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華
(東莞市長安醫院,廣東 東莞 523841)
護理不良事件在院內的發生比較普遍,如跌倒、摔傷、用藥差錯等,不但嚴重影響患者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與好感,也對患者的康復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為了盡量避免發生這種護理意外事件,臨床護理工作常采用各種各樣的護理管理模式,旨在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最大程度上為患者負責,樹立一個良好的醫療形象[1-2]。全員參與質控模式將院內護理人員組織起來,共同參與到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中,通過專業的護理態度與強烈的責任感對護理工作中遇到的事件進行總結反省,自覺執行本院護理管理規范,持續性優化護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率[3-4]。本次研究在東莞市長安醫院內選取了60例患者與120例護理人員,將其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管理模式,觀察其在降低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上起到的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東莞市長安醫院護理人員共有402名,開放床位708張,平均年齡(28.24±3.36)歲,在2019年上半年我院住院患者中隨機選取30名作為對照組,下半年選取30名作為研究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2019年上半年):采用常規護理模式。在我院護理人員中隨機選取60例,組成常規護理小組,日常護理中由組長(組內推選)進行監督管理護理工作,每月定期考核全體護理人員,持續改進優化護理工作質量。研究組(2019年下半年):采用全員參與質控護理模式。具體內容:
(1)設置質控小組。在我院護理人員中隨機選取60例組成質控小組,組內分為若干部門,分別負責安全管理、消毒隔離、急診急救、健康教育等,護理人員可以盡量選擇加入自己擅長的部門。由部門內工作經驗最豐富的護理人員擔任部長,組織分配日常護理工作。
(2)質控工作內容。質控小組統一建立質控檔案,記錄日常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需要完善的內容,由各部分經書面形式進行集中綜合反饋,在每月定期召開的質控管理大會上進行全員討論,最終定下解決方案并在日后的護理工作中實施,然后對效果進行評價觀察,若可達標便繼續采用,若不達標便在下個月的質控大會中重新討論解決方案。具體如下;①加強日常查對制度。嚴格查對醫囑,對口頭醫囑以及電子醫囑均要仔細記錄,核對醫囑內容及執行時間;嚴格按照醫囑查對藥品包裝、名稱、劑量、用法以及濃度等信息后再取用;嚴格核對患者信息,將姓名、床號以及年齡等信息全部核對后進行給藥。②嚴格管理藥品。將藥品進行分類存放,如注射藥、口服藥,內用藥、外用藥,毒麻藥、一般藥品;核對藥瓶標簽與內裝藥品以及藥品日期;需要冷藏的藥品冰箱內保存。③嚴格病房巡視。制定排班計劃,每日定期巡視病房,及時發現患者異常情況可以就地解決的及時解決,若否則就及時報告上級,共同商議解決方案。④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范。對于基本護理操作嚴格按照我院標準進行,對于長期住院臥床患者定時翻身;值夜班不得擅自離崗,做好交接工作。⑤強化護理責任。定時召開思想工作會議,嚴防護理工作中出現倦怠心理。比如在住院患者中將常規的紙質手環以具備定位功能的電子手環代替,每項內容的記錄需注明責任護士,每項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也要詳細記錄,對這些不良事件進行分級,影響較大的則在質控大會中進行討論、追責。
(3)質控考核。對于所有質控小組的護理人員進行月末考核,將一些不良事件當做案例作為考核題目,考察護理人員對于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責任認定以及預防措施進行考核。
1.3 觀察指標
(1)護理質量。由本院自擬試卷對護理人員的基礎護理、文書記錄、病房管理、護理安全四個方面進行評價,每項25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護理質量越高。
(2)不良事件發生率。記錄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包括跌倒/墜床、藥物事件、輸血事件、患者走失、儀器損壞事件的發生。
(3)護理滿意度。由本院自擬調查問卷,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滿分100分,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60~90分為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為100%減去不滿意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 22.0軟件做統計學結果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質量。研究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分數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對比(±s,分)

