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鴿,萬里
(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全科,上海 201204)
高血壓和糖尿病均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疾病,發病率高,常合并出現,對全身大小血管功能有明顯損傷,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腎功能損傷、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并發癥,嚴重損害患者健康,甚至危及生命[1]。常規對癥降壓、降糖雖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病情,但無法改善機體代謝紊亂,容易出現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等現象,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靶器官損傷等并發癥,需要進一步用藥治療[2]。抗血小板聚集、降脂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方法,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能達到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目的,對防治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相關并發癥有重要作用[3]。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將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北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治療的94例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例。觀察組男26例,女21例,年齡38~79歲,平均(61.4±10.8)歲,糖尿病病程1~10年,平均(5.1±2.2)年,高血壓病程1~15年,平均(6.8±2.9)年;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年齡37~80歲,平均(61.8±11.2)歲,糖尿病病程1~12年,平均(5.7±2.5)年,高血壓病程1~17年,平均(7.1±3.2)年;所有患者均確診為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收縮壓/舒張壓>140/90 mmHg,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均為1~2級高血壓,未發生嚴重并發癥;排除繼發性高血壓、腎功能損傷、全身感染、既往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等;對比兩組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高血壓病程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均給予常規降糖、降壓治療,目標將血壓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在此基礎上,對照組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147),20 mg/次,1次/d[4]。兩組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檢測血脂指標,包括TC、TG、LDL-C、HDL-C,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均采用氧化酶法測定;治療前后檢測腎功能指標,包括尿白蛋白、β2-MG、UAER,留取清晨中段尿樣,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測定尿白蛋白、β2-MG,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UAER;治療前后使用動脈硬化檢測儀測定CAVI及ABI。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后TC、TG、LDL-C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HDL-C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指標比較(±s,mmol/L)
組別 例數 TC TG HDL-C LDL-C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4.41±0.47 2.97±0.36 1.84±0.26 1.30±0.19 0.98±0.14 1.29±0.17 2.64±0.23 1.67±0.18對照組 47 4.39±0.45 3.86±0.41 1.87±0.29 1.84±0.27 0.96±0.13 0.98±0.15 2.65±0.21 2.13±0.19 t-0.224 3.012 0.210 2.979 0.201 2.768 0.140 2.701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后尿白蛋白、β2-MG、UAER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尿白蛋白(mg/L) β2-MG(mg/L) UAER(μg/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16.54±4.31 13.24±2.89 3.38±1.29 2.06±0.63 24.36±7.87 19.95±6.92對照組 47 16.65±4.27 15.73±3.68 3.40±1.23 3.15±0.82 24.21±7.94 23.02±7.18 t-0.238 4.031 0.210 3.708 0.232 4.41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后CAVI明顯低于對照組,ABI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硬化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CAVI A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7 12.69±1.34 9.57±1.02 0.87±0.13 1.07±0.09對照組 47 12.64±1.40 11.25±0.91 0.89±0.11 0.96±0.12 t - 0.219 3.971 0.206 2.973 P - >0.05 <0.05 >0.05 <0.05
高血壓與糖尿病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均與血管內皮功能異常有關,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較高。同時,兩病均對全身血管有損害,高血壓可導致腎細小動脈硬化,增加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損傷腎功能,減少腎小管對白蛋白的重吸收[5]。糖尿病可損傷微血管及大血管,加重機體糖脂代謝紊亂,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6]。
血小板聚集、脂質沉積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病的重要病理因素。阿司匹林是基礎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也是防治高血壓及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的重要藥物。臨床研究證實,阿司匹林一級預防可降低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36%的心肌梗死風險,降低15%的腦卒中風險[7]。阿司匹林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對防止血小板聚集所致的栓塞事件有積極意義。阿托伐他汀是重要的降脂藥物,能糾正機體脂質代謝紊亂,抑制并穩定粥樣斑塊,并能抑制脂毒性作用,減少LDL-C與腎小球系膜細胞上的LDL受體結合,降低致系膜細胞和足細胞的損傷,從而保護腎功能,減少尿蛋白及微量蛋白的排泄,抑制小球及腎小管間質纖維化[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血脂、腎功能、CAVI、ABI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效果良好,能提升抗血小板及調脂功能,抑制動脈粥樣硬化、腎功能、心血管等損傷,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聯合阿托伐他汀治療高血壓合并糖尿病的效果確切,明顯降低了血脂,減少了尿蛋白的排泄,減輕動脈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