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婧婷 嚴軍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河道作為鄉村的典型性景觀,是地域文化、生態環境的載體,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近年來,連云港市東海縣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建設以羽泉景區為主的美麗鄉村示范帶,然而其鄉村旅游發展仍存在較多問題。本文以東海縣龍梁河河道為例,融入共生理論,從文化共生、環境共生、時間共生三個層面探究鄉村河道的共生機制,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為鄉村河道景觀規劃提供新的思路,繼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鄉村河道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鄉村旅游;河道景觀;景觀規劃;共生理論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3
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為主導,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其驅動下,鄉村旅游迅速發展。河道是維系鄉村發展的生命線[1],鄉村河道建設作為改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發展、發展鄉村旅游的有效手段,得到了多方的高度重視,將共生理論引入鄉村河道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以東海縣龍梁河河道為例,以鄉村旅游發展為背景,基于以共生理論為核心的河道景觀規劃方法,對龍梁河河道進行實踐規劃研究,旨在激發河道活力,延續歷史文脈,打造高品質環境空間,以線擴面,促進區域綠色發展與產業升級。
1 理論研究
1.1 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指依托自然環境和人文客體,在傳統農村旅游基礎上拓展新興休閑娛樂項目的旅游方式,其發展對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統籌城鄉收入差距等具有重大意義,現已成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成為人們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內容。
1.2 共生理論
共生理論[2]起源于生物學,意指不同種類生物群體因互惠互利而聯系在一起,共同生活、休戚與共的現象。日本黑川紀章[3]將共生理論引入城鄉規劃領域,提出“人與技術、自然的共生,歷史與未來的共生,部分與整體的共生,異質文化的共生”四大共生哲學。
本文通過分析黑川紀章提出的共生哲學理念,演化構建文化共生、環境共生、時間共生三大景觀設計手法,并以此為基礎探討龍梁河河道景觀優化策略。
2 研究區域概況
2.1 東海縣鄉村旅游現狀
東海縣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近年來以“世界水晶之都”“中國溫泉之鄉”為城市定位,發展形成了“一軸三核兩帶四區”的旅游格局。其以溫泉—安峰為旅游發展軸,以李埝農場生態旅游區、溫泉—羽山休閑養生旅游區、西雙湖—水晶文化旅游區為三大核心,依托310省道和連霍高速形成旅游發展帶,帶動全縣旅游聯動發展。羽泉景區作為三大核心之一,位于溫泉—安峰旅游發展軸線上,是東海縣旅游發展格局的關鍵一環。
筆者通過整理2017—2019年東海縣鄉村A級景區旅游人數和經濟收入(見下表)得知,雖然羽泉景區近年來發展緩慢,但仍占據重要地位,游客數占東海A級景區鄉村旅游總人數的68.7%,旅游收入占比達91.5%。東海御園景區的年游客量平均增長率最高,達15.8%,并有持續上漲趨勢;其次是青松嶺森林公園,達10.65%;而羽泉景區的年游客量平均增長率僅為2.3%,發展較為緩慢。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羽泉景區的建設對東海縣鄉村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近年來,其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如何振興羽泉景區,促進區域發展,塑造東海縣鄉村旅游建設示范點,成為亟待攻克的重點課題。
2.2 羽泉景區現狀
羽泉景區位于東海縣西北處,包含溫泉旅游區和羽山景區兩大片區,以李安線道路與龍梁河河道相串聯。羽泉景區總體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其以溫泉資源為主,資源存在局限性,業態單一;二是景區兩大片區直線距離為5.6km,其間用地基本為農田和村落,兩大片區相對孤立,無法融匯發展形成聯動效應。
