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理應承襲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乘勢而為,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欲將德育工作提質創新,各高校須將顯性德育與隱性德育并駕齊驅。當前,高校多已在思政課程教育等顯性德育中取得碩果,但隱性德育的實效性仍不容樂觀。千百年來,“作為儒家思想傳承的基地,(岳麓)書院尤為重視生徒道德素養的培養,并把道德教育作為書院教育的核心。”唐亞陽,吳增禮.中國書院德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42.]岳麓書院秉承培養“傳道濟民”之人才這一宗旨,將德育滲透到書院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等各方面,對塑造學生正確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潤物細無聲”之間培養了一大批經世致用之才。本文擬梳理并剖析這種內隱、體驗式的德育方法,旨在為探索當地高校隱性德育模式和方法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一 岳麓書院的隱性德育
(一)德育隱于書院自然環境
一直以來,岳麓書院十分注重自然環境的育人作用。從整體區位來看,書院背靠岳麓山,前臨湘江水,山水相融,泉潔林茂,營造出遠離鬧市、具靜處幽的自然環境。而在書院內部,錦鯉悠游于清池;鳥雀時而覓食于草地、時而飛掠于枝梢;林間還可偶遇拖著大尾巴的松鼠……南宋時期的山長張栻曾非常感慨地說:“為愛其山川之勝,棟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為會友講習,誠莫此地宜也。”同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朱熹亦曾指出:“若渾身都在鬧場中,如何讀書”“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二年,何患不進。”[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M]//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3674.]自古以來,岳麓書院的山川之勝、環境之幽,為書院學子陶冶心性、求學問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于今而言,學生們在這份清幽中所領會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更有利于培養其生態道德,使他們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中,體悟個人價值融入社會價值、個體融入社會整體的意義。
書院既重視自然環境的選擇,也未曾忽略內外周邊的景觀布局。清代山長羅典曾歷時七年精心設計了柳塘煙曉、桃塢烘霞、風荷晚香、桐蔭別徑、花墩坐月、碧沼觀魚、竹林冬翠、曲澗鳴泉“書院八景”。這些極具特色的園林景觀,背后也隱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羅典在《癸卯同門齒錄序》中詮釋道:
“洼則潴水栽荷,稍高及堆阜種竹,取其行根多而繼增不息也;其陂池岸旁近濕,插柳或木芙蓉,取其易生也;山身舊多松,馀山右足斜平可十數畝,筑為圃,增植桃李,取其易實也;是外蒔雜卉成行作叢生,如紫薇號百日紅,山躑躅每一歲花再現,取其發榮齊而照爛靡已也。凡予所幸得與諸君子共周旋,此物此志,即將憑以自明,力不逮而心逮之。”
這些被廣泛種植于書院內外的草木,都有其道德教育的意義。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是周敦頤眼中的花之君子;竹根系發達、生生不息,且正直挺拔、剛毅有節;松堅忍頑強、歲寒不凋;……即使是常見之柳、桃、李、木芙蓉、紫薇花等,亦有值得師生們“憑以自明”之處。書院的師生們在這些生機盎然的花草樹木間閑暇漫步之時,焉能不對其所體現的君子人格心向往之?
(二)德育隱于書院人文建筑
荀子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環境對人的成長成才意義重大。除自然環境外,岳麓書院的人文建筑中也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
書院建筑多懸掛內容豐富、寓意深遠的楹聯、碑刻和牌匾,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起到發人深省的效果。如,書院講堂的對聯“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陟岳麓峰頭,朗月清風,太極悠然可會;君親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賢道何以傳,登赫曦臺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歸”,上聯教導學生要有獨立的價值判斷,盡力而為后不必計較得失成敗;下聯鼓勵學生要有家國情懷,積極處世,奮力作為。又如,講堂正面墻上銘刻的“整齊嚴肅”、講堂內部鐫刻的“忠孝廉節”等碑,前者是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后者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于無形中引導著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養其愛國、孝順、清廉、正直的品格。再如,講堂正前方所懸掛的“實事求是”匾額,引導著學生追求科學、崇尚真理,把握客觀規律、認識事物本質。
