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白
THEOWNERS
即山與包小冰。包小冰長期從事家具行業,101+及Space 101合伙人;即山,UHJOH創始人,涉及建筑工程及產品定制開發。
大隱,隱于市。在杭州屏峰山腳下的兩棵松樹間,包小冰與即山打造了一棟如山洞般的坡地宅院,將生活裝進了茶、書、禪、松的世界,陽光從一整面玻璃幕墻上灑下,照見兩人日漸沉穩通透的心靈深處。
“青山隔開喧囂,曲徑通往幽深的竹林,在兩棵有百年樹齡的松樹間,他們找到了理想的宅子。”
“光影的感覺很難用語言清晰地描述出來,但身在其間,每天都能體驗到。”
搬進新家之后的好些天里,從日下西山到夜深人靜,包小冰和即山幾乎每天都會找時間坐在院子里,煮茶對飲,聽松樹與竹林的聲音,等漫天星光出現,仿佛與世隔絕。
杭州屏峰山北麓,是城市背后的一片難得的靜謐之地,雖然仍處市井,但有青山隔開喧囂,曲徑通往幽深的竹林,巨大的松樹錯落在山腳下,何人所栽無人清楚。包小冰和即山在兩棵有百年樹齡的松樹間找到了理想的宅子,又花了兩年多時間完成打造,取名“松隱”。“‘松是指門口的兩棵松樹,據研究古木的朋友說,可能已經有上百歲了,”即山解釋說,“‘隱則是我們倆比較希望的一種生活狀態。”自小習字的即山還特意從書法大家沈定庵老人那里請來“松隱”二字,懸掛在一樓書房邊的茶室中。
“欲得安身處,寒山可長保。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這是唐代詩人寒山子隱居在寒巖山洞時,描述自己生活的詩句。松樹與隱士仿佛總是有某種氣質上的聯系,而寒山子常往的國清寺,也是包小冰與即山愛去的地方。兩人信佛,但并不隔絕俗世。包小冰曾經從事過餐飲業,同時又是知名家具買手店的主理人,而即山則在建筑界工作多年。朋友們眼中相當“佛系”的兩人,工作上卻常常為他人創造美好的空間與生活。茶,則是兩人生活與社交中最明顯的紐帶。在這間新建的宅子內,從下往上共有四五個適合朋友一起喝茶交流的空間,可以圍桌暢談,也能席地而坐。每處的窗與燈光布置尤其講究,窗戶盡可能壓低,即使坐在地上也能欣賞到院中景致;裝飾光源盡量減少,氛圍相應變得質樸而克制,頗有如千利休“待庵”般的克制與內斂。
“喝茶是這幾年對我影響挺大的一件事情,”包小冰說。幾年前,機緣認識的一位茶道老師徹底改變了她喝茶的方式。非常安靜地坐下,喝一席茶,幾乎不說話,這對每天工作繁忙,被各種通訊設備占據的現代人來說,是特別放空的體驗。“后來我就開始去學習,每周上一次課,先生也漸漸被影響。到現在,這已經完全進入我們的生活中,是幾乎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只要有一點空閑,我就和先生起個攤兒,泡壺茶,享受安靜的片刻,這是感受特別好的事情。”
“暗沉的色調中,陽光從墻與山之間的縫隙鉆進房里,構成隨時間變化的線條”
“松隱”與寒山詩中之境的另一重暗合之處,在于這間宅子的整體形態。建造在坡地上的房屋,不似普通房屋那樣有規律的分層結構。在包小冰與即山邀請的建筑師K.M.TAN看來,它就像一個山洞。“K.M是一個特別敏感的人,當他說出‘山洞的感觸時,讓我豁然開朗。這種結構注定是異形的,因此尺度不適合做常規的調整。”從底層車庫往上,客廳與餐廳占據一層,餐廳稍高一些;客廳的樓梯背后通往即山的書房與茶室,暗沉的色調中,陽光從墻與山之間的縫隙鉆進房里,構成隨時間變化的線條;拾級而上,樓梯轉角處是開放式的茶室,再往上則是更為私密的佛堂與臥室,由于是坡上建筑,臥室的窗外即是后院,環繞屋子一周的小徑與山劃出一片私密的范圍,以黑色碎石鋪就,前院與兩側的青苔延伸至此,作為房屋與山的過渡,也讓院子沾染山的野趣。
在特殊的結構下,房屋的屋頂與各個空間的關系極不規則,構成各不相同的幾何形狀,在與客廳中大面積玻璃幕墻灑進來的自然光共同作用下,為“山洞”增添了強烈的質感和光影關系。“光影的感覺很難用語言清晰地描述出來,但身在其間,每天都能體驗到。這個房子會讓人不由自主地安靜下來,從而心理上也處在一個靜謐的狀態。”與鬧中取靜的位置、神似穴居的房屋造型相比,包小冰更看重家與心靈、與生活的契合度。
“生活在世間,平衡出世與入世的關系并不容易,但我希望自己能活得越來越輕松,回到樸實的狀態。所謂‘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在茫茫人海中還能保持這樣的狀態,不受誘導和侵蝕,人來人往都能接受,這比起隱居山林,更是‘大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一種狀態與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