為解決羽泉景區發展問題,應考慮增強片區聯系,實現羽泉景區整體效益。由上文可知,羽泉景區由李安線道路與龍梁河河道相串聯,李安線為縣道,改造難度較大,且筆直的道路形式使其景觀表達能力較弱;龍梁河作為鄉村河道,本身具有生態樞紐和景觀基底功能,其串聯堿廠、羽陽等多個村莊,發展良好。因此,龍梁河河道的建設是實現羽泉景區聯動發展的關鍵,其整治和規劃一方面能夠增強片區連接性,拓展景區范圍;另一方面能夠強化生態功能,挖掘地域文化,展現具有生態特色的河道景觀。
2.3 龍梁河概況
龍梁河位于東海縣西部,源于大石埠水庫,全長65km,是人工開挖的等高截水河道。本次規劃范圍為羽泉景區范圍內的龍梁河河道,總長10.8km,平均寬度20.5m,總設計面積約40.5公頃,沿岸用地以基本農田為主,分布有堿場村等7個村莊。龍梁河河道對外交通發達,二級公路李安線穿河而過,南北向串通羽泉景區,310國道在臨近羽山景區側與龍梁河互通,東起連云港,西達徐州、開封。
對河道進行現場踏勘后,對景觀環境和空間布局等進行分析,總結出兩大問題:一是河道岸坡裸露,植被雜亂,呈現出荒蕪破敗的景象;二是其未利用現有良好資源,配套設施缺失。建議在后續景觀設計中對上述問題進行統籌考慮,提出優化對策。
3 共生理論在河道設計中的應用
3.1 文化共生
文化共生強調區域人文歷史的傳承與延續,指通過整體環境的營造,將區域歷史文化與場地、后代居民相聯系,使人能夠在現有文明中,身臨其境地體驗與感受歷史情境[4]。
河道景觀設計主要通過文化元素的提取進行文化表達,根據不同表現形態,可分為實體文化元素和非實體文化元素[5]。實體文化元素以實物為載體,包括水體、植物、建筑等;非實體文化元素以意識形態的方式存在,包括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在設計中,需挖掘區域的地域特色,融入時代特征以及現代化設計手法,實現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東海縣文化資源豐富,有水晶文化、溫泉文化等實體文化元素,也有朱自清文化、民俗文化等非實體文化元素。在規劃設計中,建議保護與傳承并重,以延續東海縣的歷史脈絡。
3.2 環境共生
人與自然的環境共生是河道景觀設計的基礎。環境共生指從整體角度看待人、自然、景觀之間的關系,強調多要素的融合與統一。
在基于環境共生理念對河道景觀進行規劃時,應盡可能保持河道原有形態,注重河道與周邊環境的過渡性景觀,避免過度開發破壞生態環境。植物的合理運用是營造生態河道景觀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在品種選擇上建議選用抗性強、適于粗放管理的鄉土樹種。龍梁河河道規劃設計應在保證原有肌理的基礎上進行景觀與功能設計,建議利用景觀步道、親水平臺等設施增強景觀互動性,并利用植物軟化鋪裝邊界,使硬質景觀融入周圍環境。
3.3 時間共生
時間共生[6]指從時間的視角辯證看待過去、現在與未來三者的關系,歸納梳理人們的歷史行為、現代活動和未來發展的模式,并運用到場地功能改造中。這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在文化方面強調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發展方面理解為可持續性發展,通過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預判,最大限度地延長場地使用期限。上文所提到的文化共生基本包含了其文化方面的含義,因此本文的時間共生理念取其發展方面的含義,研究場地的可持續發展。
在發展方面,時間共生理念要求場地擁有可持續的生命力。近年來,休閑旅游大力發展,游客呈現出參與層次更深、體驗更多元的旅游需求特征,對個性化、地域性特色強的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大。多元產業以及新興業態的融入能夠提升區域生態、品牌、價值效應,帶動人氣聚集,激發旅游活力,延續區域生命力。
東海縣羽泉景區產品體系以溫泉資源為主,屬秋冬季主導項目,在河道規劃上建議完善秋冬配套產業,充分發揮地域資源優勢,并增補春夏產品,使四季旅游趨于均衡發展,保證區域業態的多元性,彌補資源型景區的季節短板。
4 基于共生理論的龍梁河景觀規劃設計策略
根據上文的研究與分析,可從文化共生、環境共生、時間共生這三個層面對龍梁河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以生態安全為前提,充分結合龍梁河現有景觀資源與文化資源,塑造集景區連接、文旅休閑、環境保護等功能于一體的龍梁河特色景觀帶,實現龍梁河區域公共空間品質的更新與升級。
4.1 延續地域文化,豐富場地內涵
地域文化是實現文化共生的基石,可對當地文化元素進行提取,并在沿岸依序設置各個打卡點,以點串線,塑造龍梁河文化脈絡體系。
朱自清出生于東海縣,是中國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著作等身,然而其與妻子陳竹隱浪漫真摯的愛情故事卻鮮為人知。場地內規劃朱自清文化區,設置“一見鐘情”“情書定情”“相濡以沫”三處打卡點,分別體現朱自清與其夫人相識、相愛、相知的三個人生階段。以“情書定情”(見圖1)為例,朱自清為追求陳竹隱曾寫下71封情書,陳竹隱在寄給他的第一封回信中沒有言語,僅有一片紅葉寄托相思之情。文化區以書信與紅葉相結合的形式,演繹兩人這段浪漫趣事,植物設計上通過片植紅楓點明主題,紀念這段美好的愛情,賦予區域新的內涵,使這份真摯的感情得以延續,和后人產生共鳴。
