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壯 劉劍偉



摘要:形式美給鄉村景觀帶來的恬淡寧靜、清新愉悅感是最令人向往、最讓人熟悉的審美形式。在景觀設計中,形式美法則的運用可以賦予鄉村景觀更多的靈魂,讓人們從鄉村景觀中感受到“農村美”,也可以為鄉村景觀設計評價標準提供理論基礎。形式美法則與鄉村景觀設計相輔相成,前者對后者有著重要的引導性作用。本文通過討論鄉村景觀設計元素與形式美法則的關系、形式美法則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運用形式等,探析形式美法則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重要意義,旨在為設計師提供鄉村景觀設計實踐的理論經驗。
關鍵詞:鄉村景觀設計;鄉村美;形式美;形式美法則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近年來,在經濟建設高速發展,農村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國鄉村景觀設計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因起步遲、發展慢,當前還面臨著很多問題。在“十四五”規劃中,未來農村要實現“強農、美農、富農”的最終目標。使農村變美的需求和要求從“美麗鄉村”到“鄉村振興”再到“十四五”規劃一直存在。“十四五”規劃提出后,加快鄉村景觀設計發展速度,提升鄉村景觀設計質量再次成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問題。因此,鄉村景觀設計不僅要滿足基本的鄉村空間需求,而且要表現出多層次的“鄉村美”。鄉村景觀中的景觀藝術美內容極其豐富,其中形式美法則在體現鄉村景觀的美上起著的作用,有利于提升鄉村景觀品質和鄉村宜居指數,加快實現“鄉村美”的目標。
1 形式美法則的概念
1.1 鄉村景觀
鄉村景觀,尤其是人工鄉村景觀,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景觀,是世界遺產中的文化遺產,是“人與自然的共同作品”的代表[1]。關于鄉村景觀的定義有很多,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國際性的標準定義,文獻中常讀到的大多是學者自己提出的觀點性概念,但在眾多概念中,相同的部分是鄉村景觀是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的復合型景觀。鄉村景觀設計指在原有的鄉土景觀基礎上,以保護、挖掘和修復等方式為主,使生態景觀、鄉土人文、創意藝術三位一體,協同發展,在實現農民增收的同時,保留鄉土文化。
1.2 形式美
形式美的含義極其豐富,其不是依托自然力量形成的,而是由外在美的行式在時間變幻過程中演變產生的。形式美通過對各種基本的形式要素反復仿造等形式表現,使原有的具體社會內容發生變化,最后成為觀念內容。在這個變化過程中,美的外在形式被洗練,進化成規范的形式,最終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2]。
1.3 形式美法則
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認識世界、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對美的規律的總結,我們最熟悉的黃金分割便是最早的形式美法則。形式美包括和諧比例、對稱均衡、節奏韻律、秩序整合等。研究其組合規律,可以使人們對美的形式認識更加深刻,從而引導村民創造更加美好的人居環境,進而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數。在這個過程中,為了使美的內容更加突出,形式美法則的高效運用尤為重要。
2 鄉村景觀設計中的形式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各物體的特征是不同的,但就結構輪廓而言,比如參天的大樹和摩天大樓、陡峭的山峰等,它們都是垂直線,能讓人感到端莊;而寬闊的地平線卻給人開放與和平的感受,能使人平靜。人們對鄉村的美已達成了共識并演變成了一種美的法則。隨著時代的發展,形式美法則作為一種美學理論基礎,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發揮著積極意義。在鄉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深入農村,努力挖掘村莊自身資源,理清優缺點。例如,上海市新浜鎮文華村完整地保留了一副磨盤,并將其放置在村民活動廣場,還在磨盤上種植了植物,使其成了該村公共空間文化雕塑,磨盤與公共文化廣場整體景觀營造和諧共生,村民在茶余飯后聚集于此,增進了村民之間的交流,同時提高了文化廣場的使用效率,為文化廣場的景觀環境注入了生命力。設計師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應充分展示當地的鄉土文化、人文精神,使人與環境產生更多的交流。
