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蓮

農機工業高質量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農機工業和農機化體系,走出了中國特色的農機化發展道路,為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我國農機行業還面臨著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農機作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農業機械雜志社社長、知谷APP創始人于帥,就當下中國農機行業發展態勢展開探討。
穩中有進的發展趨勢
農業是我國立國的根本,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道路。根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中提出的203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的戰略目標,到2035年我國將實現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
在于帥看來,中國農機市場已進入一個較為平穩的發展軌道,雖然近兩年因疫情等種種原因略有波動,但整體來看,還是呈現出了穩中有序、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2020年,我國農機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533.39億元,累計實現利潤123.54億元,較往年有所提升;2021年我國農機行業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將達2643.62億元。
此外,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超過80%,小麥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5%以上,水稻、玉米耕種收則分別超85%、90%,較上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我國生產機械化水平在持續提升的同時,扶持政策力度不斷加大。2020年我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支持231萬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置270萬臺(套)農機具,補貼購置農用植保無人飛機1.3萬架,支持安裝年農業用北斗終端2.3萬臺(套),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與此同時,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全國農機服務組織近19.5萬個,農機專業合作社達7.5萬個以上。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農機大國。
立體化的中國農機市場
“中國農機市場是立體的。”于帥說道。我國土地所涵蓋的域度非常廣,種植的作物種類和農藝模式存在多樣性,農業從業者的經營水平也參差不齊,導致對農業裝備的理解和需求也千差萬別,再加上農業生產本身對裝備要求的特殊性,因此不管是世界農機巨頭還是中小型農機企業,都能在市場中找到一席之地。
于帥在訪談中提到,之前農機行業里曾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未來東北地區可以參照北美現代化大農業模式進行發展,華北地區可以參照德國,云貴川丘陵地帶和意大利地形相似,可以借鑒他們農業模式,南方多水田可以學習日韓。“我們的市場是立體的,可以兼容各種發展模式,讓他們彼此共生,但照抄照搬別國模式不符合我們的國情。”于帥補充道,“我國95%的農機產品都是本土生產的,這足以說明我們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機發展道路。”
“未來中國農業裝備的種類會越來越多,理論上來說大于500萬畝的農作物都要生產相對應的農機產品。”于帥認為目前除了小麥、玉米、水稻等大面積種植的農作物,在國內市場上較為暢銷的藍莓、獼猴桃等也都應有相應的裝備。除此之外,隨著諸如深海牧場的發展,可以預見未來我國農業裝備的種類會隨著需求的增加進一步擴展。
創新引領高質高效發展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
于帥談道,中國的農機市場正在從可靠性需求向技術升級過渡,機械化信息化加快融合發展,輔助駕駛拖拉機、無人插秧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智能農機裝備已經在推廣應用,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科技力量。
過去山地丘陵是農機器具的短板地帶,地形條件決定了大型農機只能望而卻步,小型微耕機的創造解決了山地田塊分散落差大、適宜機具少的“兩難”問題,同時“宜機化”改造,也為高技術含量的中型農機產品,提供了施展空間;無人駕駛智能插秧機省力、省時、節肥、實用,通過北斗導航系統,結合智能軟件路徑規劃實現全程作業自動化,有效解決了勞動強度及作業質量問題。這些新農機的創造與應用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在談到如何推進農機市場高質高效發展時,于帥認為一定要加強農機化關鍵核心領域的研發制造,有重點有步驟地開展技術攻關。同時,還應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等政策支持引導作用。“雖然一些領域我們還存在依靠補貼、不正當競爭等多種問題,但我們一直在創新探索新出路。人工智能的普及尤其物聯網的發展,包括對傳感器的研究,都大大提升了農業裝備的技術含量,我對中國農機行業的發展抱有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