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西霞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胸外科,江蘇 蘇州 215006)
肺癌在我國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率,同時死亡率也比較高。與我國日益嚴重的生活環境污染和空氣污染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肺癌發生率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且近年來呈年輕化發展[1],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大眾的重視。根據臨床研究發現肺癌患者期腺體和支氣管黏膜為高發部位,臨床癥狀一般是在早期表現為刺激性咳痰,甚至會伴有痰中帶血等癥狀[2]。結合肺癌患者發病部位進行分類,由周圍型肺癌、中央型肺癌、彌漫型肺癌組成。肺癌與多種因素存在相關性,包括機體內在因素、職業因素、肺部慢性疾病以及生活環境因素等,常實施手術治療。然而,由于手術效果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需采用科學的護理干預。早期康復護理表示在早期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實施康復指導,以促進恢復為目的,在肺癌患者手術治療中廣泛應用,具有顯著應用效果,本文經過90例肺癌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展開研究。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選取在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實施肺癌手術的患者90例展開,開始時間為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45例患者為參照組(常規護理),另外45例為研究組(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參照組,男23例,女22例;年齡51~67歲,平均(56.85±4.59)歲。研究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50~68歲,平均(57.17±4.68)歲。納入標準:病歷資料齊全且全程參與;認知正常;經影像學診斷、病理活檢等確診疾??;對本次研究目的知情同意且簽署相關協議書。排除標準:精神異常;其他惡性腫瘤;資料不全;不配合研究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嚴密檢測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和神志以及心態變化。在術前給予患者關心與支持,加強飲食指導,以便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面對治療。在術后,指導患者的飲食,并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運動。
1.2.2 研究組:給予研究組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病室環境盡量保持整潔、清潔以及溫馨舒適,同時帶領患者熟悉病房環境與醫院環境,其次要熟悉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以消除患者緊張感,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拉近距離,并獲取信任與理解。
保持切口敷料的干凈與清潔,如有出血則要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和清潔,患者各項生理指標穩定后可送回病房與病室做好交接工作,并接受后續治療,將心電監護儀連接,給予低流量低濃度氧氣吸入,交接工作的內容包括麻醉方式、手術方式、生命體征參數、以及存在的疼痛等,并檢查導管和皮膚狀況。
在術后6~48 h實施康復訓練:①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保持臥位體位,抬高床頭45°,雙臂在臍部疊放,緩慢吸氣,緩慢呼氣,兩者時間為1∶3或者1∶2,雙手適當加壓腹部,完全呼出氣體,每天2~5次;②排除痰液,身體前傾,深呼吸、屏氣共2~3 s,拍打患者背部,患者需連續輕咳,隨后短有力咳嗽,排除痰液,2 h排痰一次;③肘關節運動:彎曲肘關節,使手指與肩部觸碰,伸直手臂,屈肘為90°,掌心回旋朝上。④肩關節運動: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體位,身體兩側放置手臂,外屈肩關節90°,回旋,將手指朝上,前壁伸直,且肩關節需前屈,肘關節屈曲,手掌與頭部觸碰;⑤膝關節運動:保持去臥位體位,伸直雙腿,抬高下肢,大腿盡量向腹部屈伸,小腿盡量后屈向大腿。
術后3~5 d,指導患者深呼吸,每天5~10次;每隔2 h排痰一次;結合患者身體狀況,肢體活動量適當增加,每次10~20遍,每天2~3次。進行下床活動,每天2~3次。
1.3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在監護時間、住院時間;隨后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1.4 統計學分析。以SPSS 26.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獨立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以“±s”表示,計數資料χ2檢驗,以“[n(%)]”表示,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比較。參照組45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45例患者實施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治療時間如下所示:研究組患者監護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調查結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調查結果比較(±s)
組別 n 監護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 45 32.65±3.87 18.97±3.34參照組 45 39.49±3.58 22.84±4.58 T - 5.3785 4.8467 P - 0.0001 0.0001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結果比較。參照組45例患者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例患者實施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生活質量如下所示:對于護理前的生活質量評分,研究組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調查結果比較(±s)
組別 n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5 73.96±5.95 93.23±5.78參照組 45 73.47±6.23 84.89±6.62 T - 0.7837 6.2765 P - 0.4516 0.0001
肺癌一般在早期沒有特異性癥狀也不易發現,在發現時多為晚期,因此死亡率較高[3]。晚期的臨床表現有胸悶胸痛、發熱、氣急氣促、咳嗽且痰中帶血等,在病情嚴重時,常伴隨惡病質[4]。對于肺癌患者而言,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恐懼、焦躁以及絕望等負性情緒,嚴重者甚至會表現為抗拒治療心理,均不利于疾病的治療。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是一種具備科學、規范且全面的新型護理方案,該護理方式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生命體征以及疾病特點制訂方案[5-7],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其目的在于促進術后恢復,縮短治療時間,改善護理質量,同時還需有效預防不良反應,改善預后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展開系統化的康復訓練,強調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理念,分別從心理護理、體征護理、早期運動護理等,加速患者的術后康復,提高治療效果,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監護時間、住院時間均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研究組更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有學者選取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實施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分別從調整患者呼吸、肌肉收縮、肺部血液循環、促進排痰等方面實施,指導患者結合實際情況下床運動,若患者伴隨疼痛,可取適量止痛藥物治療,緩解疼痛,活動過程中需關注患者的呼吸、心跳等情況,在出現不適癥狀時需停止訓練,并給予對癥治療[8-10]。該研究結果顯示,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明顯改善,同時患者的治療時間有效減少,與本次研究結果保持一致,真實了肺癌手術患者實施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可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恢復。
綜上所述,肺癌術后患者實施系統化早期康復訓練,有效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恢復,改善生活質量,護理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