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力泰,巴義
(青海省烏蘭縣蒙醫醫院,青海 烏蘭 817100)
中風又叫腦血管意外,即腦卒中,其是突然引發的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此病癥發病原因較多,會因不同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腦動脈出現狹窄、破裂,從而引發的急性腦血液循環障礙,臨床表現較多,如功能性損傷引起的偏癱,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心理健康,還會降低其生活質量,使患者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1]。因此,對于中風偏癱患者來講,有效的治療措施非常重要。目前,臨床在中風偏癱治療中,常用康復訓練治療,但實踐表明,在此基礎上增加蒙醫針灸治療,可以輔助提升療效,同時還可以快速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對提高患者運動功能具有積極意義[2]。本次研究為了探究以上結論,特取40例中風偏癱患者,評價蒙醫針灸、康復訓練治療聯合治療的效果及應用價值,研究內容現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青海省烏蘭縣蒙醫醫院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40例開展本次研究,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組20例。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45~82歲,平均(63.41±3.48)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5 h,平均(8.56±2.34)h,病程1~14 d,平均(7.68±1.35)d。試驗組男14例,女6例;年齡44~83歲,平均(64.25±3.54)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6 h,平均(9.06±2.85)h,病程1~15 d,平均(7.55±1.3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此次研究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診斷標準: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價標準及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中的診斷標準評價病情,同時結合相關證候(口舌歪斜、語言謇澀、眩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干口燥、偏身麻木、少苔或是無苔、脈弦細數等癥)確診[3]。納入標準:與診斷標準相一致者;偏癱肢體2~3期;其為首次中風,并處于恢復期者;意識清晰者,并可以配合治療者;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功能不全者;有腦血管病史者;藥物過敏者;嚴重感染者;惡性腫瘤者;有過肢體手術者。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開展常規療法,即對病情為依據,開展血壓、血糖、血脂等調節治療,改善腦神經營養,并配合腦代謝活化劑等藥物治療。對照組開展康復訓練治療,在治療中依據患者的病情,為其制定合理的主動與被動訓練方案,以此來緩解患者的神經緊張情況,同時改善神經支配錯亂,預防神經痙攣,防止患者出現肌肉萎縮情況。此外,配合穴位按摩,即由印堂向太陽穴的方向來回按摩,稍微用力,按摩時主要以拇指為主。試驗組采用蒙醫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如下:蒙醫針灸:需要先對相關穴位進行消毒,用30號的毫針開展針灸,之后將針灸針在相應的穴位中刺入,用插、捻、轉等方式,在合適的位置留針,半小時后,將針灸針取出。在施針時,不同的穴位在施針時需要帶有微觸的電感度,控制好力度,注意好手法,保證患者安全。此療法5 d為一個周期,每天1次,治療2個周后停針2 d,均開展4個周期的治療。康復訓練治療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總有效率。用NIHSS工具,對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0~42分,共11個維度,分數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4]。用FMMS工具,對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即針對上肢、下肢的運動功能評分,其中上肢為66分,下肢為34分,分數越高,越好。采用BI記錄法,對患者生活能力評分,100分,分數越高,生活能力越強。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標準:以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分級標準判斷療效,分為6個等維,即肢體分級提高2級以上為治愈;肢體分級提高1級為有效;癥狀沒有變化,肢體分級無提高為無效[5]。100%-無效率=治療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通過SPSS 26.0軟件完成數據的分析,若數據之間存在組間差異性,則以P<0.05展開。
2.1 比較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試驗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

表1 比較神經功能缺損評分(±s)
組別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25.64±1.24 9.45±0.57對照組 26.01±1.85 15.14±2.47
2.2 比較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試驗組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s)

表2 比較肢體運動功能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s)
組別 肢體運動功能評分 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56.57±12.01 85.24±12.01 40.85±16.14 80.85±20.45對照組 56.50±11.57 73.24±18.31 39.57±15.69 66.47±18.15
2.3 比較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總有效率相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治療總有效率[n(%)]
中風偏癱是目前最常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其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極大的影響,甚至還會因病情的出現危害機體其他功能,特別是神經功能,導致患者的肢體出現疼痛、感覺障礙,如針刺感、麻木、觸電感等。同時,在中風偏癱治療時,因患肢對痛覺的過度敏感,使得患者總覺得疼痛難忍,甚至是患者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相應的疼痛感。人們出現中風偏癱后,其生活能力基本上無法自理,降低生活質量,同時還會增加家庭與社會的負擔。因此,在開展中風偏癱治療時,需要恢復其肢體功能,以此來提升治療效果及患者的治療信心。
目前,臨床在中風偏癱治療中,采用了蒙醫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具有一定的療效。其中康復訓練治療可以為患者提供科學、規律的訓練方式,最終改善肢體功能,但因各個差異的出現,在此基礎上,增加蒙醫針灸治療,能取得更好地治療效果。蒙醫針灸是蒙醫治療疾病的常用方案,其有溫經、通絡、調和氣血、調體素的作用。其在中風偏癱治療中,通過刺激局部的肢體,促進大腦皮層、脊髓神經發揮相應的作用,實現保護腦細細、提升機體免疫力、改善機體血液循環、延緩細胞功能減退的目的[6]。將以上方法聯合后,可以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對促使患者康復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中風偏癱用蒙醫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療效及臨床價值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