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8日,國際期刊《Nature》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鄧李才研究團隊的一項重要科學進展。在青海省地方政府支持下,研究團隊自2018年1月啟動青海冷湖地區的天文選址工作,克服野外高海拔等重重困難建成所有關鍵臺址參數測量平臺,經過3年連續監測數據顯示,冷湖臺址的光學觀測條件比肩國際一流大型天文臺。這一發現打破了長期制約我國光學天文觀測發展的瓶頸,為我國光學天文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也為國際光學天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戰略資源。
選址團隊經過細致統計分析發現,冷湖賽什騰山C區(4200米標高點)的視寧度中值為0.75角秒。這個參數與國際最佳臺址同期數據大致相同,全面優于其他臺址。同時,在紅外觀測條件上,對“物質起源”和“生命起源”等極端科學目標而言,最重要的臺址指標是可沉降水汽(PWV),冷湖賽什騰臺址在這方面是目前所有國際一流臺址中最為優越的。按可觀測時間和視寧度進行綜合量化分析,賽什騰山的品質優于青藏高原其他選址點,與夏威夷莫那卡亞峰和智利各天文臺相比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