在河道轉彎處,結合一望無際的麥田景觀規劃晶秋棧橋(見圖2),采用彩色玻璃體現東海水晶特性,增強景觀的趣味性,凸顯景觀特色,彰顯場地文化底蘊,形成場地特色地標。
4.2 保護生態環境,優化植物景觀
環境共生要求河道景觀規劃以生態安全為前提,因此植物規劃是景觀營建的核心,是塑造龍梁河景觀帶的基礎與載體。在植物配置上,考慮到河道安全的特殊性與景觀視線的差異性,從對岸、迎水面、堤頂、背水面四個層面分別進行規劃。在河道對岸景觀不佳處,補植色葉樹種林,為龍梁河的綠色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迎水面處,考慮到河道生態安全問題,僅局部補植水生植物,如鳶尾、千屈菜等,形成開敞的濱水空間;在堤頂處,通過石竹等特色地被的大規模種植,營建壯觀的花帶景觀,背水側堤頂通過連續性種植櫻花打造“十里櫻花”景觀意境,增強場地吸引力,塑造層次豐富的河道植物體系。
濱水公共空間的營造不僅能延續場所記憶,還能提高場地親和力,為人們的交流與互動提供場所。設計充分利用現有景觀資源,結合出水口設置親水挑臺,形成視野開闊的交流空間,增強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在材料上選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營造生態景觀,并結合船只雕塑等構筑物營造水鄉意境,增強居民的親切感與歸屬感。
4.3 增加產業機制,發展多元業態
特色是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7],打造特色旅游產品體系能夠激發產業活力,提升游客參與度,充分發揮龍梁河河道對鄉村旅游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規劃范圍內,分別依托現有農田和黃洼水庫規劃兒童樂園區和高端康養區(見圖3)。兒童樂園區臨近溫泉鎮,受眾以兒童和青少年為主,園內規劃為入口廣場區、冰雪世界區等五大片區(見圖4),拓展親子消費市場,促進業態多元發展,帶動溫泉旅游片區人氣聚集。高端康養區受眾以中老年為主,依托溫泉資源和現有水庫景觀打造高品質溫泉康養福地,完善溫泉旅游區業態,帶動一體化發展,形成片區規模效應。
通過河道景觀更新以及河道周邊多元業態規劃,最終打造全年齡一站式旅游體驗地,解決原市場業態單一且受眾人群受限的問題。同時,以點串線加強羽泉景區兩大片區間的聯系,提升片區活力,實現龍梁河河道規劃在鄉村旅游視角下的價值提升。
5 結語
縣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載體,鄉村旅游是振興縣域經濟的重要途徑。本文從鄉村旅游視角出發,將共生理論應用于鄉村河道景觀規劃設計,基于共生理論所涵蓋的文化共生、環境共生、時間共生三個層面,對東海縣龍梁河河道進行實踐規劃研究,強化其景觀連接功能,增強羽泉景區兩大片區間的聯系,通過文化表達、環境更新、產業升級等措施重振羽泉景區,使其成為助推東海縣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片區。
將共生理論運用到河道景觀規劃中的新型方式,是對共生理論與鄉村河道規劃理論的補充和完善,能為后期鄉村河道規劃提供借鑒與參考。本文僅提取共生理論下的部分概念應用于鄉村河道景觀設計,在規劃思路和設計方法上還需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馬圣.地域文化符號在鄉村河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9(24):103-104.
[2] 鄭惠丹.共生理論視角下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共同體的模式構建研究[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19(01):49-53,109.
[3] 沈源,王永強.淺析黑川紀章的“共生”思想[J].中國科技信息,2013(08):194-195.
[4] 曹加杰,王星皓.城市河道景觀中文化共生的營造方法[J].藝術研究,2019(01):13-15.
[5] 王標,王志富,白紅艷.淺析園林景觀中文化元素的提煉轉化過程——以2019北京世園會寧夏展園設計為例[J].園林,2019(11):50-54.
[6] 程茹婷,李曉穎.基于共生理論的城市河道景觀設計研究[J].水利規劃與設計,2021(01):131-135.
[7] 趙珈瑤,王曉峰,鐘寶,等.“精準扶貧”背景下吉林市特色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當代農機,2020(11):74-76.
作者簡介:申婧婷(1997—),女,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規劃設計。
嚴軍(1969—),男,江蘇南京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規劃、風景園林規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