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紹廣
(貴港市中醫醫院 放射科,廣西 貴港 537100)
膝關節損傷常見類型主要包括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以及關節脫位等,損傷原因以運動、外力沖擊為主,損傷期間患者多會出現疼痛、關節活動障礙以及腫脹等,治療不及時極有可能并發肌肉廢用性萎縮,最終導致患者殘疾[1]。以往臨床多是采用X線平片對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檢查,這雖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對于關節軟骨、半月板等結構復雜部位的組織分辨率較低,無法完全明確其內部結構及損傷情況,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的情況。隨著我國影像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逐漸步入人們的視野,該檢查方式具有成像清晰度高、無創性以及無輻射等特點,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基于此,本文將選取貴港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50例疑似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均采用MRI對其進行檢查,并對其臨床應用價值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貴港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50例疑似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男80例,女70例,年齡20~80歲,平均(50.55±2.64)歲,病程1~8 d,平均(4.25±0.32)d,損傷原因:交通事故傷56例、高處跌落傷46例、運動傷38例、其他10例。納入標準:①存在反復性關節痛的患者;②存在關節活動受限的患者;③遠動功能受損者。排除標準:①合并膝關節外傷史的患者;②近期進行膝關節手術治療的患者;③合并先天性膝關節畸形的患者。
1.2 方法。MRI檢查:采用SIGNA Voyager 1.50T MRI機對患者進行檢查,檢查時讓其采取仰臥位,并讓膝關節保持自然垂直,協助患者將患側膝關節外旋15°,掃描位置主要包括冠狀位及矢狀位。SE序列T1WⅠ相關參數:TR為540 ms,TE9 ms,激勵3次,視野190 mm×190 mm,厚層為4 mm;FSE序列T2WⅠ相關參數:TR為3500 ms,TE80 ms,激勵2次,視野160 mm,厚層為4 mm。檢查結束后由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進行閱片,并對其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以病理活檢結果為診斷金標準,對MRI檢查的靈敏度、特異度、診斷準確率、誤診率、漏診率、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以及不同損傷類型的檢出率進行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經χ2檢驗,以(%)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2.1 MRI檢查結果。病理活檢結果顯示,150例患者共130例陽性,20例陰性,MRI檢查結果顯示,真陽性患者127例,真陰性18例,漏診3例,誤診2例,靈敏度為97.59%(127/130),特異度為90.00%(18/20),診斷準確率為96.67%(145/150),誤診率為10.00%,漏診率為2.31%(3/130),陽性預測值為98.45%(127/129),陰性預測值為85.71(18/21),見表1。

表1 MRI檢查結果
2.2 常見類型檢出率。病理活檢結果顯示,150例患者中,韌帶損傷共60例,關節積液患者共32例,骨組織損傷患者共20例,半月板損傷患者共20例,關節脫位患者18例。MRI檢查結果顯示,韌帶損傷檢出率為96.67%(58/60),關節積液檢出率為96.88%(31/32),骨組織損傷檢出率為95.00%(19/20),半月板損傷檢出率為100.00%(20/20),關節脫位檢出率為94.44%(17/18)。
膝關節在人體主要承擔著負重的責任,是人體重要部位之一,一旦受損將會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往常臨床多是采用X線對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診斷,該檢查方式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等特點,這兩種方法在臨床中的應用均較為廣泛,但前者具有較高的輻射性,檢查時極易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損害,患者的接受程度較低;后者成像清晰度較低,對于半月板、韌帶以及關節等結構較為復雜組織,較難明確其損傷情況。
近幾年,MRI憑借其無輻射、無創性以及成像清晰度高等特點,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相較于X線檢查而言,MRI檢查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該技術自帶脈沖系列,且掃描技術較為先進,對于隱匿性病變的掃描可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且該檢查還能對疾病位置進行定位,以便臨床醫師及時明確患者的病變組織。②檢查過程中患者無需變換體位,可直接利用磁場調節解剖面,從而達到多方面成像的特點,確保臨床醫師可從多個角度觀察其損傷情況,其診斷準確性較高[3]。③該檢查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力及軟組織分辨力,可在檢查過程中直接將檢查圖像實時顯現于計算機屏幕中,確保臨床醫師能夠及時發現膝關節損傷組織學變化情況,且該檢查不會受到脂肪組織的營銷,能清晰地顯示出X線檢查無法完全顯示的關節軟骨、半月板等組織內部結構,避免誤診或漏診的可能性極大[4]。④掃描結束后可利用三維影像對掃描圖像進行重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容積效應帶來的影響,不僅能夠減少漏診的情況,還能進一步提高膝關節損傷的檢出率。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靈敏度為97.59%,特異度為90.00%,診斷準確率為96.67%,誤診率為10.00%,漏診率為2.31%,陽性預測值為98.45%,陰性預測值為85.71。該結果與冉華[5]等的研究結果[MRI檢查敏感性為97.01%(65/67)、特異性為100.00%(13/13)、準確性為97.50%(78/80)]相似,說明MRI檢查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診斷效能較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減少誤診或漏診的發生率。究其原因,MRI檢查能夠利用不同參數和儀器的脈沖順序提高圖像的對比度,確保膝關節解剖結構能夠清晰地呈現于T1WⅠ上,通過與T2WⅠ信號相結合的方式,可有效評估患者的膝關節損傷程度,同時還能在多方位對病灶進行立體觀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損傷情況的診斷準確率[6]。此外,MRI檢查還能利用STIR抑制骨髓內的脂肪高信號,有利于及時明確患者的病變程度。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韌帶損傷檢出率為96.67%,關節積液檢出率為96.88%,骨組織損傷檢出率為95.00%,半月板損傷檢出率為100.00%,關節脫位檢出率為94.44%。由此可見,采用MRI對膝關節損傷患者進行檢查,可及時明確患者的組織損傷類型,以便臨床醫師根據其損傷類型為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有助于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究其原因,MRI檢查的掃描范圍較廣,能夠獲不同信號的軟組織和股腫脹程度,可清晰地呈現出膝關節軟骨及滑膜的損傷情況。此外,MRI在骨骼肌系統軟組織的檢查中還具有多方位任意成像、多參數以及分辨率高等特點,其掃描圖像可清晰顯示出關節周圍、半月板以及韌帶組織的損傷情況,以便臨床醫師及時明確患者的膝關節損傷類型,使其能夠盡早對患者開展針對性的治療,在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方面意義重大。值得注意的是,MRI在膝關節損傷診斷中雖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但該檢查方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①該檢查操作較為復雜,所需檢查時間較長;②若患者在檢查過程中無法保持不動,檢查圖像極易出現運動偽影,導致圖像質量受到嚴重影響。臨床若想提高膝關節損傷的診斷準確率,可利用MRI與其他影像學技術聯合檢查,以此來彌補單一MRI檢查的不足之處,為后續治療提供更為科學的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針對膝關節損傷的患者,采用MRI檢查對其進行診斷,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誤診和漏診率,應用價值較高,建議臨床將其作為診斷膝關節損傷的首選檢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