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文
二十四節氣輪轉更替,秋風將至,這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我們用記者的目光和文字,在這個金黃的時節,靜觀科技潮,喜談豐收事。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已經作古的本刊編委會主任袁隆平院士曾經說:“我有兩個夢,一個夢是超級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涼夢?!?/p>
這是一個豐收夢,也是一個科技夢。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70%,探索激發科技力量,才能真正繪就現代農業的新畫卷。
大地是我們的生存之本,更是科技應用的溫床。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里是農業科研工作的起始點,更是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大課堂,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把腳扎在田間地頭,把心融進農民所思所盼;一大批以農為本的企業家與稻田麥浪“接軌”,與農民的共同富?!袄墶痹谝黄?,無數人的命運因此而改變,無數人的夢想因此而實現,無數人的幸福因此而成就。這是大地之福,是億萬農民之福。
喜看稻菽千層浪,敢叫日月換新天。
從“人拉肩扛”到全程機械化,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傳統農業正朝著智慧農業轉變。培育農業良種、改進栽培辦法,推廣機械深耕、深化土壤改良……哪一項都需要依賴科技“深耕細作”??萍紕撔抡跒槲覈r業破卡點、補短板、強優勢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民富,盛世和安。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脫貧攻堅成果,5575萬農村人口實現脫貧。如果說城鄉共同富裕是衡量鄉村振興的一個標志,那么這個標志的基礎和保障就在于農業產業的興旺,在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而科技創新正是引領農業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也在農村。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我們的溫飽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科技創新,正是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美麗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