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石芳
(北海市人民醫院,廣西 北海 536000)
細菌感染是臨床常見感染,是致病細菌侵入機體后在血循環中生長繁殖,導致毒素產生、代謝紊亂等引起的感染。在臨床上以寒戰、高熱、皮疹、關節痛、血壓異常、呼吸異常等為主要表現,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如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容易出現感染性休克,誘發敗血癥、膿毒血癥等,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細菌感染常見于免疫力、抵抗力低下群體,具有進展快、病情重、危害大、死亡風險高等特征,是增加患者治療難度,降低患者疾病預后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加強細菌感染防治力度。而要想保證細菌感染防治有效性,需給予細菌感染患者準確識別與診斷。既有研究表示降鈣素原與感染存在較好相關性,正常狀態下血液中降鈣素原較低,且相對穩定,當出現感染后降鈣素原將大幅度升高;利用降鈣素原鑒別細菌感染相對于傳統診斷方法而言,不僅操作簡便且檢測速度更快[1]。鑒于此,本研究就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中臨床應用進行了如下探究,以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納入研究對象120例,均采集于北海市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根據感染情況將其分成三組。細菌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輕度感染22例,重度感染18例,年齡26~68歲,平均(41.15±11.36)歲。病毒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齡26~69歲,平均(41.32±10.96)歲。健康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25~68歲,平均(41.74±10.58)歲。各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感染組研究對象均經臨床實驗室檢查為確診為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病例;②健康組研究對象為健康體檢各項指標均正常且自愿參與本次研究者;③所有研究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均接受降鈣素原檢測。排除標準:①細菌與病毒交叉感染者;②存在溝通障礙者;③合并嚴重心臟、腎臟、肝臟等疾病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于清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4 mL,存儲于碧迪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EDTA-K2的一次性真空采血管中,離心處理后用獲取血清樣本,用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FIA8600免疫定量分析儀(生產許可證編號: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50035號;注冊證編號:蘇械注準20152220149)及降鈣素原測定試劑盒進行降鈣素原水平檢測,做好檢測結果統計工作。
1.3 觀察指標。健康組、病毒組、細菌組血清降鈣素原檢測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比較各組之間降鈣素原陽性率以及細菌組中輕度感染患者與重度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降鈣素原陽性率判定標準:血清降鈣素原不低于0.5 ng/mL視為陽性,反之視為陰性。
1.4 統計學分析。研究數據用SPSS 26.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百分率(%)表示,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降鈣素原陽性率比較。細菌組降鈣素原陽性率最高,達到97.50%(39/40),明顯高于病毒組的15.00%(6/40)(χ2=55.314,P<0.05),明顯高于健康組的0.00%(0/40)(χ2=76.098,P<0.05),詳見表1。

表1 各組降鈣素原陽性率比較[n(%)]
2.2 輕度細菌感染與重度細菌感染降鈣素原水平比較。細菌組中根據細菌感染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輕度感染組”與“重度感染組”進行比較分析。輕度感染患者降鈣素原水平低于重度感染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輕度細菌感染與重度細菌感染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ng/mL)

表2 輕度細菌感染與重度細菌感染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ng/mL)
組別 n 降鈣素原輕度感染 22 1.45±0.33重度感染 18 5.95±2.14 t-8.684 P-<0.05
探尋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時效性強的細菌感染檢測手段,對細菌感染預測評估、診斷治療存在重要影響。隨著人們對細菌感染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細菌感染監測方法具備多元化特征,且方法不同所具有的檢驗結果也不同。
李莉[2]以300例研究對象(細菌感染患者、自身免疫疾病活動期患者)探究血清降鈣素原疾病診斷效果,發現細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與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存在顯著差異,表示可通過血清降鈣素原與血清C反應蛋白對兩種疾病進行鑒別,但相對而言血清降鈣素鑒別能力更強,在細菌感染檢查診斷中的準確性、特異度更高。趙黎明、吳桂剛[3]等學者研究發現血清降鈣素原的合理應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區分患者感染類型,即全身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較局部感染患者高,以血清降鈣素原不低于10μg/L為標準診斷全身感染,檢出率超過77%,表示血清降鈣素原可作為細菌感染檢測重要指標,用以鑒別細菌感染,評估患者細菌感染程度。目前,降鈣素原檢測已被認為嚴重細菌感染高特異性血液標志物,在細菌感染診斷中具有較強可靠性。研究表示,降鈣素原屬于降鈣素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由11號染色體上的CALC-1基因編碼,在健康個體中降鈣素原可在肽酰甘氨酸α-酰胺化單加氧酶作用下促進成熟降鈣素生成,個體中降鈣素原濃度十分低,在0.05 ng/mL以下。而在個體感染細菌后,在炎癥介質、脂多糖等誘導下CALC-1基因表達增加,降鈣素原大量釋放,個體中降鈣素原濃度將超過正常水平[4]。
本研究中,細菌組97.50%患者降鈣素原在0.5 ng/mL及以上,而病毒組、健康組僅為15.00%、0.00%。證實了在健康者體內血液中的降鈣素原濃度十分低,病毒感染患者有所增加。但相對于細菌感染患者而言,仍存在明顯差異。說明降鈣素原對細菌感染具有較好特異性,能夠作為細菌感染血液標志物用于鑒別患者是否感染以及感染類型。既有研究發現降鈣素原在活體內外均具有較高穩定性,就體內穩定性而言,重癥細菌感染患者血清降鈣素原受內毒素誘導后,可在3 h之內開始升高,并在12~24 h達到頂峰,在48 h之內始終保持者較高水平,半衰期一般在20~30 h左右;就體外穩定性而言,室溫下血液標本保存24 h,降鈣素原濃度下降不明顯,在12%以內,低溫(4℃)下血液標本保存24 h,降鈣素原濃度下降不足6%[5]。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血清降鈣素原在細菌感染臨床診斷中推廣應用的可行性與可靠性。即在采集臨床標本之后24 h之內進行檢測,可獲得較為可靠的檢測數據。加之,室溫環境下降鈣素原濃度的下降率并不高,可通過常規方法進行臨床標本收集與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降鈣素原檢測更簡便,具備一定臨床操作可控性。此外,本研究在對比分析輕度感染者與重度感染者降鈣素原水平后,發現重度感染者顯著高于輕度感染者,和既有研究結論“降鈣素原濃度高低和細菌感染發生與發展密切相關;細菌感染程度越深,降鈣素原水平越高”相符。提示可通過降鈣素原檢測評估細菌感染程度,評價細菌感染治療效果,給予臨床實踐有益指導[6]。
本次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即研究樣本共120例,樣本量較少,同時僅側重于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檢查,未和其他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用以評價血清降鈣素原在臨床診斷中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故在后續研究中有待完善。
綜上所述,在細菌感染中降鈣素原檢測應用價值較高,可作為診斷細菌感染,鑒別細菌感染嚴重程度的重要手段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