退變性腰椎管狹窄。排除標準:①腰椎滑脫;②腰椎畸形、腫瘤和創傷;③既往行腰椎手術病史;④嚴重的骨質疏松;⑤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手術方法。本研究采用棘突間動態內固定手術和PLIF。兩組手術均由同一醫師完成。患者均于全麻后取俯臥位,使用體位墊維持腰椎前凸。棘突間動態內固定手術及PLIF手術組手術過程略。
1.3 療效評價指標。臨床評價指標:手術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時間、并發癥,手術前后腰部以及腿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VAS評分組內手術前后比較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前后兩組間腰部及腿部VAS評分以及ODI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及表2。兩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棘突間動態內固定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見表3。腰椎間隙活動度結果提示:非融合組L4/5固定節段活動度術后半年時較術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融合組L4/5固定節段活動喪失。兩組出血及住院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1 兩組術前術后VAS評分(±s)

表1 兩組術前術后VAS評分(±s)
組別 例數 腰椎VAS評分 腿部VAS評分術前 術后2周 術后半年 術前 術后2周 術后半年PLIF組 15 6.1±1.1 3.1±1.3 0.5±0.8 6.8±1.1 3.1±1.2 0.5±0.6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 15 6.5±1.0 3.4±1.2 0.5±0.8 6.6±1.1 3.2±1.3 0.4±0.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術前術后ODI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ODI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半年PLIF組 15 61±3.4 14.3±4.2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 15 62±2.7 14.8±4.3 P- >0.05 >0.05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表4 兩組術前術后椎間活動度(ROM)(±s)

表4 兩組術前術后椎間活動度(ROM)(±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半年PLIF組 15 4.0±0.6 5.4±0.7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 15 4.1±0.2 0 P->0.05 <0.05
表5 兩組出血及住院時間(±s)

表5 兩組出血及住院時間(±s)
組別 出血(mL) 住院時間(d)PLIF組 216.1±26.5 10.3±2.8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組 20.5±6.4 6.3±1.8 P<0.05 <0.05
在行開放手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同時,有很多學者選擇性的采用棘突間動態內固定技術并顯示良好療效[4-5]。本研究結果也提示此術式具有一很多優勢。KongDs等[6]通過對棘突間內固定系統與PLIF對比研究,認為棘突間動態內固定系統可以選擇替代PLIF來治伴有節段不穩的椎管狹窄癥。
目前臨床普遍認為與PLIF相比,棘突間動態內固定不僅能獲得相似療效,還有較多優勢,包括軟組織創傷小、切口感染低、術中出血更少、患者住院時間短、恢復快等。棘突間動態內固定及PLIF雖然臨床效果相似,但是手術操作存在差異,比于PLIF,棘突間動態內固定切口小,對軟組織創傷小。
綜上所述,棘突間動態內固定和PTLIF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疾病臨床療效相似,但棘突間動態內固定能明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和減少術中出血以及并發癥。從而顯著減輕患者痛苦,作為一種“非融合”技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療效令人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