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熊飛
消費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買賣”一詞,買在前賣在后,有人買,是買賣得以發生的前提。可這樣的邏輯正在被打破,消費者開始被動跟隨商家的供應產生消費行為,這標志著如今已進入消費欲望可以被大肆制造的時代。
消費形態推陳出新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物質文化需求,但也可能制造出消費陷阱。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是先有需求再產生消費行為,而在制造消費欲望的時代,真實的需求已退居次位,消費者時常是跟著商家制造的消費欲望走。
制造消費欲望表現較為明顯的領域有三個:一是盲盒經濟,二是網紅打卡經濟,三是層出不窮的購物節。
泡泡瑪特成為“盲盒第一股”,其他消費領域也大有萬物皆可“盲盒”之勢。消費者購買盲盒,顯然不是出于直接的消費需求,否則就該去購買符合需求的產品。這顯然是讓制造出來的消費欲望占了主導地位。
而以奶茶店等為代表的網紅店打卡模式,也在誘導年輕人做出超出實際需求的消費行為。為了一杯奶茶愿排隊幾小時,甚至還催生了收費遠超奶茶本身價格的跨省代購。讓人很難認定這樣的消費行為是理性的。
制造消費欲望的集大成者,當數各大電商平臺不斷創造的購物節。自“雙十一”成為盛大的電商購物節,而后又衍生出了“雙十二”“618”“女神節”等。各大電商平臺也不管消費者是否真有如此大量的消費需求,眼中只有年年創新高的成交金額。
在物質匱乏或供應尚不充分的年代,人們基本是“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實際需求在消費中起著決定作用。在物質豐盈的當下,通過適度制造消費欲望來刺激需求,可以帶動一些新興產業的產生與發展,但如果讓制造出來的消費欲望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消費者則可能變成消費欲望的奴隸。
這絕非聳人聽聞,不知多少年輕人為了填補這些商家制造出來的消費欲望,除了“月月光”外,還不惜借網貸消費,甚至走向深淵。當然,網貸、消費貸也屬于值得高度警惕的被制造出的消費欲望。
與過往消費主要滿足物質需求不同,被制造出的消費欲望更集中于社交、文化等精神層面,一定程度契合了年輕人的多樣需求。對這樣的消費欲望無需一棍子打死,但也不能放任年輕人在其中沉淪。無論何時何地,不管商家還會制造出多少新的消費欲望,堅持量入為出、理性消費是不會錯的。
要做到理性消費,年輕人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及時行樂”“債多不愁”的錯誤經濟認知或價值取向,往往是驅使消費者步入陷阱的推手。先樹立適度、節約、環保的理念,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
而在消費習慣和方式上,人們也應提升定力,對一些被鋪天蓋地帶貨、代言的“符號化商品”保持警惕,避免從眾消費;在做出消費選擇時,也應合理規劃、量力而為,平衡享受性的精神需求和實用性的物質需求。
當然,社會也要給年輕人提供更多幫助,如學校開設相關引導課程,媒體避免宣揚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近年來,國家層面加強大學生網貸監管工作,一些高校將理性消費教育納入基礎思政課程,即是必要之舉。
在制造消費欲望的時代,有“你紅任你紅,我自巋然不動”的淡定從容,應該成為新一代人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