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喜,楊躍翔,孫榛
(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北京 100029;2.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水平直接影響消費者健康安全和相關行業發展,需要綜合衡量制定合適的限量指標。我國是消費品生產和銷售大國,不同類別的消費品,不同種類的化學物質,都需要制定化學物質安全限量要求。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制定應遵循一定規范、科學的流程,明確應綜合考慮的諸多影響因素和維度,并在滿足消費者健康安全和消費品產業發展之間做出符合當前社會經濟條件客觀要求,以實現整體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目標。具體來講,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制定時,應考慮以下因素:(1)消費品的病理學、毒理學安全性及化學物質限量變化對消費品功能的影響;(2)行業應對化學物質限量變化的技術、經濟能力以及對行業整體效益的影響情況;(3)消費者對化學物質限量變化的風險可接受水平。
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確定的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包括:

圖1 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確定基本流程
(1)采集該化學物質的毒性、功能等相關信息;采集使用該化學物質的消費品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對象等相關信息;采集產業鏈上該化學物質生產和使用等相關信息。
(2)考慮消費品使用場景和使用對象,分析相關的標準和法規數據,如現有標準或法規中已有適用于本消費品的限量要求,則可以直接采用該限量指標作為理論限量指標;如現有標準或法規中沒有適用于本消費品的限量要求,則需要開展實驗研究確定理論限量指標。
(3)以理論限量為基礎,采用技術分析和經濟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分析限量變化時產業承受度和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確定是否存在一個同時滿足產業承受度和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的化學物質限量。如果不存在,則表明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制定該化學物質限量不可行;如果存在,則表明在當前社會經濟條件下,制定該化學物質限量具有可行性,可得到一個化學物質限量的可選區域,稱之為可行區域。
(4)當存在同時滿足產業承受度和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的化學物質限量時,在給定的可行區域內,從社會、經濟和環境角度,綜合評估化學物質限量制定對相關方的影響,以社會整體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確定綜合限量。
應充分收集擬制訂限量的化學物質、消費品、消費者及行業信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化學物質的毒性、功能、消費品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對象、產業鏈上該化學物質生產和使用、國內外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公開發表的文獻、專家經驗等相關信息等。
化學物質危害信息可通過查詢專業化學物質毒性數據庫獲得;消費者使用方式信息可采用調查問卷、行為觀察實驗等方式,掌握消費者的典型使用場景和使用行為;產業鏈信息可采用查閱行業統計數據、企業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掌握該化學物質當前使用情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競爭態勢、同類型企業的競爭情況以及產業技術條件等信息。
理論限量的確定可通過直接采用現行標準或技術法規中規定的限制性量值,也可通過開展實驗研究確定限制性量值。
若滿足以下全部條件,可直接采用現有標準或技術法規的限量作為理論限量:(1)現有標準或技術法規中的限量針對的具體產品中的特定化學物質與擬制訂限量的產品及化學物質完全一致;(2)有足夠的技術資料證明該限量的科學性;(3)沒有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明該限量需要進行修改。
通過實驗研究確定理論限量,可按兩步進行:(1)推導安全限值是為保護人群健康,對化學物質所規定的包含了濃度和時間因素的限制性量值。在低于安全限值的情況下,化學物質不會對人群造成任何直接和間接的有害作用,即安全限值也可以理解為某種化學物質的每日最大暴露量(即消費者每天允許攝入該化學物質的最大量)。(2)選擇暴露模型,確定理論限量。暴露模型是用以量化暴露場景及暴露過程的數學模型,描述了產品中化學物質的暴露量與其理論限量之間的定量關系。將安全限值作為最大暴露量帶入暴露模型,得到理論限量。
針對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變化的情況,對產業鏈中各類企業的技術、工藝、財務、人員、產業鏈協同等應對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考慮消費品產業的市場結構,可采用產業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等相關方法確定產業承受度。
首先采取抽樣的方法選取代表性的企業,對關鍵環節的企業承受度進行評估。評估維度包括生產成本變化情況、質檢成本變化情況、研發成本變化情況、人力成本變化情況、固定資產投資成本變化情況、供應鏈協同能力等[1]。評估的過程如下。
(1)根據評估維度,開展企業調研,獲得化學物質限量變化對企業成本的影響數據,計算化學物質限量和產品成本之間的對應關系。

式中:i為不同的化學物質限量要求;TCi為當限量要求為i時消費品單位生產成本;xi,j為當限量要求為i時,在第j個方面的單位成本;j=1,…,n,包括生產成本、質檢成本、研發成本、人力成本、固定資產投資成本等,根據企業承受度評估指標體系確定。
(2)從企業長期可持續經營角度看,對于任意給定的化學物質限量,當產品銷售價格大于或等于產品成本時,企業可以接受化學物質限量要求,即:

式中:i為不同的化學物質限量要求;TCi為當限量要求為i時消費品單位生產成本;P為消費品銷售價格。
消費品銷售價格取決于市場競爭格局和供需關系,上述企業承受度的判定轉化為產業承受度判定問題。將產業承受度表示為一個三元組(i,αi,TCi*),其中i為在任意給定的化學物質限量要求,αi為滿足市場消費品供給的比例,αi∈[0,100%],TCi*為消費品單位成本。產業承受度表示了對于任意給定的化學物質限量i,當滿足αi的市場消費品供給時,消費品的單位生產成本為TCi*,即此時消費品單位生產成本低于TCi*的企業產能占總產能的比例為αi。給定αi和TCi*,可由樣本企業累計產能占樣本總產能的比例為達到αi時的企業單位生產成本TCi做近似估計。產業承受度水平曲線示意圖如圖2所示,其中α1>α2。

圖2 產業承受度示意圖
消費者對化學物質限量變化的風險可接受水平,主要取決于消費者對化學物質風險的認知程度及對于給定的化學物質風險,消費者綜合權衡成本等因素后的選擇。消費者風險認知信息應體現消費者對消費品中化學物質的危害程度和產生不利結果的知曉程度。消費者風險溢價能力信息應體現消費者愿意為限量變化導致的消費品風險降低支付溢價的意愿和能力。
將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表示為一個三元組(i,βi,Pi*),其中i為在任意給定的化學物質限量要求,βi為滿足消費品需求的比例,βi∈[0,100%],Pi*為消費品銷售價格。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表示了對于任意給定的化學物質限量i,當滿足βi的市場消費品需求時,消費品銷售價格為Pi*,即此時愿意支付銷售價格Pi*購買消費品的消費者比例為βi。給定βi和Pi*,可由樣本消費者累計需求占總樣本需求的比例為達到βi時消費者意愿支付的消費品價格Pi做近似估計。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曲線示意圖如圖3所示,其中β1<β2。

圖3 消費者風險接受水平示意圖
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的可行區域應為滿足理論限量的要求前提下,符合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和產業承受度的區域,如圖4所示,斜線陰影部分即為一般情形下的可行區域。

圖4 化學物質限量可行區域示意圖
在可行區域內,應綜合考慮化學物質限量變化導致的經濟影響、社會影響、環境影響等要素確定消費品中化學物質的綜合限量。可采用成本收益法將經濟、社會、環境影響進行貨幣化,衡量化學物質限量定值的成本與收益,以使綜合收益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化學物質限量作為綜合限量。
經濟影響分析的維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2]:(1)產業成本,調查產業整體成本變化的貨幣化數量;(2)產業收益,考慮限量標準制定引起的產業整體消費品銷量增加、利潤提升等;(3)國際競爭力,考慮限量標準制定導致的進口增加、出口減少等;(4)考慮監管成本,政府、行業組織或其他第三方機構在標準制定、實施過程中付出的成本等。
社會影響分析的維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3-4]:(1)就業,限量標準制定引起的就業狀況變化,如企業倒閉引起的失業或生產工藝增加的就業等;(2)生產者健康,限量標準制定引起的生產者對化學物質風險暴露的增加或較??;(3)消費者健康,限量標準制定對消費者健康的保護,如相關疾病患病風險降低等;(4)消費品安全意識,限量標準制定對消費者安全消費意識的提升,對生產者安全生產觀念的提高。
環境影響分析的維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內容[5]:(1)資源消耗,限量標準制定導致的企業對水資源、礦產資源等生產資源消耗的增加或減??;(2)空氣質量,限量標準制定對廢氣排放的數量和種類的影響;(3)水污染,限量標準制定對廢水排放的數量和種類的影響;(4)土壤質量,如限量標準制定對土壤酸化、污染或鹽度,對當地種植作物的影響;(5)地區景觀,如限量標準制定對當地景觀美化的影響。
在產業承受度水平和消費者可接受風險水平的約束下,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環境影響,運用成本收益法確定化學物質的綜合限量。

式中:i為化學物質限量要求;θ為上文確定的可行區域。E(i)為貨幣化的經濟影響與化學物質限量的關系函數;S(i)為貨幣化的社會影響與化學物質限量的關系函數;EN(i)為貨幣化的環境影響與化學物質限量的關系函數。按照成本收益思想,損失或成本記為負值,收益記為正值。消費者風險可接受水平、產業承受度和理論限量的限制下,可以使得綜合收益W(i)達到最大化的限量即綜合限量。
消費品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限量制定不僅對我國相關消費品產業升級提質有重要影響,更關乎人們的健康權益。政府部門和第三方機構開展限量定值工作可以參考本研究給出的消費品中化學物質限量制定流程,以提高限量制定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