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遇龍
作為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國,我國豬肉消費量已經占到世界總量的一半以上。在巨大的市場利益面前,瘦肉精的違法使用、抗生素的濫用、重金屬的污染等等,讓豬肉質量受到很大的威脅,同時也成了豬糞便污染的主要原因。
畜禽集約化養殖的快速發展促成了整個養殖產業的大爆發,與此同時,養殖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在生豬養殖方面,如何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只有通過科學、健康的養殖方式,管好‘豬屁股,養豬才有前途。”印遇龍說。
他認為,綠色、可持續的現代化種養結合模式,能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安全問題。“糞污處理是種養結合的關鍵!”印遇龍提出,將養豬糞污收集起來,處理成有機肥灌溉農作物,變廢為寶,反哺農業。例如,利用豬糞制造的有機肥灌溉桑樹,再用種植出來的桑葉養豬。
“生態養殖,要從豬嘴巴到豬屁股進行全程管控。”為了給豬增加營養,有些商家會在豬飼料里添加劣質石粉,導致豬肉重金屬超標,同時使豬糞便含有大量重金屬,導致土壤板結。印遇龍團隊研發的高效環保安全豬飼料生產技術解決了畜禽養殖中濫用抗生素和高銅高鋅等重金屬的難題。他認為,管好“豬嘴巴”,應采用順應動植物生長規律的生態立體養殖模式,使用配合飼料,多用青綠飼料,使用微生物制劑,少用或不用抗生素。
對于如何打造種養結合的生態養殖模式,印遇龍建議: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食物鏈和營養級的量比關系,采取“果菜茶—沼”等組合型生豬生產種養循環模式,合理布局調整建設大中型農牧場。難以達到種養平衡的丘陵地區,利用水、土、陽光和草地等自然資源,發展天人合一的農戶和小規模生態立體養殖。
大力發展果菜、牧草、飼用植物等非常規飼料。開展飼用植物干粉及其提取物在不同階段豬飼料中的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研究并進行示范推廣,初步打造飼用植物生態豬產業鏈,提高飼糧營養素利用效率,解決好人畜爭糧問題。
推進生豬生產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配備相應設施,將生豬糞污、病死豬等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如制作有機肥。選擇養殖密集區域的縣,利用生豬出口的糞污等有機廢棄物,采用生態集成技術,建設大型區域性污染生態養殖工程。所有新建養殖場強制性采用源頭減排技術,確保在源頭減少80%以上污水;已建養殖場進行逐步改造,保障只有糞、尿而沒有污水的排放。樹立使用沼氣等廢棄物循環利用典型,推進農村新能源革命。建立糞肥交易系統,采取PPP模式,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農民評議的“抽糞合作社”,推動糞污資源化利用。通過建立“收集—轉化—利用”三級網絡體系,引導農民在環保中長期受益。
成立全國推進生態養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相關利益單位,宣傳各類政策、標準和技術等,發布在線監控情況,建立生豬生產利益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