在這些建筑布局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講堂內的學規碑。學規章程圍繞書院人才培養目標而設置,通過樹立準則、規范制度,使學習生活于書院的學生在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書院德育最直接的體現。岳麓書院推行的第一個正式學規是朱熹的《朱子書院教條》,其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國育才,并提出“修身”“處事”“接物”之要,作為學生道德修養的準繩;清代李文紹制定的《岳麓書院學規》要求學生平時注重“立身、敦品、養性”;楊錫紱所訂《岳麓書院學規》在《跋語》中指出:“古昔圣賢所以叫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其核心內容是勉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求仁和變化氣質;山長王文清訂立學規十八條,前十條都是從“孝、忠、莊、儉、悌、義”六個方面對學生道德修養做出明確要求;陳宏謀任湖南巡撫期間頒行的《申明書院條規以勵實學示》,對學生言行做出明確規定:“諸生不得無故相聚游談,有曠課業,更不得戲謔非誚,有傷雅道。”縱觀岳麓書院歷代學規,其核心都是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且所規定之條目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強。
(三)德育隱于書院歷史先賢
“學莫便乎近其人”,師者的言行舉止是最直接的隱性德育資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而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禮記·文王世子[M]//十三經今注今譯:下冊.長沙:岳麓書社,1994:1915.]教師的品行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道德修養程度。岳麓書院歷史上有許多德才兼備的先賢,他們給書院的德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山長(院長)作為書院師生的表率,其選聘歷來受到重視。岳麓書院第一任山長周式,因“學行兼善,尤以行義著稱”而得到宋真宗召見。掌教張栻與朱熹、呂祖謙三人被世人尊稱為“東南三賢”。[參見:肖永明,潘彬.書院教育傳統與現代大學教育的融合——岳麓書院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探索與思考[J].大學教育科學,2016(03):40-46.]這些先賢不僅自身具備極高的道德素養,而且能“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中,特別重視學生品德的培養,將學生品格的養成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周式等有功于書院者,現皆供奉于“六君子堂”,此外,書院還設有祭祀朱熹、張栻的“崇道祠”。對先賢的祭祀,有利于增加學生對其高尚德行的了解,激發學生加強自身道德素質的培養。
書院培養的學生當中,也有許多為國為民的棟梁之材,他們一直是書院學子在治學、為人方面效法的榜樣。比如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清代兩江總督陶澍、啟蒙思想家魏源,清代“中興三將”胡林翼、左宗棠、曾國藩,第一任駐外大使郭嵩燾,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沈藎,以及教育家楊昌濟等人,他們都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心系天下、憂國憂民,能夠憑借自己的才學為國家振興、為社會進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的事跡,體現了書院“成就人才,以傳道而濟斯民”這一教育目標的實現,也有利于鼓舞更多后代學子致力為學、經世致用、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四)德育隱于書院特色活動
所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162.]禮從古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教化功能。在古代書院培養、教育士人及進行社會教化活動的過程中,祭祀禮儀是重要的途徑和方式,可以激發士人的道德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參見:肖永明.儒學·書院·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351,359.]
岳麓書院在創院之初就有祭祀活動,[參見:陳谷嘉,鄧洪波.中國書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585-594.]到清乾隆年間,祭祀規制已經相當成熟。《公襄祀典呈詞》描繪道:“
岳麓為鐘靈勝地,書院本習禮名區,舊建圣廟,并置群祠。大成崇修廟貌,設四配十哲,而禮器攸隆;兩廡森列宮墻,和先賢諸儒,而儀文祇率。文昌高閣,黍稷維馨;魁星危樓,蘋藻是薦。二程氏理學修明,建亭而享祀不廢;六君子經營締造,升堂而俎豆維虔。淵源道脈,朱張祠奉以明禋;流寓遺蹤,道鄉臺將其右享受。”
從文中可見,書院設置了文廟和專祠,作為祭祀的主要場所,祭祀的對象既包括先圣先賢先儒,還包括名宦鄉賢,勉勵生徒見賢思齊。
此外,課外游學也是岳麓書院重要的道德教育環節。岳麓師生常常觀賞書院內外四時美景,老師隨處提點啟發。如羅典的學生嚴如熤描繪這一場景時寫道“晨起講經義,暇則率生徒看山花、聽田歌,徜徉亭臺池塢之間,隱烏皮幾,生徒藉草茵花,先生隨所觸為指示。”[嚴如熤集[M].朱樹人,校訂.長沙:岳麓書社,2013:93.]如此豐富的游學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增長見聞,完善知識結構。
(五)德育隱于課程教學內容
張栻認為,要使學生回到善良本真的狀態,就要通過“致知”來實現:“
然所謂講學者,寧有他求哉?致其知而已。知者吾所固有也。本之六經以發其蘊,泛觀千載以極其變,即事即物,身親格之。超然會夫大宗,則德進業廣,有其地矣。”[張栻.南軒集:卷十五[M]//張栻集:第三冊.楊世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987.]
