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蓮
(長春市人民醫院,吉林 長春 130051)
護理風險管理主要是指在護理期間對患者、家屬及工作人員產生的潛在風險實施評估及識別,同時采用合理處置過程[1-2]。因危重癥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性差、病情復雜,護理人員工作量繁多,患者易產生負面情緒,導致對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相對較高。為了對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有效加強,確保護理安全性,提升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減少醫患糾紛及護理缺陷,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極為重要[3-4]。本文深入探究呼吸科危重癥患者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模式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長春市人民醫院從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呼吸科危重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把6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采用常規治療方法,觀察組30例,采用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23~72歲,平均(47.15±6.21)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10例、支擴大咯血3例、重癥肺炎17例。觀察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1~71歲,平均(46.20±5.13)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呼吸衰竭15例、支擴大咯血6例、重癥肺炎9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來自呼吸科危重癥患者;均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疾病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排除依從性較差患者;排除中途退出患者。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護理風險管理模式:①成立呼吸科危重癥護理風險管理小組:該風險管理小組由護士長、總務護士、骨干護士構成風險管理小組,對危重癥患者護理風險進行具體評估,制定護理風險管理預案,同時檢查危重癥患者護理質量,記錄護理問題并提出應對措施。分析科室護士狀況,同時對風險與具體環境實施評估。②構建風險管理預案:因呼吸科室中合同護士及青年護士居多,增加了護理風險。因此針對易出現護理風險環節構建護理風險管理預案,首先,對不同危重癥疾病構建相應護理風險預案,如緊搶救預案、非計劃性拔管預案及呼吸機故障預案等。其次,針對不同資質與能力的護士構建護理風險管理預案,如低年資護士培訓與管理、緊急狀況下護士調配預案等。制定風險管理預案后需召集全員護士通過議會修改與優化,定稿成冊,將其作為呼吸科危重癥疾病護理風險管理手冊。③風險管理培訓:風險管理培訓主要包括集中培訓、分層培訓,集中培訓主要通過集體授課方式完成培訓工作,包括護理風險管理理論、管理要點及管理預案等及危重癥患者監護技術,后者包含呼吸監護、循環系統護理及神經系統監護。分層培訓主要由護士年資、學歷及知識結構層次構成:首先,高年資及學歷護士,高年資護士能夠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專家咨詢、文獻檢索,再進行科室講座,專家點評;授課主要是呼吸專業教授專題講座,其危重癥疾病監護是培訓核心,如大咯血、肺栓塞多功能診治與護理配合、動脈血氣值分析等。其次,低年資與學歷護士:對低年資、低學歷護士進行危重癥患者搶救流程、工作流程及醫療器械操作等,通過個人自學與帶教指導相結合方法學習。對醫療器械操作及保養培訓工作由工程師及專家完成,并實施循環培訓,直至護士完全掌握為止。對于護患溝通護理由護士長實施專題授課,包括護理安全問題及對策、糾紛問題及護理防范及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技巧等,以此提升護士預后判斷告知及糾紛隱患防范等能力,并提高風險管理能力。④落實風險管理策略:⑤對患者進行全程風險管理,構建風險管理檔案,并對方風險定期評估,尋求護理中的潛在風險,同時提出護理對策。責任護士實施風險評估,并做好交接班。每周由總護士對風險防范情況實施檢查,同時上報護士長檢查情況。護士長每月召開風險管理會議,對管理問題進行總結與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年底召開全科護士會議,對風險問題進行匯總展示,以此提出下一階段工作目標。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包括非計劃性拔管、意外事件、護理糾紛。②對比兩組總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5]。
1.4 統計學分析。把此次研究的患者病例數據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其中定量資料的檢驗是t,以(±s)表示,定性資料通過χ2進行檢驗,以(%、n)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1 對比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干預后,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意外事件及護理糾紛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2.2 對比兩組滿意度。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度(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總滿意度比較[n(%)]
呼吸科危重癥患者典型癥狀為呼氣性呼吸困難、哮鳴音、額頭出汗等,對患者機體恢復造成較大影響,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臨床中采取了有效護理干預,但是因護理工作量大且風險高,致使護理人員壓力增加,導致護理過程易出現差錯。因此需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模式[6]。
護理風險管理是對護理風險進行評估,根據患者臨床情況開展與分析存在的危險因素,降低護理風險隱患,并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常規護理干預很難做到提前風險評估,極易產生不良事件,所以護理風險管理在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護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7-8]。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非計劃性拔管、意外事件及護理糾紛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對護理風險制定防范預案進行評估,同時制定策略,可提升護理質量。主要是因構建護理風險管理預案能夠加強對患者護理風險評估與管理,并對護士實施培訓,提升了護理防范與應對風險能力,以此可減少非計劃性拔管及護理糾紛等,以此將護理風險發生率降至最低[9]。干預后,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呼吸科危重患者行護理風險管理,可提高患者滿意度,主要是因通過風險管理小組能夠提升護士風險責任意識與溝通意識;通過對護士進行風險管理員培訓,可提高護士風險護理能力。通過每周以及每月進行風險管理檢查與管理反饋討論,在護士中反響良好,提高了護士防范意識及能力,可提升護理安全性,以此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達到預期管理效果,可得到患者及家屬好評與認可[10]。
綜上所述,對呼吸科危重癥患者行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可有效減少護士與患者糾紛,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患者及家屬對該管理模式滿意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