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英
(廣東省東莞市黃江醫院 藥劑科,廣東 東莞 523750)
對于功能性腹瀉來說,屬于臨床常見一種的胃腸道功能紊亂性疾病,發病同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等無關,而同遺傳因素、內臟感覺過敏、飲食不當、胃腸道運動障礙、精神因素、腸道屏障損害等有關[1]。臨床尚未明確該病具體病因,所以尚無統一治療方法,目前以緩解焦慮、禁食刺激性食物、腸蠕動抑制劑等治療為主,但是療效并不盡如人意,遷延難愈、易反復發作。在中西醫上,功能性腹瀉屬于泄瀉范疇,其發病同外感六淫、情志不舒、飲食勞倦等致使脾胃虛弱密有關,治療以扶正固本、健脾益胃為主。
1.1 一般資料。對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的47例脾胃虛弱證功能性腹瀉患者做分組(隨機數表法)研究,分為甲組24例患者和乙組23例患者。甲組女10例、男14例,年齡26~64歲,平均(46.32±2.16)歲。乙組女10例、男13例,年齡25~65歲,平均(46.21±2.11)歲?;颊邔ρ芯恐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成年患者;滿足功能性腹瀉診斷標準患者;中醫辨證是脾胃虛弱證患者;未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排除標準:配合度差、依從性低的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障礙的患者;合并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乙組常規治療:每次服用1.5 g的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每天三次;每次服用30 mg的谷維素,每天三次;每次服用3 g的思密達,每天三次。甲組在乙組上加參苓白術治療:每次服用2袋參苓白術散,每天三次。甲組和乙組均持續治療四周的時間。
1.3 觀察指標。完成四周治療后,抽取兩組5 mL的外周靜脈血,離心(3000 r/min)min,分離血清,雙抗體夾心酶聯聯免疫吸附法測量胃腸激素(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胃泌素)、DAO、炎癥因子(TNF-α、超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6)等水平。統計兩組的肝腎功能受損、便秘等并發癥發生情況。評價兩組的腸道功能積分,胃腸反應:無胃腸反應是0分、惡心但不嘔吐是1分、嘔吐一到兩次是2分、嘔吐超過三次是3分。腹脹腹痛:無腹脹是0分、輕度腹脹是1分、中度腹脹且惡心是2分、重度腹脹且嘔吐是3分。腸鳴音:正常是1分、腸鳴音活躍是2分、腸鳴音消失是3分。
1.4 統計學分析。SPSS 22.0軟件,(%)體現計數資料,χ2檢驗,(±s)體現計量資料,t檢驗,P<0.05體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腸激素的比較。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胃動素高于乙組(t=3.4881,P=0.0011);甲組血管活性腸肽高于乙組(t=3.3406,P=0.0017);甲組胃泌素高于乙組(t=12.5268,P=0.0001),見表1。
表1 胃腸激素的比較(±s,ng/L)

表1 胃腸激素的比較(±s,ng/L)
分組 例數 胃動素 血管活性腸肽 胃泌素乙組 23 126.12±10.25 147.21±10.22 20.11±1.02甲組 24 137.21±11.48 158.32±12.42 24.01±1.11 t - 3.4881 3.3406 12.5268 P - 0.0011 0.0017 0.0001
2.2 炎癥因子、DAO的比較。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腫瘤壞死因子-α低于乙組(t=7.6896,P=0.0001);甲組超敏C反應蛋白低于乙組(t=4.6497,P=0.0001);甲組白介素6低于乙組(t=7.0743,P=0.0001);甲組二胺氧化酶低于乙組(t=3.4271,P=0.0013),見表2。
表2 炎癥因子、DAO的比較(±s)

表2 炎癥因子、DAO的比較(±s)
分組 例數炎癥因子二胺氧化酶(U/mL)腫瘤壞死因子-α(ng/L)超敏C反應蛋白(mg/L)白介素6(mg/L)乙組 23 39.91±3.41 12.41±1.68 20.44±2.52 0.08±0.01甲組 24 32.44±3.25 10.01±1.85 16.22±1.45 0.07±0.01 t - 7.6896 4.6497 7.0743 3.4271 P - 0.0001 0.0001 0.0001 0.0013
2.3 并發癥的比較。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乙組(χ2=4.4522,P=0.0349),見表3。

表3 并發癥的比較[n(%)]
2.4 腸道功能積分的比較。不同干預實施后,甲組胃腸反應積分低于乙組(t=8.0832,P=0.0001);甲組腹脹腹痛積分低于乙組(t=5.7466,P=0.0001);甲組腸鳴音積分低于乙組(t=5.2665,P=0.0001),見表4。
表4 腸道功能積分的比較(±s,分)

表4 腸道功能積分的比較(±s,分)
分組 例數 胃腸反應 腹脹腹痛 腸鳴音乙組 23 0.91±0.12 1.51±0.35 2.05±0.39甲組 24 0.65±0.10 0.94±0.33 1.51±0.31 t - 8.0832 5.7466 5.2665 P - 0.0001 0.0001 0.0001
對于功能性腹瀉來說,屬于一組腸道運動和分泌功能失調綜合征,機體腸道沒有器質性病變存在。臨床對功能性腹瀉的具體發病機制尚未闡明,經大量研究證實其發病同神經內分泌、情緒、肌電活動等有關,人們越來越重視疾病發病中腸屏障通透性改變的作用[2]。在功能性腹瀉中,西醫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只是對癥治療,但是患者停藥后易復發,而長期服藥還可只是機體的菌群失調,實際應用效果不佳。
在中醫學上,功能性腹瀉屬于泄瀉、腹痛等范疇,基本病機是情志內傷、感受外邪、飲食不節、臟腑氣血失調,致使脾氣虛弱、升降失司、濕邪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泄瀉。該病本為脾虛,標為濕濁,治療以健脾滲濕為主。參苓白術散可和胃滲濕、補氣益氣,方中的茯苓、人參以及白術為君藥,可滲濕止瀉、補益脾氣;蓮子肉、山藥為臣藥,可止瀉,并助人參的健運脾氣作用[3]。佐以薏苡仁、白扁豆,可健脾利濕;桔梗可載藥上行、宣利肺氣;砂仁可行氣化滯、醒脾和胃;甘草可調和諸藥、健脾和中。上述諸藥合用,可淡滲利濕、補脾益氣、化濕行滯[4]。本研究結果提示:參苓白術散對功能性腹瀉治療,可更好緩解不適癥狀,而且并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甚至是降低肝腎功能受損、便秘的發生率,可能是因為參苓白術散的黨參能養血生津、補中益氣,改善血虛腸燥、便秘,平和臟腑氣血,緩解西藥不良反應,促進肝腎功能恢復[5]。二胺氧化酶是在腸黏膜上層絨毛細胞胞漿中存在的一種細胞內酶,腸黏膜受損后,其進入腸淋巴管、血循環,導致血清二胺氧化酶活性增高,對腸黏膜屏障的功能障礙進行反映。參苓白術散可減輕患者腸黏膜通透性,使腸黏膜屏障功能恢復,且可減輕炎癥反應的程度,利于腸道黏膜的結構、功能等恢復。參苓白術散可緩解胃腸動力異常,利于胃腸功能恢復[6]。
綜上所述,于脾胃虛弱證功能性腹瀉患者中,開展參苓白術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二胺氧化酶水平、胃腸激素水平、腸道功能,且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