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婷
(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810003)
感染性疾病在臨床中屬于常見類型,而疾病診斷準確性是提升治療效果的根本,更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可見,對感染性疾病提升診斷準確率至關重要。而微生物標本采集以及后續的檢驗和分析等工作,對疾病診斷至關重要,可為后續治療提供指導。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診斷檢驗方式也在日趨完善,而傳統的診斷檢驗方式很難滿足患者實際需求,因此逐漸被摒棄。為確保診斷正確率,需強化標本采集方式;而規范化采集是減少標本污染、確保檢驗結果的根本,同時規范化采集還可有效提升微生物檢驗結果[1]。為研究對臨床微生物標本實施規范化采集后對微生物檢驗結果的價值,特將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560例接受微生物標本檢驗的患者納入研究。
1.1 一般資料。借助回顧性方式展開此次研究,研究時段為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研究對象為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微生物標本檢驗的560例患者,遵從“平衡序貫法”分組將其分為對照組(n=280):男140例、女140例,年齡22~66歲,平均(46.78±13.15)歲;標本類型:傷口分泌物、血液標本、尿液標本以及痰液標本分別為36份、50份、89份以及105份。觀察組(n=280):男148例、女132例,年齡22~65歲,平均(46.52±13.55)歲;標本類型:傷口分泌物、血液標本、尿液標本以及痰液標本分別為25份、58份、87份以及110份。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分析(P>0.05)。
1.2 方法。此研究全程借助全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嚴格以相關操作標準對標本進行檢驗,同時在檢驗過程中控制好溫濕度,避免由于外界因素而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對照組:常規采集方式:前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將采集當天的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于第二日清晨對患者痰液標本進行采集;借助無菌棉拭子進行,擦拭傷口分泌物標本;消毒后使用培養瓶采集血液標本;其中采集患者尿液需使用無菌杯。觀察組:規范化采集:
(1)采集血液標本:前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叮囑患者血液標本的采集必須滿足三個條件:①體溫>38°;②出現寒戰;③未使用抗菌藥物。采集時嚴格執行“三步消毒法”消毒皮膚,做好培養瓶消毒后采集血液標本并立即送檢。
(2)采集尿液標本:告知患者尿液標本采集必須滿足三個條件:①晨尿為最宜;②需要尿液在膀胱內潴留≥4 h;③未使用抗菌藥物。采集時取患者中段尿液置于無菌杯,送檢時間控制在30 min內。
(3)采集痰液標本:痰液標本的采集必須滿足兩個條件:①未使用抗菌藥物;②清晨為最佳采集時間。采集前指導患者在刷牙后使用無菌鹽水漱口,3次后咳出深部痰液吐至無菌杯,擰緊杯蓋,送檢時間控制在2 h內。
(4)采集傷口分泌物標本:盡量在使用抗菌藥物前進行采集,借助無菌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創面,借助無菌棉拭子擦拭創面后進行采集,送檢時間控制在1 h內[2]。
1.3 觀察指標。兩組微生物標本陽性檢出率。
1.4 統計學分析。統計軟件:SPSS 22.0,建數據庫并分析,數據遵從正態分布原則,以“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規范化采集方式下,傷口分泌物檢出率為84.00%,血液標本檢出率為82.75%,尿液標本檢出率為90.80%,痰液標本則為67.27%,明顯比常規采集方式下的50.00%、64.00%、77.52%以及52.38%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微生物標本陽性檢出率
