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利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話題。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著“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復雜局面,新形勢新格局背景下,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各類企業、產業、平臺都以高度的責任感參與到扶貧攻堅中,探索出了大量扶貧效果顯著、可信可行可學的扶貧模式,這些鮮活的扶貧案例是各個企業在扶貧工作中積累的寶貴經驗。
品牌企業率先開展精準扶貧行動
品牌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商業競爭的核心要素。優秀品牌是國家的響亮名片和寶貴財富,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更是企業助農、鄉村振興的依托。
據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司長曲天軍介紹,國有企業成為社會扶貧的主力軍。目前96家中央企業定點幫扶246個貧困縣,占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41.6%;設立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181.86億元,累計投資項目近百個,投資額140億元,覆蓋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在2021年中國品牌日活動上,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農”)攜旗下重點子品牌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近年來,首農充分發揮自身品牌、市場、產業運營優勢,通過項目投資、基地建設、科技幫扶和產銷對接等方式,構建了扶貧幫困長效機制,形成了“產業推動、科技驅動、渠道聯動、品牌帶動”的精準幫扶新模式,助力受援地區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集團在北京市對口幫扶的 7 省、市共有投資項目61個,計劃投資總額為153億元,預計帶動當地就業人口6556人。
首農食品集團河北灤平華都公司總經理說,自2007年起,集團投資5.6億元建立的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灤平華都公司,直接提供的就業崗位就有2700多人,累計帶動3000多農戶從事肉雞養殖,衍生產業帶動就業2000余人,先后實現近萬農戶脫貧致富。首農讓越來越多的灤平人拔掉窮根,甩掉貧困的帽子,成為當之無愧的“扶貧就業工廠”。
再比如,有著貧困幼年生活和插隊下鄉艱苦體驗的劉永好,帶領新希望集團自覺擔當,開展大規模扶貧助農行動。
“通過投資的方式來帶動就業,傳遞新的觀念,為老少邊窮地區人們創造價值,讓當地農民成為新型的、有尊嚴的、富裕的農民。”出身貧寒的劉永好,清楚地知道貧困地區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從集團成立之初,就扛起“公益愛心大旗”,倡導“光彩事業”、幫扶農村走致富路。30多年來,新希望從來沒有停止過公益愛心行動。
從1994年牽頭發起光彩事業,新希望集團在“老、少、邊、窮”地區投資已超過50億,在新疆、甘肅、寧夏、四川、貴州、湖北、湖南、云南等地建造了超過150家同類型光彩事業扶貧工廠 ,帶動地方就業6萬多人,并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轉崗員工13000多人。
早在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劉永好聯合38位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提出“一幫一、手牽手”,一個企業帶動一個村,有條件的企業帶動若干村發展這一新農村建設思路,隨后,新希望啟動了“政企共建,村企聯動,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模式”項目。2007年以來,新希望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方式,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山東等省市開展農牧產業的帶動和幫扶工作,共幫扶100余個村子走上了致富之路,發展建設原料種植和畜禽養殖基地超過5萬畝,輻射帶動的基地超過400萬畝,使所在地農村農民年平均增收近千元。
“十三五”規劃制定實施以來,新希望集團發揮在畜牧業方面的技術、規模、組織等綜合優勢,通過“公司+家庭農場”的方式在當地進行精準扶貧,為農戶提供包括種苗、飼料、獸藥在內的生產資料,對農戶進行科學的養殖技術指導,并負責后期市場銷售,提高農戶的養殖效率,降低養殖及市場風險,最大程度保障農民收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過,鄉村振興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壓艙石,實現農村生態資源價值化,吸引技術、文化、投資等要素下鄉,是提升鄉村振興“造血功能”的關鍵。
電商、通信運營商成為消費助農的“新利器”
中國有句俗語“谷賤傷農”。農產品不僅要賣得出,還要賣得好,其出路是品牌化、標準化、數字化。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直播帶貨助力消費扶貧、精準施策激發出“造血”內生動力。2020年,電商讓品牌農產品發展迎來新機遇。據新華網客戶端的數據,各大平臺和企業累計銷售鮮活農產品達到了79.6萬噸。
與其他扶貧路徑相比,新電商突破了農產品的銷售瓶頸,助農直播成為拓展鄉村發展的重要窗口。“平臺化”的品牌扶貧整合了多種扶貧方式的特點,因地制宜,因品制宜,能夠最大范圍、最大深度、最切實際地解決現實問題,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9月7日,由農業農村部、商務部等多家單位聯合發起的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正式啟動。作為“2021金秋消費季”的主要參與平臺之一,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將同時上線“多多豐收館”,并正式啟動“消費惠農直播”“農產品產銷對接大會”“新農人電商培訓”系列電商助農活動,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全國農產區直連8.5億消費者,助力各地農戶增產增收。
事實上,從農產品起步,聚焦低價、下沉流量的“國民電商平臺”拼多多,是近年來出現的新電商的典型代表。財報顯示,2020年第四季度拼多多直接營收成本115.26億元,占總收入的43.42%,相較上季度的30多億元,環比暴增466%。截至2020年底,拼多多新增年活躍買家超2億,達到7.884億,同比增長35%,拼多多農副產品GMV已超過2700億元。
