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鵬,楊炎彬,陳冠華
(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醫院 外二科,廣東 珠海 519085)
近年受社會經濟發展、交通業發展等因素影響,踝關節骨折發生率逐年增高,已發展為臨床骨科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且多發于成年人[1]。目前治療此疾病多采用手術方式,但術后因骨折創傷和手術應激等因素,患者需固定活動量,患肢可能會發生關節功能障礙、關節腫脹、關節疼痛,早期康復鍛煉受到影響,出現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并發癥。踝關節骨折患者一旦出現關節僵硬癥狀,若未接受及時有效診治,會誘發嚴重后遺癥。現臨床多采用推拿按摩、功能鍛煉等方式進行治療,但此方式治療時間長,療效不理想。因此,有學者倡導采用中藥熏洗配合推拿治療踝關節骨折后期并發關節僵硬[2],認為此方式可顯著緩解疼痛癥狀,改善關節活動度,療效高。但目前此方面報告較少,現本研究共納入我院收治的踝關節骨折后期并發關節僵硬患者60例分組重點論述此點。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醫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踝關節骨折后期并發關節僵硬患者,按其治療方式分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各30例。入選標準:①各患者均接受影像學檢查得到確診;②各患者均存在間接或直接性暴力外傷;③均簽字接受此次治療方式。排除標準:①關節嚴重不穩、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患者;②存在炎癥者;③神經損傷者;④感覺遲鈍者;⑤認知或精神異常者;⑥中途脫落研究者。對照組:骨折類型:13例閉合性骨折,17例開放性骨折,病程時間1.21~5.32個月,平均(2.35±0.25)個月,年齡24~67歲,平均(45.35±2.32)歲,女13例,男17例。觀察組:骨折類型:14例閉合性骨折,16例開放性骨折,病程時間1.22~5.35個月,平均(2.38±0.24)個月,年齡23~68歲,平均(45.38±2.31)歲,女12例,男18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推拿治療,患者平臥,操作者兩手環保其踝部,順次按揉太溪、昆侖、丘墟、足臨泣、足三里,患者有酸脹感,環揉法從膝外側捋順肌肉至足跟肌肉。跖屈位用中指、食指、拇指多次提捏跟腱。直至其疼痛得到緩解后,操作者右手將足背部緊握,左手將踝部握住,與小腿縱向牽引撥伸,持續1 min后,擴大外翻踝關節內側間隙,用左手食指壓住間隙部位。操作者左手食指與拇指將踝關節夾持,右手牽引,內外旋轉、左右搖擺患踝,各5~7次。操作者一手放在足底,一手握住小腿下端,讓其放松踝部,有力緩慢背伸3~5次踝關節。隔日治療1次,1療程為10次。觀察組接受推拿聯合中藥熏洗,推拿方式與對照組一致。中藥熏洗藥方:桂枝5 g、雞血藤5 g、獨活5 g、甘草5 g、防己5 g、血通5 g、生南星5 g、防風5 g、沒藥5 g、三棱5 g、當歸尾5 g、白芷5 g、乳香5 g、木瓜20 g、莪術20 g、海桐皮20 g、透骨草20 g、川椒25 g、紅花25 g、威靈仙25 g、牛膝30 g、伸筋草30 g、舒筋草30 g、松節40 g。加水煎熬20 min,將藥渣濾去后,加入100 g黃酒,藥液倒入盆內。患者為坐位,將患足踝放置在盆上,不燙傷則可。把浴巾蓋在患肢上,確保藥液溫度為70℃左右,用毛巾蘸取藥液擦洗,藥液溫度降至55℃,則將患肢浸泡至藥液中,大約30 min。每日1次,1療程為10次。
1.3 指標判定。各患者治療療效依據患者癥狀、體征評估[3],優:患者踝關節活動無障礙,無疼痛,步態正常;良:關節活動度為3/4,輕微腫痛,步態偏向正常,但未完全正常;可:步態基本正常,活動度僅1/2,疼痛明顯;差:步態跛行,關節疼痛、腫脹。治療前、治療后用VAS評分量表[4]判定患者疼痛程度,量表分值為0~10分,評分越低則表明疼痛程度越低。記錄其跖屈角度:下垂足尖時,足背遠離小腿前面的角度;背伸角度:上抬腳尖時,腿與腳背之間的角度。
1.4 統計學分析。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版本)分析數據,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χ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療效。比較治療療效,觀察組優良率90%高于對照組優良率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療效[n(%)]
2.2 關節活動度。比較關節活動度,治療前組間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背伸角度、跖屈角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關節活動度(±s,°)

表2 比較關節活動度(±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背伸角度 跖屈角度 背伸角度 跖屈角度觀察組 30 8.61±1.31 9.52±1.11 16.35±3.25 36.35±2.32對照組 30 8.62±1.32 9.53±1.12 11.41±2.35 30.35±3.25 t - 0.0295 0.0347 6.7328 8.2300 P - 0.9766 0.9724 0.0011 0.0011
2.3 VAS評分。比較VAS評分,治療前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VAS評分(±s,分)

表3 比較VAS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7.32±1.21 3.20±0.21對照組 30 7.35±1.22 4.65±0.36 t-0.0956 19.0558 P-0.9241 0.0011
關節骨折多合并韌帶、軟組織損傷,術后需長時間制動,漿液滲出發生纖維性粘連,瘢痕韌帶愈合,加之骨關節附近肌肉和關節囊攣縮,關節強直[5]。推拿中的撥伸法、點穴法、拍打法對局部血液循環有改善效果,松解粘連、疏通經絡,并可提升踝關節肌腱和韌帶強度,改善關節活動。但近年發現單一使用此方式治療的療效[6],不及聯合中藥熏洗治療的效果。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觀察組優良率90%高于對照組優良率66.67%,背伸角度、跖屈角度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推拿基礎上,加以中藥熏洗治療,患者疼痛癥狀、踝關節活動范圍均優于單一使用中醫推拿,其療效更理想。此點與以往報告結果相符[7]。
中醫將關節僵硬劃分至“筋痹”、“骨痹”范圍[8],目前認為其病機為筋脈失養、氣滯血瘀、筋骨損傷。治療時主要給予通利關節、舒筋活絡、活血化瘀。中藥熏洗則利用藥物和熱力效應達到治療目的[9]。因受熱力刺激,導致患部血管和皮膚擴張,機體局部淋巴循環及血液循環得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得到改善,增強機能和局部營養。同時,中藥熱力對刺激皮膚神經末梢感受器,讓神經系統出現新反射[10]。
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藥具有通絡舒筋的效果,經絡調節活動功能得到改善。藥方中紅花、歸尾、莪術、海桐皮、白芷、透骨草、乳香、沒藥等有除濕通絡、活血化瘀的效果[11];防己、獨活、伸筋草、桂枝、舒筋草有通絡散寒、止痛溫經的效果;雞血藤、牛膝可通絡養血。聯用諸藥,有活絡養血舒筋、化瘀活血的效果[12]。熏洗時,利用溫熱的效果,擴張皮膚毛孔,增強組織穿透力,藥力可直接達到病灶部位,讓攣縮肌腱和肌肉得到松弛,改善病灶部位血液循環,降低炎癥物質生成量,改善病灶位置血液循環,緩解痙攣,松解關節部位粘連癥狀,改善疼痛,讓韌帶和肌腱的生理功能和彈性得到恢復。
綜上所述,踝關節骨折后期并發關節僵硬者接受中藥熏洗配合推拿治療,可顯著緩解其疼痛癥狀,關節活動度更良好,療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