分析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差異原因:微生物檢驗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誤差,而以下因素是最常見的導致微生物檢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原因:①護理人員因素:調查發現,部分護理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缺乏標本采集的相關知識,且自身工作意識比較淡漠,體現在對留置導尿的患者進行尿液標本的采集時,會從集尿袋出口取尿液,更有甚至者不了解血培養最佳采血時間,致使采血間隔以及采集部位出現差異,還有部分護理人員沒有將血培養標本及時運送而放置冰箱內暫存;有些要求采集的是痰標本,但卻錯誤的采集了口腔分泌物(唾液)標本[3]。還有部分護理人員對微生物標本送檢重要性沒有充足的認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工作責任心不強,會受患者咳痰困難等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痰培養標本的采集工作延誤,也會因為腹瀉等因素遺漏對糞便標本的采集。②管理人員因素:護士長沒有重視病房標本采集工作,導致送檢流程出現缺陷,而標本采集延遲、氣管內吸痰采集等環節的管理力度不夠,導致部分護理人員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還有一部分采集后的標本不及時送檢,將尿標本在室溫下長時間的放置,導致細菌大量繁殖。③宣教力度不夠:糞便培養、中段尿培養以及痰培養基本都是由患者自行留取的,但是部分護理人員并沒有將相關事項詳細告知患者和家屬,導致患者不明白標本采集具體方法,更不了解標本采集過程中的相關注意事項,致使標本污染且質量下降。
針對以上現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編寫標本采集標準文件,做到規范化管理:微生物標本采集質量涉及醫師、護士、患者等多領域,而檢驗科并沒有對以上領域人員開展統一管理,致使微生物標本檢驗結果出現誤差。此時就需院感科負責,將感染預防、控制管理重視起來,通過調查來分析現階段科室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檢驗科以及臨床醫護人員做好溝通協商,從而綜合醫院實際制訂切實可行的標本采集標準文件,內含尿培養、痰培養、血培養以及手術切口感染標本等具體操作規程,包括每個項目的操作規程以及采集前后的準備工作,嚴格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標本采集、運送以及驗收。②督促護理人員強化學習:不同專業間的理論和技術相互滲透是現代醫學的鮮明特點,所以促使專業有效發展的根本就是融合相關學科知識,而標本采集是臨床工作的重點內容;近年來檢驗診斷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涌現和沖擊,致使標本采集方式和檢驗質量參差不齊,而護理人員的主動求知是提高自身學術水平的根本,同時也是提升臨床檢驗質量的根本。嚴格以我院微生物標本采集工作實況為基準,對護理人員開展專業化培訓,內含標本規范化采集等內容,確保人員盡快掌握標本規范化采集具體措施[4]。③護士長發揮職能,進一步強化標本采集的細節管理:護士長是醫院感染監控的主要人員,必須對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需對護理人員進行檢驗標本質量意識教育,督促護理人員從思想上將標本采集工作重視起來,采集過程嚴格要求護理人員注重手衛生,進一步強化手衛生宣傳工作,科室內清潔與消毒設施完善,便于醫護人員使用。將手衛生宣傳圖粘貼在科室內,配備專業的消毒劑、洗手液,病床邊配備干手消毒劑,接觸患者并且完成采集后第一時間內進行消毒。對部分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進行采集時必須強化隔離工作,及時對醫療器械進行消毒,以免交叉感染出現。護士長督促護理人員嚴格執行消毒和隔離制度,日常工作嚴格落實無菌操作規程,強化對無菌物品、消毒液等物品的管理,確保無菌棉球、棉簽等物品在打開后24 h及時使用,嚴禁重復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定期檢查并對檢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借助隔離標識對患者進行感染預防工作,借助消毒隔離措施對護理人員開展感染預防工作;定期檢查相關采集用品是否配備完善。④設立科室激勵制度:分別設立質量管理制度和科室內激勵制度,對護理人員工作績效開展考核,從而直觀的了解護理人員自身工作能力。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獎懲措施,從而激勵護理人員更好開展工作[5]。
此研究結果顯示:規范化采集方式下傷口分泌物檢出率為84.00%,血液標本檢出率為82.75%,尿液標本檢出率為90.80%,痰液標本則為67.27%,明顯比常規采集方式下的50.00%、64.00%、77.52%以及52.38%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對臨床微生物標本實施規范化采集后對微生物檢驗結果的價值。提示:與傳統標本采集方式相較,借助規范化采集方式可有效提升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