目前,拼多多已經通過路線規劃技術與網絡解決方案,初步打造出一套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直連超過1000個農產區,并帶動超1600萬農戶參與到數字經濟之中。
拼多多CEO陳磊深有感觸:“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快遞,村村有光纜線路、移動通信基站。在道路網和互聯網的支撐下,貧困地區的農戶們,可以面向全國市場銷售自家的農產品,足不出戶就可以收到網購包裹。”
這一切便利還得歸功于電商、電信運營商的功勞。
隨著5G時代的到來,鄉村振興疊加信息化,將農業推進快速發展期。比如,中國移動憑借著在電信行業的知名度,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號召,其精準扶貧系統在貧困地區全力推進網絡覆蓋,有效解決了扶貧工作中信息不對稱、動態管控難、供需匹配難等問題,用大數據使扶貧更加精準。該系統在河南、湖南、重慶等7省市的55個市縣落地,覆蓋697萬貧困人口,服務近40.8萬扶貧干部。
本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中國移動還為沒有能力購買手機或支付話費的貧困戶提供援助。僅在湖南省,共為40.1萬貧困群眾提供了包含100分鐘通話和500M流量的“扶貧聯絡卡”,為32.5萬貧困群眾提供了智能手機。
一些被大山阻隔的深度貧困縣,在中國電信產業“造血式”幫扶下,探索出一條產業興、生態美可持續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電信產業為農民打通信息致富路,農產品不僅走出了大山,還走出了國門。
農資助力鄉村振興持續發力
農業的興旺發展,離不開農資產品的創新發展。當前,我國農業正在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方向轉變。同時,化肥“減施增效”“有機肥替代”等政策,以及生物技術、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種業改良技術等不斷提升,正在重塑農資行業的發展格局。
集生產、流通、服務為一體的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農集團”),專業經營化肥、農藥、農用汽柴油、農膜和種子、農機具等農業生產資料的大型企業集團,6個業務板塊協同發展的經營格局,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建有1個萬噸級碼頭、9條鐵路專用線、800個農資配送中心、2000家農藥標準店和5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輻射地域達1200多個縣。
目前,中農集團已經成長為國內重要的農資流通企業,年銷售化肥超過2000萬噸,穩居行業前列。同時,中農集團還承擔著國家化肥商業儲備、國家救災農藥儲備等戰略任務,是國家調控農資市場、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力量。
中農集團董事長蘇澤文表示,受持續強降雨影響,今年夏天全國不少省市農作物因澇受災嚴重。其中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110萬畝農作物受災。為減少災害損失,中農集團緊急調撥國家儲備救災肥發往扶溝,幫助災區群眾恢復農業生產。8月3日上午,中農集團承儲的兩車60噸復合肥已經運抵扶溝縣,這些物資將優先用于當地受災最重的三個鄉鎮。中農集團根據各地的災情情況,繼續不斷增加調撥的數量和品種。
“我們一手抓農資供應,一手抓社會化服務。”蘇澤文表示,依托遍布全國的1萬多家經營網點及基層服務中心,中農集團組建運輸車隊,全力打通農資配送“最后一公里”。截至今年6月底,中農集團已累計調入化肥1360萬噸,同比增長15.3%;農藥約11萬噸,同比增長16.2%。6月以來,中農集團旗下公司啟動直播觀摩會,線上線下會場雙管齊下,讓全國更多地區的種植戶通過屏幕與現場農技專家交流學習。中農集團天津公司在全力保障化肥供應的同時,主動對接超市、電商平臺,積極為老鄉的農產品找銷路、跑市場。
今年以來,中農集團已和10余家國外知名供應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口優質復合肥料,主要流向華東、華南經作區及東北糧食生產區域。時下正值玉米收獲季節,山東省萊陽市種植大戶趙先生說,本來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試用了“中國農資-云中農”玉米控釋肥,沒想到一根根玉米莖桿粗壯,玉米穗大籽粒飽滿,畝產達1500斤左右。
作為農業發展“芯片”的種業,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肩負著新的使命。種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環境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眾所周知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攻破了雜交水稻的各個關鍵難題,從1975年起,雜交水稻迅速在全國水稻種植區域普及開來,平均每畝田比普通水稻增產20%~30%。到1977年,全國水稻增產量就達到53億多斤。2010開始他又帶領團隊研究轉基因水稻。2017年他研究出的水稻新品種創畝產紀錄,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讓中國人牢牢端穩中國碗,中國碗里裝滿中國糧成為現實。
為扶貧事業和保護生態環境,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中心首席科學家林占熺發明了菌草技術。35年來,從“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拓展到畜牧業、生態治理等領域,并“以草代木”生產板材、紙漿等,開辟了菌與草交叉的科研新領域,正成為新的農業資源和生物材料。他還推動菌草和菌草技術在斐濟、中非共和國的成功實施。至今,菌草技術已傳播到世界106個國家,培訓國際學員10509名,在多國實施了菌草援助,還被列為“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重要項目。
9月2日,在“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賀信。習近平指出,菌草技術是“以草代木”發展起來的中國特有技術,實現了光、熱、水三大農業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植物、動物、菌物三物循環生產,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結合,有利于生態、糧食、能源安全。
中國農業被認為是最后的藍海,需要更多的品牌企業、電商平臺、電信產業、農資產品來幫助中國農業從傳統化向信息化邁進,以期建立更多的國民農產品品牌,助農惠農的同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路雖遠,行者常至。任雖艱,為者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