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芳
(平樂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桂林 542400)
支原體肺炎是嬰幼兒群體常見且多發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該病主要由支原體感染所引起,可使患兒出現咳嗽與發熱等臨床癥狀。與此同時,患兒心肌、中樞神經系統可能也會隨之受損,誘發其他并發癥,故及時、準確地診治患兒是保障其良好發育的關鍵。支原體培養法是臨床上診斷肺炎支原體的方法之一,雖然該方式被作為支原體感染的診斷金標準,但耗時長,需要3~4周,不利于患兒的早期治療[1]。血常規是臨床各科疾病診斷的一種輔助檢查手段,其可反映血液細胞數量變化、形態分布情況,為醫護人員提供診斷依據,而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機體受損及感染時發生的急性時相蛋白,該指標水平可反應炎癥反應程度,以上兩種檢測聯合同時有助于提高診斷結果的準確性[2]。鑒此情況,我院在112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病情診斷中進行血常規與hs-CRP聯合檢測。
1.1 一般資料。選取平樂縣婦幼保健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2例支原體肺炎患兒作為觀察組,同時選取同期112例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65例,女47例;年齡1~10歲,平均(5.35±1.28)歲。對照組中男62例,女50例;年齡1~10歲,平均(5.49±1.20)歲。在一般資料比較上,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觀察組符合《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2017年制定)》[3]制定的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且肺炎支原體檢測結果顯示陽性;納入對象家屬均知情且同意加入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先天性疾病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血常規聯合hs-CRP檢測,方法:在晨起空腹狀態下取兩組受檢者的肘靜脈血,應用離心機分離血清,隨后通過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型號:雷杜RT-7200,廠家:武漢科爾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對血常規進行檢測,其中包括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隨后應用hs-CRP試劑盒(上海心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兩組受檢者hs-CRP水平,方法為免疫散射比濁法。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血常規(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與淋巴細胞)與hs-CRP檢測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指標采用(%)表示,行F檢驗;P<0.05說明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常規檢測結果比較。在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比率比較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淋巴細胞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s)

表1 兩組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s)
白細胞所占比率(%)中性粒細胞 單核細胞 淋巴細胞組別 例數 白細胞計數(×109/L)觀察組 112 14.65±1.34 0.54±0.06 0.10±0.02 0.40±0.10對照組 112 6.28±0.72 0.30±0.04 0.05±0.01 0.60±0.29 t - 27.512 16.641 11.180 3.260 P - 0.002 0.005 0.007 0.010
2.2 兩組hs-CRP比較。在hs-CRP水平比較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hs-CRP水平對比(±s,mg/L)

表2 兩組hs-CRP水平對比(±s,mg/L)
組別 例數 hs-CRP觀察組 112 15.65±2.35對照組 112 2.09±0.73 t-27.552 P-0.001
2.3 對比研究組單一、聯合檢測的陽性率。單一血常規hs-CRP檢測陽性率分別為50.00%、62.50%,血常規聯合hs-CRP檢測陽性率為96.43%,比較發現聯合檢測高于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數據見表3。

表3 研究組單一、聯合檢測的陽性率[n(%)]
肺炎支原體發生后不僅會損傷患者呼吸系統,而且可累計多臟器,誘發肺外并發癥,故早期診斷與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以往通過支原體培養法診斷患者病情,即通過支原體分離培養與鑒定了解患者支原體感染程度,根據結果分析預判斷病情,但部分患者易因為檢查耗時長而影響最佳治療時機,導致預后欠佳。
血常規是臨床各科疾病病情診斷時廣泛開展的輔助檢查之一,其中包含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項目。經長期觀察發現,部分支原體肺炎患者發病后會表現為白細胞輕度或顯著升高,而嗜酸性細胞、中性粒細胞偏高,可為患者病情的診斷提供依據。結合此次研究結果:在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比率比較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淋巴細胞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支原體肺炎患兒血常規指標水平異于常人。分析是支原體感染后,細胞因子會對內皮細胞與粒細胞進行誘導,促使中性線粒細胞發揮局部浸潤與趨化作用,進而吞噬與殺傷體內病原體,促使血常規指標水平隨之發生變化。此外,支原體入侵后會對免疫細胞進行刺激,并將對淋巴細胞活性,抑制免疫細胞的正常表達,造成免疫功能失調。在炎性因子的刺激下,血液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均會顯著增加,故可通過血常規檢驗診斷患者病情。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hs-CRP水平比較上,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肺炎支原體患兒的hs-CRP水平高于健康兒童,可作為病情診斷的依據之一。正常情況下,人體hs-CRP水平范圍在0~8 mg/L,在感染、組織損傷發生時,hs-CRP水平將會在48 h內急劇上升,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隨著病情的好轉、組織結構功能的恢復,hs-CRP水平將會逐漸降至正常水平。具體而言,hs-CPR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其不僅在機體炎癥反應、支氣管與肺泡的炎性滲出過程中發揮一定作用,而且可誘導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與漿細胞浸潤,促使支氣管黏膜處于充血狀態,導致胞漿空泡形成。同時,化療、放療與皮質激素治療并不會對hs-CRP水平造成影響,在此基礎上進行血常規檢測,能夠發揮兩種檢測的優勢,有效提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確?;颊卟∏楸M快得到診斷與治療[4]。此次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檢測高于單一檢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支原體肺炎患者病情診斷中聯合進行血常規與hs-CRP檢測能夠提升陽性率。支原體肺炎發生后患者以肺泡、胸腔中出現纖維蛋白滲出為主要表現,血常規檢測雖然可為醫護人員的判斷提供參考依據,如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與單核細胞比率均高于健康兒童,可能與肺炎支原體直接激活單核-巨噬系統相關,但少數支原體肺炎患兒發病后血常規指標并不會發生顯著變化,可能會對疾病診斷造成影響,因此單一通過血常規檢測診斷支原體肺炎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血常規、hs-CRP聯合檢測的情況下,一方面能夠彌補單一檢測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發揮hs-CRP敏感度高的優勢,幫助醫護人員準確判斷患者病情[5]。
綜上所述,在支原體肺炎患者病情診斷中聯合進行血常規及hs-CRP檢測,可提升檢測陽性率,而且能夠提供血常規與hs-CRP檢測結果,以便醫護人員準確判斷患者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