表1 兩組護理人員護理質量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基礎護理 文書記錄 病房管理 護理安全 總分研究組 60 21.26±2.32 21.64±2.20 22.85±2.34 21.52±0.41 86.35±5.24對照組 60 18.57±2.54 19.67±2.42 18.96±2.25 18.95±1.51 80.21±5.06 t-6.057 4.666 9.282 12.723 6.529 P-0.001 0.002 0.001 0.001 0.001
2.2 不良事件發生率。研究組不良事件發生率(20.00%)低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n(%)]
2.3 患者滿意度。研究組患者滿意度(86.67%)高于對照組(6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對比[n(%)]
護理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間發生的一些意外,比如跌倒、用藥失誤、患者走失等,這些與患者安全相關的護理意外事件,對患者的健康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事件每發生一次,患者的心里就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降低一分,而許多醫患糾紛也是由于這種不良事件為源頭導致的,在社會中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5]。在本院既往的護理過程中,通過對不良事件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多數是因為以下幾點造成的:①護理人員對于文書管理與記錄缺少認知,出于疏忽或者其他原因導致護理文書不規范,這對于一些需要日后核對的工作造成了阻礙,從而影響護理工作的進度。②護理制度與規范不能熟記于心且有效實施,對所有制度類工作內容的認識流于表面,對深層的影響認知不到位,導致很多護理事件中缺少針對性,導致執行錯誤,從而影響工作效率。③對于患者的交接、健康教育、病情監測不到位,也與護士長等領導人員督查不利有關。針對上述問題,本院實施一系列改進舉措,比如不定時抽查護理人員的工作記錄,考核其對護理規范的掌握情況等,均收效甚微,因此本院在過去兩年內嘗試采用全員參與質控管理模式對護理工作進行改善,結果顯示,研究組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良事件發生率(20.00%)低于對照組(5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這個護理管理模式對于降低護理不良事件有顯著的作用,且提高了護理質量。
在常規的院內質控管理中,通常都只注重結果,往往忽略了過程,其實在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都包括很多護理人員的共同作用,無論是怎樣的護理結果,都是有這些護理人員共同取得,因此,若要改善全體護理質量,取得良好的最終結果,就必須注重全員的參與性,將責任落實在每位護理人員上[6]。本次研究組采用的全員質控管理,選取了本院的30例護理人員,將其分為四個部門,每個部分都有各自負責監管的護理職能,比如安全管理、消毒隔離、急診急救、健康教育,若是日常護理中出現什么不良事件,就按照部門屬性對其分類,然后對源頭進行追溯甚至問責,這樣就會將全體護理人員都結合為一個整體,注重過程的互相監督與自覺性,避免了追求結果的管理漏洞[7]。在護理過程中,由于查對制度不嚴格造成的護理不良事件不在少數,對于醫囑用藥查對不嚴,給藥時只注意床號而忽略患者姓名等個人信息,致使靜脈治療出現差錯;在取藥時只看藥品包裝、忽略藥品名稱,只核對藥品字頭而忽略字尾;對于藥品劑量、用法、配比濃度不遵守醫囑。部分護理人員在醫生下達口頭醫囑的時候錯記漏記,執行時僅憑主觀記憶進行,之后未及時發現錯誤而造成護理不良事件。對于醫囑的執行時間概念模糊不清,給藥或護理操作提前或延后,對于需要做藥敏試驗的患者出現遺漏,從而導致藥物過敏等。在部門的劃分上,這種護理管理模式充分尊重護理人員的個人意愿,將其優勢發揮在最精準的崗位,避免人才浪費。統一建立質控檔案可以將本院的不良事件有較強的集中性,各部門將各自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書面形式進行集中反饋,在每月定期召開的質控管理大會上進行全員討論,這樣的形式使每個人都有發現問題、反映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參與可能性,而不是全部都由領導層包攬,從而在護理工作中更加專注上心。由全員共同商討后得出的解決方案經過嘗試性實施后進行觀察評價,這個流程可以循環進行,在每種問題上都可起到顯著的作用。在文書記錄上注明責任護士可以提高護理人員的責任心,而對不良事件的討論、追責也會比較直觀的反映出時間的源頭。護理人員的監督也是必不可少的,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加強護理管理的重視程度,了解其對護理工作以及護理不良事件的理解與認知,嚴防護理人員對事件認識流于表面,忽略深層意義,從而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對于護理人員的思想工作也要嚴格監督,避免部分護理人員消極懈怠,值夜班的時候擅自離崗,巡視病房疏忽大意,從而引起患者走失等護理事件。本研究結果證明,通過在本院實施全員參與質控模式,不但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降低,且提高了患者對本院護理人員的滿意度,研究組患者滿意度為86.67%,高于對照組的6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護理工作中實施全員參與質控模式可顯著提高護理質量,減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有助于護患關系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