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鳳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長期以來,重癥監護室一直都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盡管重癥監護室在醫療設施配置、醫療衛生控制和感染管理方面均顯著優于其他科室,但由于入住患者自身所患疾病嚴重或經歷過較大創傷和手術治療,患者免疫力較低,且在多種侵入性操作的參與之下,發生感染的概率也相對較高。為進一步控制我院重癥監護室的醫院感染率,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特對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感染原因進行系統分析,并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感染管控措施。
1.1 一般資料。選取呼和浩特市第一醫院2020年1~12月重癥監護室所收治的病例217例為研究對象,通過回顧式方法對患者感染原因進行分析,并結合我院重癥監護室感染特點提出了醫院感染管控措施。
1.2 方法。密切關注患者住院期間的感染情況,一旦發生感染問題立刻給予相應抗感染措施,同時回顧分析造成感染的可能性原因,最后進行系統總結。通過對重癥監護室的感染病例分析發現,導致患者出現感染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醫護人員問題。醫護人員是參與醫療活動的主要人群,醫護人員對于感染問題的重視程度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感染率高低。通過實際調查發現,忽視手衛生問題是導致醫護人員成為感染源的主要途徑,包括忘記洗手、未正確佩戴手套、未對手消毒等。此外,重癥監護室自身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項醫療活動的開展需要其他科室的醫護人員參與其中,這也導致進出重癥監護室的其他科室醫護人員較多,無形之中增加了感染源[1]。二是患者易感問題。呼吸道感染是重癥監護室感染的常見形式。這主要是因為重癥監護室收治的患者多數為病情嚴重,且存在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故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容易在支氣管和肺部堆積,進而導致獲得性肺炎的出現。三是侵入性操作。侵入性操作是重癥監護室的常規操作內容,同時也是搶救患者的主要措施。隨著現代醫學的持續發展,應用于臨床當中的侵蝕性操作種類和方式不斷增加,而由于建立人工氣道和留置導尿管所造成的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最為常見。人工氣道建立之后,患者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喪失,上呼吸道無法對空氣進行濕化和過濾,故容易發生肺部感染的問題。而留置導尿管后容易造成尿道黏膜損傷,且患者自身抵抗力較差,同樣易引發感染[2]。四是探視人員和環境問題。探視人員過多,頻繁出入病房會帶來額外的病原體,且多數探視人員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更容易造成醫院感染問題。而環境控制不當,通風效果和消毒效果不佳均會引發醫院感染的出現。
1.3 評價指標。對重癥監護室全體患者的感染情況進行統計,同時回顧分析感染原因,并統計結果。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感染情況。我院重癥監護室在整個2020年度共收治患者217例,出現感染患者45例,感染率為20.74%,其中包括呼吸道感染20例,尿路感染14例,腸胃道感染8例,血液系統感染3例。
2.2 感染原因分析。經研究發現,導致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侵入性操作,占比高達75%;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侵入性操作,占比為85.71%;腸胃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自身,占比為50%,血液系統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侵入性操作,占比為50%,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感染原因分析表
重癥監護室是醫院的特殊場所,所有入住病人均患有嚴重疾病或遭受重大創傷,患者身體狀況不佳決定了其更容易發生醫院感染的問題。醫院感染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我院常規病房的醫院感染率約為4.57%,而重癥監護室病房的感染率則高達20.74%。長期以來,重癥監護室一直都是醫院感染的高發科室。盡管重癥監護室在醫療設施配置、醫療衛生控制和感染管理方面均顯著優于其他科室,但由于入住患者自身所患疾病嚴重或經歷過較大創傷和手術治療,患者免疫力較低,且在多種侵入性操作的參與之下,發生感染的概率也相對較高。中老年患者是重癥監護室的主要人群,其普遍具有多種基礎性疾病,且在身體器官、系統老化的情況下,整體免疫力較低,故更容易發生醫院感染。根據相關數據分析顯示,重癥監護室患者的感染率比其他科室的感染率高5~10倍,且約有四分之一的感染患者可能會引發嚴重的膿毒血癥,其實際死亡率也相對較高。為了達到降低重癥監護室感染率的目的,必須了解醫院病房流行病學特征、耐藥菌特征,并從日常感染管理的角度出發,采取干預性質量管理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降低感染問題的發生[3]。
