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保護地秋延青椒種植規模迅速擴大,江蘇省東臺市就種植有1萬公頃。由于秋延青椒種植期間特定的高溫、多雨氣候以及春椒病害的交叉感染,導致病毒病、疫病、褐斑病、臍腐病等4種病害的發生加重,煙粉虱、茶黃螨危害加劇,嚴重制約了青椒產業的發展。
1.病毒病
東臺地區辣椒病毒病以花葉病毒為主,常年病棚率為100%,病株率為30%左右,一般可造成減產20%以上。其重發原因主要是田間煙粉虱發生量大,傳毒介體帶毒率高以及防治措施不到位等。病毒病的防治要堅持“防蟲控病、提早預防、有效防控”的原則。
(1)控制傳毒介體。生產上,在秋椒播種出苗后和大田生長期要及時防治蚜蟲、煙粉虱。對于高抗地區,可選用噠螨靈、烯啶蟲胺或呋蟲胺等藥劑進行防治;非高抗地區藥劑用吡蟲啉或啶蟲脒防治。
(2)提前用藥預防。椒苗移栽前,建議用50%氯溴異氰尿酸800倍液+25%苯醚甲環唑2000倍液噴“出嫁藥”,對病毒病、根部病害有預防作用。移栽大田后,用寡糖·鏈蛋白(阿泰靈)或氨基寡糖素+氯溴異氰尿酸進行防治。
2.疫病
疫病是由低等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疫病病菌侵入青椒植株基部莖干,病部癥狀最初呈墨綠色,后呈黑色。青椒疫病發生適宜溫度為25~30℃、空氣濕度為90%以上。該病害發生與栽培管理方式和雨水相關,年度間發病程度差異較大。發病嚴重的中心地塊,青椒毀苗,需重新補栽。
其防治配套技術如下:青椒疫病病程短、發病快、用藥防治的難度大。因此,控制秋延青椒疫病應優先運用農業措施,惡化病害發生發展條件,輔助藥劑防治。
(1)農業防治措施。農業防治措施以避雨、控水、防澇為重點。保護地秋延青椒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方便的地塊種植,同時疏通好外三溝,從而切斷病菌隨水傳播的途徑。
(2)化學防治措施。提前預防,主要是控制苗床椒苗發病,杜絕椒苗帶病下田,移栽后及時用藥劑噴淋根莖部。可選用烯酰霜脲氰8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600倍液或大生(進口代森錳鋅)噴淋根莖部,防治效果較好。每畝藥液量不少于100公斤。不提倡葉面噴霧。
3.臍腐病
辣椒臍腐病是由缺鈣引起的生理性病害。田間發病以膨大后的青椒果實在臍部出現類似于太陽灼傷的病斑。臍腐病發生加重的原因:一是蔬菜復種指數高、重茬面積大,植株從土壤中帶走的養分多、補充少。二是肥料施用不合理。有機肥施用不足,導致土壤板結,協調供養能力不強。重氮肥和鉀肥施用,中量元素補充不夠,導致土壤中的鈣元素匱乏。三是葉面補鈣認識存在偏差、使用方法不當。如鈣本身不易溶解、吸收、轉化;青椒果實表面光滑、藥液附著力差、利用率低。雖然鈣屬于中量元素,但青椒對其需求量大,葉面噴施一次無法滿足辣椒的需求。
(1)避免重茬。保護地秋延后辣椒種植應避免重茬,因重茬年限長、土壤鹽分含量高的田塊發病重。
(2)合理施肥。優先使用商品有機肥,用量為200~300公斤/畝。注重搭配使用過磷酸鈣,用量為40~50公斤/畝。可補充一定量的鈣肥,以提高土壤的協調供肥能力。
(3)掌握葉面補鈣技巧。提前補鈣,一般于辣椒開花掛果期葉面噴施,切勿等田間出現缺鈣癥狀時再補。鈣肥宜選擇螯合鈣。江蘇省東臺地區用志信鈣硼鈣+吡唑醚菌酯·克菌丹噴施效果較好,一般每隔5~7天噴施1次,連用2~3次,可有效控制臍腐病的發生。
4.褐斑病
褐斑病是半知菌類真菌性病害,病菌可隨空氣、雨水傳播,病菌以侵染秋椒葉片為主,發生嚴重時也可侵染果柄和果實。該病會影響植株光合作用,導致落葉、落果,影響秋椒產量和品質。生產上要及時發現和防治。當田間10%植株葉片出現病斑時,應用藥防治,可用42%咪鮮·甲硫靈600倍液,或吡唑醚菌酯·克菌丹500倍液+25%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每隔5~7天噴1次,連噴2次,病害即可得到控制。
5.煙粉虱
煙粉虱目前已成為秋椒主要害蟲之一。該蟲除傳播多種病毒外,還會誘發煤污病。高發時段,秋椒百葉蟲量高達幾百頭甚至上千頭,嚴重影響秋椒的產量和品質。生產上要早防早治、控前壓后,秋椒移栽后百葉蟲量達到5~10頭時就要用藥防治。藥劑的選用要堅持安全高效的原則,對于煙粉虱一般地區用噠螨靈加吡蟲啉或啶蟲脒防治,對于煙粉虱高抗地區,可選用噠螨靈+烯啶蟲胺,或呋蟲胺+有機硅助劑噴灑防治,于清晨煙粉虱活動能力不強時葉背噴霧。同時,采用人工摘除基部老葉,可減少煙粉虱蟲卵量60%以上。
6.茶黃螨
茶黃螨是近幾年青椒上新發生的一種螨類害蟲。田間發生初期只是青椒個別葉片卷縮呈點片狀,葉片背面呈茶黃色,受害葉片顏色略有加深,但葉片顏色不花,有別于病毒病。茶黃螨也可為害青椒果實,受害果實表面粗糙、膨大慢,形成實心果。生產上要及時查治、爭早防治。在青椒苗床后期到大田生長期,如發現個別植株發生茶黃螨,就要用藥防治,用阿維菌素+唑螨酯防治效果較好,一般每周用藥1次,連用2次。防治方法以葉背噴霧為主,大面積發生時需對辣椒葉正、反面進行噴霧。
(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 呂伯林? 郵編:22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