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米西努爾·艾合買提,圖爾蓀古麗·米爾孜麥麥提
(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新疆 和田 848000)
急性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病,又稱“缺血性卒中”,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均較高,具有起病急驟、進展迅速、預后不良等特點,若治療不及時,患者腦神經可因缺血、缺氧而受到不可逆損害,誘發一系列后遺癥,甚至可導致患者癱瘓或死亡,對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需對其采取早期及時的治療[1]。靜脈溶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可有效疏通閉塞的腦血管,降低最終梗死面積,減輕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改善預后,阿替普酶、尿激酶是常見的溶栓藥物,兩種藥物作用機制各不相同,尿激酶為第一代溶栓藥,阿替普酶為第二代溶栓藥[2]。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對比了阿替普酶與尿激酶在急性腦梗死治療中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新疆和田地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18例急性腦梗死溶栓時間窗內患者為研究對象,病例收治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分別為甲組9例,男5例,女4例,年齡46~82歲,平均(64.58±8.23)歲;乙組9例,男4例,女5例,年齡47~82歲,平均(64.86±8.14)歲。納入標準[3]:①經臨床確診為急性腦梗死者;②無其他系統嚴重臟器疾病者;③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者;②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者;③嚴重肝腎功能衰竭者;④凝血障礙者;⑤合并活動性出血疾病者;⑥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作可比。
1.2 方法。甲組采用尿激酶治療,尿激酶1.25萬U+1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靜滴,滴注時間30 min。乙組采用阿替普酶治療,劑量標準為0.9 mg/(kg·d),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取10%劑量于1~2 min內靜脈推注,剩余90%的劑量在1 h內靜滴完成。兩組患者用藥期間均加強監護。尿激酶國藥準字為H20113006,由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阿替普酶注冊證號為S20160055,由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Co.KG生產。
1.3 觀察指標。治療完成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腦出血發生率,并對數據作以分析。臨床療效判定標準[4]:顯效:以神經功能缺損 (NIHSS) 評分評價,NIHSS評分下降超過90%,病殘0級;有效:NIHSS評分下降45%~90%,病殘介于1~3級為有效;未滿足顯效和有效標準為無效。計算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臨床療效、腦出血發生率的對比均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乙組和甲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8.89%、77.7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腦出血發生率對比。甲組出現癥狀性腦出血1例(11.11%),乙組出現癥狀性腦出血1例(11.11%),比較結果為(χ2=0.001,P=1.000),兩組腦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又稱“缺血性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指各種原因所引起的局部腦組織血液供應障礙,導致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性壞死,進而出現神經功能缺損的一種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據相關數據統計,急性腦梗死約占全部腦卒中患者的60%~80%,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常見病因有動脈粥樣硬化、小動脈栓塞和心源性栓塞等,以頭暈、惡心、嘔吐、猝倒、半身不遂、談吐不清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并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言語、認知、運動、吞咽等功能障礙,致殘率、致死率均較高,是導致我國中老年人群殘疾和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不僅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時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因此,對其采取及時早期的治療尤為重要[5]。
超早期溶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常見溶栓方法有靜脈溶栓、動脈溶栓、動靜脈聯合、機械取栓等,靜脈溶栓因創傷小、操作簡單、方便快捷等優勢,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靜脈溶栓可在短期內快速恢復患者缺血半暗帶血流灌注,在最大程度上改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改善預后[6]。尿激酶和阿替普酶是臨床上常用的兩種溶栓藥物,尿激酶屬于第一代溶栓藥物,可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使纖溶酶原催化裂解成為纖溶酶,纖溶酶可降解纖維蛋白凝塊、血液循環中的纖維蛋白原及凝血因子Ⅴ、Ⅷ等,從而發揮良好的溶栓作用,同時該藥還可增強血管ADP酶的活性,抑制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進而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該藥溶栓效應和給藥時間窗、藥物劑量等存在明顯相關性,具有費用較低、可推廣性強等優點[7]。
阿替普酶為第二代溶栓藥物,屬于特異性纖溶酶原激活物,主要成分為糖蛋白,該藥中賴氨酸殘基可與纖維蛋白相結合,通過激活與纖維蛋白結合的纖溶酶原,使其轉變為纖溶酶,進而發揮良好的溶栓作用。本藥選擇性的激活血栓部位的纖溶酶原,而不激活循環系統中的纖溶酶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同時該藥可有效避免血栓與纖維蛋白的結合,具有無抗原性、半衰期短等優點。將阿替普酶應用于急性腦梗死的靜脈溶栓治療中,可有效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恢復缺血半暗帶血流灌注,促使血栓溶解,改善預后[8]。為進一步提高療效,挽救患者生命,應在急性腦梗死發病后盡力縮短患者入院至開始溶栓時間,以使梗塞血管及時、早期再通,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
本研究選取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處于溶栓時間窗內的18例患者為此次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組,分別采取了不同溶栓方案,對比了臨床效果和安全性,結果顯示,乙組和甲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8.89%、77.78%,比較結果為(χ2=0.400,P=0.527),兩組臨床療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異(P>0.05),可見尿激酶和阿替普酶在臨床療效方面對比無差異,故對患者實施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經濟承受能力等選擇合適治療藥物。同時甲組出現癥狀性腦出血1例(11.11%),乙組出現癥狀性腦出血1例(11.11%),比較結果為(χ2=0.001,P=1.000),兩組腦出血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種藥物均存在一定腦出血風險,安全性對比無差異,因此在對患者實施靜脈溶栓治療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詳細了解患者具體病情和發病時間,選取合適溶栓藥物,以達到良好的溶栓效果。
綜上所述,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治療中,應用阿替普酶與尿激酶均具有顯著療效,且兩種藥物用藥風險性無較大差異,臨床上對患者實施溶栓治療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藥物,以期達到最佳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