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華
提起鋼鐵,人們的固有印象大概是這樣:產業落后、產能過剩、污染嚴重、業態傳統。但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節能減排等環保政策的頒布施行,鋼鐵行業正在發生顛覆性轉變,鋼鐵企業正在積極適應新時代的產業發展需求。
曾經,鋼鐵行業的參與者幾乎99%都是國有企業;如今,民營企業的占比已經超過60%。這其中就有丁立國執掌的德龍鋼鐵。
“放眼全球,我國的鋼鐵行業是最具競爭力、環保標準最高的。我國對鋼鐵的環保要求不但比日韓高,而且超過了歐洲標準”,德龍集團、新天鋼董事長丁立國告訴《英才》記者。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證者,也是最偉大的書寫者。聚焦鋼鐵實業29年,丁立國將德龍從差點被勒令搬遷的鋼鐵小廠,打造為國內首家在生產鋼鐵企業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成為世界環保標桿。
2019年,他帶領德龍破釜沉舟參與千億規模渤鋼混改,接盤“渤鋼系”中鋼鐵資產,接收4萬多名在冊職工,成就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國企混改案例,開啟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新篇章。
德龍能成為中國第一批綠色工廠、全國首家在產鋼企國家4A級旅游景區,離不開堅持與投入,離不開擔當與責任,更離不開冒險與匠心,而這也是丁立國一直堅守的企業家精神。
去年9月,德龍鋼鐵文化園順利通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示,成為全國首家在產鋼鐵企業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景區以三種類型博物館為載體,以33個鋼鐵景點為依托,以5項世界之最為特色,全方位展現鋼鐵文化,為游客打造了了解鋼鐵文化的立體窗口。
2012年前后,河北省的霧霾問題突出,鋼廠首當其沖面臨淘汰、拆除的困境。“但是我們當地已經投了上百億了,有幾千人在此就業。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去德國及世界其他國家考察當地的企業,爭取了自改的機會。”現在,經過這幾年幾十億的投資,曾經的“污染源”變成了4A級景區,今年接待游客預計20萬人次。
丁立國表示,“碳中和”“碳達峰”的到來令行業面臨諸多挑戰。目前,中國鋼鐵行業碳排放量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15%,比例很高,在環保這方面面臨極大挑戰,鋼鐵企業必須主動迎接環保挑戰,提升技術水平,推進低碳、零碳轉型,為國家的環保事業做出貢獻。
在環保治理上,德龍鋼鐵已達到世界鋼鐵企業一流水平,成為了全國公認的標桿。但是,德龍鋼鐵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級潔凈鋼廠、行業內永久性標桿企業”。要做“永久性標桿”,就要永久投入。據了解,自2014年以來,僅邢臺德龍鋼鐵一家子公司在環保改造上的投資已達55億元(含今年計劃投入),噸鋼環保投入達到300多元,處于行業最高水平。實施上百項環保深度治理項目,使各工序污染物實際排放數值遠低于國家和河北省特別排放限值。
丁立國認為,鋼鐵企業不做好環保,是沒有生存之路的,因此混改后的新天鋼集團先知先覺首先加大環保投入,實現了超低排放的先期目標。他計劃,2021年的投資60億元,較去年翻倍,爭取兩三年內達到德龍鋼鐵的4A級旅游景區水平。
“我考察了韓國、美國、日本優秀鋼鐵企業的環保做法。德龍工廠邊上租了2000畝地,引進專門種植吸收重金屬的樹;研究不用煤發電,用高溫高壓把所有的煤氣蒸汽全部回收,自發電率達到了70%。在工廠生產年耗電十幾億度的情況下,每年可以節省2億-3億。而且煙塵、灰塵也全部回收了,運輸車輛沒有一輛車是燒柴油的,全是采用LNG、電動等新能源車輛。”
現在,“環保A類+4A級景區”的“雙A”標準被行業內稱為“德龍模式”,在全球也是獨家。讓員工在這樣的園區里工作,充分體現了對員工的一種尊重和人文關懷。
丁立國表示,通過投資升級來改善工廠環境問題,收獲很大。一直堅持的環保綠色發展路線也為參與渤鋼混改帶來了較大的優勢。“我們把環保做到極致來贏得政府認可”。
曾有報道稱,丁立國的初心是要把德龍打造成“中國的米塔爾”,但他似乎更愿意把自己定位成“做實業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一件事,一輩子,一直做,一定成。”
自1992年成立以來,德龍集團就堅持把鋼鐵作為核心業務。“只有把我們的主業做專做精,才能真正地成長壯大。”丁立國說。也正是因為德龍鋼鐵集團在鋼鐵行業里深耕多年積累下的口碑和經驗,才讓德龍鋼鐵集團能夠從參與競爭渤海鋼鐵集團混改的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實現“彎道超車”。
“從投資角度,可能會尋找好的行業、在好的階段的企業去進行投資。作為做實業的企業家,必須要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丁立國說。