張栻把儒家經典《六經》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其中所蘊含的“義理”,能啟發學生恢復善的本性。山長李文紹在《岳麓書院學規》中明確道:“《四書》為六經之精華,乃讀書之本務。”王文清在主教岳麓書院時,也格外重視經學教育,他認為“日月不滅,萬古六經。囊括萬有,韜孕經綸。如何不學,長夜迷津。”書院所選儒家經典,均蘊含著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和治國安邦的經驗,希望學生在研習品讀中能夠領悟精髓,內化于心,最終實現返本歸真的理想人格。
二 岳麓書院隱性德育的現代借鑒
(一)以志導人,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
岳麓書院注重引導學生養成君子品格,培養其“經世致用”的才能。張栻在《潭州重建岳麓書院記》中明確指出重修書院講學,“豈特使子習為言語文辭之工而已乎?蓋欲成就人材,以傳道而濟斯民也”[吳道行.重修岳麓書院圖志:卷8[M]//岳麓書院志.趙寧,等.修纂.鄧洪波,謝豐,等.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12:97.]。為培養“傳道濟民”之才,通過千年傳承實踐,岳麓書院建構了較為完備的德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濟世安邦之才。
在育人理念上,要傳承“傳道濟民”的育人思想,要求學生將個人價值追求與社會責任、國家戰略需求和人類共同命運相關聯。在育人目標上,要致力于引導學生超越個體,樹立遠大志向,立天下國家之志。在育人方法上,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致知力行”的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在更廣闊的平臺和更長遠的歷史維度實現人生價值。
(二)以德育人,發揮教師德性的表率作用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師德表率是高校隱性德育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在教師選聘和管理中,高校可借鑒古代書院的老師選拔標準,優先考察德行修養,品德不達標的絕不錄用;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對師德的考察也應該從嚴要求。其次,可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充分保障師生之間的密切互動,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在與導師的密切接觸交流中,學生對人生與社會、歷史與現實將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有了導師的引領,學生能夠及時確立人生的目標,形成相對成熟而正確的價值觀念,在人格養成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增強對專業的認知與興趣,盡可能早地開始自己的學術研究之路。
(三)以文化人,建設探索式德育實踐課程
傳承斯文是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各地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當代大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德育資源。各高校可深入發掘這一寶庫,彰顯文化魅力,接續古代圣賢“以文化人”的教化之道,讓青年學子耳濡目染,以道義相高,以儒者自期,擔起歷史重任,成為“傳道濟民”的現代人才。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積極探索“中華傳統文化+”德育實踐課程,借鑒古代“游學”方式,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組織師生前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實地考察,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國歷史與傳統文化。此外,開設“歷史文化資源調查”等相關項目亦十分重要。以項目方式,鼓勵學生實地調研家鄉的歷史文化資源,查找歷史文獻與檔案,開展口述史調查活動,思考歷史文化資源在現代社會的意義。言而總之,高校德育意在通過各類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貼近現實社會,緊扣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新需求,使學生對我國當代的發展有更好的理解,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激發學生文化自信與文化傳承的歷史使命感。
(四)以禮育人,構建體驗式德育踐履體系
在千余年辦學歷史中,岳麓書院積累了豐富的習禮育人資源。在當代人才培養過程中,充分發掘這一資源,以傳承發展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探索習禮育人體系。與本科生導師制結合,在新生開學、導師選定之后以及畢業之時,分別舉行隆重的入學禮、拜師禮和謝師禮,儀式中誦讀《論語》《大學》《師說》選段,引導學生尊師重教,也提醒老師不忘師道尊嚴;在清明節、端午節、孔子誕辰等特殊時間節點,沿用古禮,組織紀念先圣先賢活動。挖掘和弘揚傳統書院禮儀教育傳統以及“禮容”之學,使之與現代大學教育制度高度融合,構建習禮育人體系,引導學生以先圣先賢的道德、學問和人品為學習楷模,規范自身言行,在學習與生活中不斷提升自我,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高校德育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始終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結合不同學校和專業實際,不斷從制度和實踐層面開展探索。傳承千年的岳麓書院,將道德品行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因時因事因地制宜地開展德育教育,積累了豐富的德育資源,形成了具有書院特色且頗有成效的隱形思政教育。《光明日報》曾刊文給予肯定:“岳麓書院的學生有一種獨特的精神氣質。”[弘揚傳統文化,不負時代重托,不負青春韶華[N].光明日報,2020-09-23(07).]希望我們的探索可以為當今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啟發和借鑒。
(本文作者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