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濟斌,陳鑫
(赤峰市醫院 泌尿外科,內蒙古 赤峰 024000)
腎血管周細胞瘤(Renal Hemangioperi Cytoma,HPC)是一種極罕見的血管周圍軟組織腫瘤,也稱為血管外皮細胞瘤,常累及四肢、骨盆、頭頸部和腦膜,但很少發生在腎臟[1]。術前與腎癌的鑒別極具困難,幾乎所有的HPC都是依賴病理診斷[2],該腫瘤是一種缺乏臨床特異性及影像學特征的無痛性腫塊。Stout等首次對HPC做出簡單的描述,之后便引起人們的關注,此腫瘤在泌尿系統是非常罕見的,國內外對此病也很少見。由于其發病率低,臨床對該病的診療策略、治療效果、病理特點的認知尚有局限性。故筆者以我院收治1例本病,現報告如下,并復習相關文獻予以討論,以提高對該病的認知,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赤峰市醫院2020年3月收治1例腎血管周細胞瘤患者,患者女,年齡38歲,體檢發現右腎實質性占位,無尿頻、尿急、尿痛,無肉眼血尿,無腰部疼痛不適,CT示:右腎實質橢圓形低密度灶,邊界尚清楚,其內密度不均,后緣可見囊性密度區,病灶部分突向腎輪廓外,增強可見不均勻強化,大小約6.4×5.4 cm,雙側多根肋骨、胸腰椎、骶骨尾、恥骨及坐骨見多發骨質密度增高灶,考慮惡性,多發骨質密度增高灶,不除外骨轉移,見圖1,全身骨掃描顯像:多發骨轉移。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表現。

圖1 CT平掃、增強掃描所見
1.2 治療方法。腹腔鏡根治性右腎切除術:全麻后取左側臥位,取右12肋下腋后線、腋前線及腋中線髂嵴上2 cm處分別取手術切口,于腋后線切口置入自制氣囊,擴張腹膜后操作空間,手術切口放置戳卡,連接腹腔鏡器械,清除腹膜后脂肪,打開腎周筋膜,于脂肪囊外完整游離腎臟,于腰大肌前方探及腎動脈、腎靜脈,分別游離后予以Hem-o-Lok夾夾閉、切斷腎動靜脈,向下游離輸尿管上段,超聲刀切斷,完整將右腎切除,取出標本,肉眼下可見腫瘤位于腎臟上極,術后標本送病檢。
患者術程順利,手術時間約2 h,術中出血約20 mL,術后生命體征平穩,術后第2 d拔除導尿管,術后第4天拔除腹膜后引流管,順利出院。術后隨訪半年,未見腫瘤復發,術后病理示結:腎血管周細胞瘤,腫瘤呈膨脹性生長,大小約5.8×5.0 cm,大部分區域間質出血壞死,可見核異常分裂相,局灶性侵及被膜,輸尿管斷端及腎門脈管未見異常,腎門淋巴結反應增生(0/3)。免疫組化:Vimentin(+)、CD34(+)、FⅧ(+)、HMB-45(-)、AE1/AE3(-)、EMA(-)、Ki67(1%+)、SMA(-)、Actin(-)、D2-40(-),HE染色結果:腫瘤細胞胞質內可見大量脂質空泡,見圖2。

圖2 腫瘤性間質細胞胞質內可見脂質空泡*10
3.1 臨床特點。從年齡分布來看,該患者發病年齡較其他腎臟腫瘤患者明顯呈年輕化,性別與發病率沒有明顯差異[3]。大部分患者臨床表現為無痛性腫塊,腰背部疼痛者往往見于巨大腫瘤患者,少數患者表現為血尿、高血壓、低血糖、發熱等副腫瘤綜合征,極少數患者早期出現肺轉移,死亡率極高。腰痛和肉眼血尿與腫瘤侵犯腎盂集合系統有關,而低血糖與腫瘤組織糖代謝及腫瘤產生的胰島素生長因子Ⅱ有關,高血壓是腫瘤分泌大量腎素所致,通常在術后恢復正常。
3.2 影像學表現。HPC在超聲、CT和MRI均無特異性,大部分腫瘤超聲表現為低回聲或中等回聲,邊界欠清楚,有包膜。CT表現為腫瘤中間伴缺血壞死或鈣化,這難與其他腎臟腫瘤相鑒別。但有文獻報道,HPC在血管造影中有相同的影像學表現,即包饒腫瘤的動靜脈得以很好呈現以及明確的腫瘤界限[4],偶見腫瘤內缺血壞死或鈣化,在血管造影時見,腎動脈及其分支血管明顯擴張,外圍動脈包饒瘤體,此影像學特征對區別其他腎臟腫瘤有重要意義。MRI上,T2更能夠清楚地顯示腫瘤內部特性,如出血、壞死及鈣化。
3.3 病理特點。HPC鏡下可見中至高分化類圓形腫瘤細胞中,有豐富的血管化紡錘體。免疫組化表現為Vimentin、CD34、 CD31、CD99陽性、S-100、EMA陰性,但也有CD34陰性的報道。Shahid等[5]認為HPC只是反映腫瘤沿毛細血管分支“珊瑚狀”生長,但在多種良性或惡性腫瘤都可以有相似的表現,并將有HPC樣特性的腫瘤分為3類:①非HPC腫瘤,如滑膜肉瘤等;②周細胞分化來源的真HPC腫瘤,如血管外皮細胞瘤、肌周圍細胞癌、嬰兒肌纖維瘤病、鼻腔鼻竇HPC等;③孤立性纖維腫瘤,此類型多數為惡性。臨床上報告的HPC更多的是孤立性纖維腫瘤的變異體。
3.4 臨床診斷及治療。HPC診斷主要是排除性診斷,術后病理為診斷提供重要依據。來源于腺瘤的HPC患者通常伴有高血壓,尤其是年輕患者,在明確診斷前,需排除神經和平滑肌成分、血管腫瘤、細胞增多癥。根治性手術切除腫瘤是目前腎HPC最主要的治療手段,在行手術治療之前,需完善CT血管造影,手術切除不徹底,HPC會很快復發和進展。放療、化療及新輔助放化療的治療結果似乎不理想[6],他往往是術后的輔助治療,常用的化療藥物有放線霉素、環磷酰胺、長春新堿、阿霉素、苯丁酸氮芥、氨甲蝶呤等。HPC患者主要死因是血行轉移,通常首先是肺轉移。影響預后的因素除腫瘤惡性程度和腫瘤大小外,還有年齡、是否存在壞死灶有關。
腎HPC是一種極罕見的血管周圍軟組織腫瘤,良性腫瘤多見,大部分患者發病年齡小,該腫瘤缺乏典型臨床表現,彩超和CT為診斷提供一定的依據,該腫瘤往往較其他腎臟腫瘤體積較大,血管造影可能是很有價值的術前檢查,術后病理和免疫組化結果為確診提供重要依據,手術是唯一的治療方法,放化療效果差,該腫瘤的預后與腫瘤的大小、惡性程度、年齡及組織學類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