為進一步提高我院重癥監護室的醫院感染控制效果,特結合我院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管控措施,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1 醫護人員管理。為從根本上降低我院重癥監護室的醫院感染率,我院特針對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開展了系統的培訓活動,培訓過程中強調醫院感染的重要性,要求全體醫護人員掌握一定的防感染措施,并確保其能夠應用于工作實踐。培訓活動結束之后組織開展考核工作,考核通過后可繼續上崗工作,考核未通過則需要暫停工作,并重新參加考核,直至通過后才能上崗工作。最后,考慮到手衛生管理是減少重癥監護室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同時也能夠控制醫院感染的危險性。重癥監護室的全體醫護人員均需要嚴格執行我院制定的手部衛生管理制度,出入重癥監護室時均需要使用消毒液進行手部清潔,手部清潔完成之后需要佩戴無菌手套才能進入病房內部。
3.2 加強侵入性操作管理。實踐證明,建立人工氣道、留置導尿管等侵入性操作是造成重癥監護室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考慮到重癥監護室患者的特殊性,侵入性操作屬于常規操作內容,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侵入性操作的規范化管理。首先,需要明確各項侵入性操作的適用范圍、操作流程和操作標準,要求醫護人員在開展侵入性操作嚴格遵循既定的章程標準,不得擅自改變操作順序和操作內容。其次,加強對于操作流程的監督,鼓勵醫護人員之間互相監督,發現不規范操作問題,并及時解決,以免因為操作不當而造成患者感染。最后,制定侵入性操作留檔制度。對患者執行侵入性操作之后需要將操作原因、操作目的、操作項目、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進行詳細記錄,并在操作后加強對于相關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控,以便于及時發現感染問題[4]。
3.3 探視人員及環境管理。重癥監護室需要設置單獨的探視人員接待室,接待室內部設置視頻電視和對講電話,鼓勵探視人員通過間接途徑與患者接觸,不直接與患者接觸。患者每日可見的探視人員需要嚴格控制數量,且控制探視時間。除患者直系親屬之外,任何探視人員不得直接進入重癥監護室。當進入重癥監護室探視時,則應當保持內部空氣對流,并要求探視人員遵循標準預防隔離指導,從而減少感染的可能性。
環境因素是引發醫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為減少環境因素對于患者的影響,重癥監視室需進一步加強環境管理工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布局合理。重癥監護室內部需要設置獨立的治療區域、監護區域、醫護人員工作區域、污物處理區域,區域之間需要采取相應的阻隔措施,全區域均需要長期保持安靜。二是設置便捷式消毒設施和非手接觸式洗手設備。三是保持內部通風效果,可設置空氣凈化系統和機械通風系統,室內空氣均需要采取持續動態消毒方法。四是環境衛生學監測。環境衛生學監測由醫院感染管理科直接負責,確保環境衛生學指標達到消毒衛生的基本要求,若發現存在超標現象時,則需要及時查明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處理對策。
3.4 構建感染管理責任制度。為有效提高我院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對于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我院采取了感染管理責任制度,明確各個醫護人員的基本責任要求,將感染管理責任落實于個人,同時構建了三級責任管理制度。一級責任為重癥監護室主任醫師及護士長,其主要負責對感染管理工作的監督和規劃職責。二級責任為值班醫師及護士,其需要承擔值班過程中的感染管理責任。三級責任為患者的責任醫師和護士,其需要直接對患者負責,并將感染管理工作落實于實際[5]。
綜合來看,重癥監護室的特殊定位決定了其收治的患者群體相對較為特殊,是醫院預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場所。通過本次研究發現了我院重癥監護室患者的主要感染原因,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了醫院感染管控措施,以期達到降低重癥監護室感染率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