丁立國坦言,鋼鐵作為高耗能、高污染、增長有限的傳統行業,要深耕其中實屬不易。在經營德龍的過程中,丁立國經歷了很多艱難,無論是把德龍打造成為國內首個在產鋼企4A級旅游景區,還是承接天津渤鋼的千億債務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再到帶領企業走出國門,進軍 “一帶一路”國家,每一步都步履維艱。過程中也不乏“賺快錢”的誘惑,比如地產、多元化投資等。但是憑借對鋼鐵行業的堅守以及“從被動到主動”的學習、思索與求變,丁立國不僅使德龍生存了下來,更使其變成了環保公益與企業利潤共同增長的行業標桿。
2020年,丁立國步入五十知天命之年。這一年,除了新天鋼在重組后扭虧為盈業績向好外,他治下的德龍鋼鐵與新天鋼鋼產量合計達3000萬噸,位列國內鋼鐵行列第八位,民營鋼企第三位。
2019年,丁立國主導德龍鋼鐵重組曾經的世界500強企業渤海鋼鐵集團。這是改革開放以來規模最大的國企混改案例之一,涉及2000萬噸的鋼鐵產能、3000億元的負債、1300億元的資產、7萬多名員工、107家金融機構。短短幾個月,重組后成立的新天鋼集團即扭虧為盈。丁立國表示,之所以只接手渤鋼系鋼鐵資產而未觸及非鋼資產,“也是因為我們這么多年聚焦實業、做精主業,我是煉鋼的,不是來做資本運營的”。
2020年度新天鋼實現工業總產值 862億元,營業收入815億元,資產總額847億元,利潤總額0.3 億元,實現稅金15 億元,混改以來,職工收入增長 30%。新天鋼集團披露顯示,集團2020年完成鐵產量1713萬噸、鋼產量1994萬噸、材產量602萬噸。德龍鋼鐵方面,2020年鐵、鋼、材產量分別為692萬噸、960萬噸、908萬噸。丁立國治下的德龍與新天鋼2020年鋼產量合計約為2954萬噸,在國內鋼鐵行業中位列第八,排在建龍與沙鋼兩家民營鋼企之后。新天鋼集團在混改元年即位列2020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101名,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500強第53名。
丁立國判斷,未來的十年更是鋼鐵這個行業的黃金十年,對此他充滿信心。“退休的事跟我沒什么關系,養老跟我更沒關系,我雖然從事傳統行業,我還準備再干30年,煉鋼60年”,他說。
同時,丁立國并不否認鋼鐵行業的強周期性所帶來的經營壓力和挑戰,但“應對周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好心態的準備和具體的措施”。
近年來,國內鋼鐵行業正加快兼并整合,近期沙鋼集團擬混改安鋼集團、鞍鋼集團擬重組本鋼集團的消息先后傳出。丁立國去年11月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鋼鐵行業格局時表示,目前鋼鐵行業中民企占比已提升至60%,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民企參與部分國企改革,如渤鋼、東北特鋼等,提高了民營企業規模。至于鋼鐵企業的未來格局,丁立國表示將會有3-4家8000萬噸級特大型行業引領企業,6-8家4000萬噸級專業化行業引領型企業,大型區域性主導型企業以及中小型區域性配套型企業。
在集中度不斷提高的行業背景下,丁立國將發展方向瞄準了海外。在丁立國看來,中國鋼鐵行業作為優勢行業,具備“走出去”的實力。國家大力號召“一帶一路”協同發展,中國鋼鐵具備“走出去”的環境條件。德龍集團董事長丁立國對“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發展的信心十分堅定。
今天的中國鋼鐵市場可能已經變成了存量整合的市場,但是中國以外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他看來,早年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鋼鐵公司,就是沒有抓住中國這個增量市場的機會。但今天中國的鋼鐵公司,是有可能抓住其他國家的增長機會的。所以,他就很堅定地要走出去,現在印度尼西亞投資了一個很大的鋼鐵項目。
去年丁立國參加活動時曾回答媒體提問表示,要做全球化企業,雖然目前海外收入占比不是很高,“但是你五年后再問我,海外的收入一定會達到50%”。 也正是基于對海外市場的審慎分析,德龍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布局。
他算了筆賬,東南亞6億人,目前的鋼鐵產能是1000萬噸;中國的河南省有1億人,鋼鐵產能是6000萬噸;然后京津冀地區有1.2億人,鋼鐵產能是2億噸。所以,這里面有很大的增長機會。用他的話說就是:換個地方干老事兒,到增量市場去拓展自己熟悉的行業。他到印尼去,規劃建立一個2000萬噸的鋼鐵項目,一起步就是印尼最大的鋼鐵工廠。到2021年底,會是整個東南亞最大的鋼鐵廠,這個項目將來會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單體工廠。
在丁立國看來,企業家一定是市場選出來的。“理想不改、創新不止、事業向善、惟有奮斗”是丁立國提出的價值理念,其理想不是“多賺錢、賺多錢”,而是“多煉鋼、煉好鋼”。
“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清晰定位,靜定專精,守一不移。”丁立國強調了自己從事鋼鐵行業29年來的信念,他說:“我很榮幸把這個信念堅守了29年,我相信還可以堅守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