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8月2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鄭哲敏是中國現代力學事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流體彈塑性理論,建立了穿破甲的動力學模型與相似律,奠定了爆炸加工、水下爆炸筑堤等工程技術科學基礎,在國防安全與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曾獲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后,在新華社《此生唯愿盡“力”報國》的報道中,鄭哲敏說:“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科研人員,獲得這個獎,感到很惶恐,有榮譽就有責任,我這么大年紀還能為國家盡多少力,總覺得好像欠了什么完不成。”
他還寄語年輕人,搞科研更多的時候很苦、很枯燥,要經得起寂寞。
2 9月1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北京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多位科技領域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圍繞“科技報國 創新為民”與媒體交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蔡榮根在介紹理論物理研究情況,并回答相關提問時指出,基礎研究看起來跟人們的日常生活有點遠,但卻是整個科技創新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的“總開關”,它也決定著一個國家創新體系的深度和厚度。
他介紹說,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主要從事粒子物理與核物理、量子場論、引力和宇宙學、凝聚態理論、量子物理、復雜系統統計物理等內容。這些內容研究主要以好奇心驅動,探索自然的本質和知識的邊界。他表示,引力理論和宇宙學現在還有許多重要問題沒有解決,比如說暗物質的性質、暗能量的本質,這兩個問題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物理學天空上的兩片“烏云”??v觀世界科學發展的歷史,這些重大科學問題的解決,往往會帶來科學的革命,進而催生新的技術,這對中國、對世界,乃至對整個人類的意義,都非常深遠。
3 8月25日,中國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發布消息,來自該校少年班校友曹原獲2021年凝聚態物理領域青年物理學家最高獎(William L. McMillan Award),以表彰其在“扭曲雙層石墨烯中發現和探索超導電性和相關量子現象”取得的成就。目前,他已經在頂尖學術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了9篇論文。
該獎項成立于1986年,由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頒發,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每年都會向凝聚態物理領域的1~2位杰出青年研究員頒發年度獎項,旨在表彰年輕凝聚態物理學家在理論、實驗或兩者兼而有之的杰出成就。
4?8月30日,世界5G大會“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建華指出,我國6G研究已經起步,要從需求角度定義6G,并堅持守正創新,謹防路徑依賴帶來的負面效應。
他表示,6G發展的戰略謀劃不可或缺。為此,要不失時機布局廣域通信、天地融合網絡、新型信息服務等研究,謀求長遠發展優勢。例如,要基于6G應用,開展新型信息服務研究應用,而新型場景下的信息服務,體驗是根本,因此,要探索多媒體通信的新架構,服務新情景下的視頻通話等業務。
5?今夏,85歲的著名海洋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成為備受歡迎的“科普老頑童”。
6月9日,汪品先入駐B站。截至9月6日,他已經收獲百萬粉絲,其首條視頻《我60歲以后才出成果,我們要把中國大洋鉆探做到國際前列!》播放量達300多萬次,獲贊近50萬次。成為“網紅院士”。汪品先很高興,他愿意給科學帶來熱度,但不想自己成為“炒作”的熱點。他認為,作為科研人,就需要淡泊名利、潛心研究。
6 近日,謝黎煒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惡病質雜志》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道了衰老骨骼肌Tfr1-Slc39a14的功能轉化可促進骨骼肌鐵離子吸收、蓄積并誘發骨骼肌鐵死亡的發生?!拔覈丝诶淆g化日益明顯,老齡人口健康和醫療問題給家庭與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加強與人體衰老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防治勢在必行。”謝黎煒說,“老年人生理機能的退化不可阻止,但我們希望利用微生物技術,讓人們衰老的速度慢一點、再慢一點,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p>
7?因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來自浙江理工大學的碩士生郝治偉近日受到關注。雖然他并非名校出身,但不俗的科研成績依舊引得網友連連稱贊。不久又有人爆料,這位學術前途大好的年輕人,卻選擇了回到自己家鄉當一名普通的公務員。
據浙江理工大學新聞網報道,8月18日,浙江理工大學左彪、王新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Rodney Priestley,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David Simmons和日本九州大學Keiji Tanaka合作,以浙江理工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撰寫的論文在《Nature》正刊發表,郝治偉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在表面高分子鏈微觀動力學機制上取得了創新成果,深化了對固體高分子表面動力學的認識,是界面科學和高分子科學一次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的研究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