2.1 鄉村景觀中形式美的體現
鄉村景觀設計中的設計元素與其他類型景觀設計頗有不同,但其與形式美法則密不可分。從構成美的形式來看,鄉村景觀設計元素分為點、線、面三種。設計師要把握和運用美的一般形式規律,如統一與變化、對比與相似、平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在設計過程中運用一種或多種組合方法,建立平面組織關系,能創造高品質的景觀環境,提升鄉村美感。
點是最簡潔的形狀,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也是設計的基本語言。人的視覺與點所形成的感覺密不可分。在整個空間中,與周圍其他設計要素相比,細小點更容易被人感知。不管是什么形狀的點,其放射性特點都是不變的,假如畫面中只存在一個點,那么人們很容易把其當作視覺中心。在鄉村景觀中,村民常在院子里種植可食用景觀、攀爬藤蔓等,突出四季特色。而設計師常將水井、磨盤、水車、耕具等充分體現鄉村人文景觀的物件當成景觀元素,構建具有品賞價值的鄉村景觀(見圖1)。
點具有放射性特點,而線是點的移動軌跡,在景觀設計中,線能起到串聯統一的作用,使點與面之間產生關系。點的運動、物體的邊沿以及具有線性特點的物質等都可形成線。在形式美的運用中,各種工具和變化的組合都可以賦予線條豐富的形態。鄉村道路兩旁的籬笆、圍墻、植物,其高度、形態、顏色的變化,能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余姚市梁弄鎮姚巷村的文化景觀圍墻就很好地詮釋了線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的運用價值。圍墻采用紅磚砌筑,中間鑲嵌了村民捐獻的廢舊陶盆、微波爐、自行車等舊物,廢舊物品都是等距分布的點,但整體來看又匯聚成線,使整個街道別具一格,極具田園風光韻味(見圖2)。
在幾何學中,曲面由放大的點、稠密的點和封閉的線組成。在形態學上,表面還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紋理等造型要素,而表面是表象的“圖像”,因此表面是“形狀”。設計師往往會通過形式美法則,體現鄉村景觀中的建筑體的特點,對線和面進行不同的組合,可以使環境中現有景觀形態產生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王澍在設計富陽文村時將形式美法則運用到了極致,他對線、面進行了不同的組合,在保留了本土居民建筑特色的同時還使新民居建筑更具創意(見圖3)。
2.2 鄉村景觀設計中遇到的現實問題
如今只有少量成為美麗鄉村示范村的村子真正做到了“鄉村美”,更多鄉村的景觀設計只是根據主管領導、設計師的喜好進行了簡單設計,浮于表面,缺乏形式美的組合的使用。鄉村景觀中存在大量的城市景觀“移植”現象,沒有表達出鄉村自己的文化特色,景觀營造的方法不具創新性,趨同化現象嚴重,并且過度重視民居建筑的美觀性,沒有考慮實用性。鄉村“洋別墅”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對傳統民居建筑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就很有可能導致“千村一面”。
3 形式美在鄉村景觀設計中遵循的規律
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對鄉村景觀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營造出符合村民、游客等多個主體審美體驗的景觀藝術。形式美的規律有多元統一、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從屬與強調、對比與協調等。接下來對形式美規律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的遵循規律進行闡述。
3.1 多樣統一
多樣性和統一性是形式美最基本的規律,它們相輔相成,相互對立,相互依存。所有的方案都不可能只有一種景觀元素,而每一種元素也不可能單獨存在,否則整個設計會很混亂,沒有統一性。同時,也不能為了強調整體的統一性而反復使用單一元素,這會使整體變得單調、乏味。在鄉村景觀的設計和營造過程中,應遵循多樣統一的基本規律,營造出變化卻又統一的感覺。運用多種元素,進行大膽合理的創新,使景觀形式新穎多樣,進而設計出符合形式美法則的鄉村景觀。
3.2 對稱與均衡
在景觀設計中,對稱與均衡是最普遍的藝術形式,這兩種方法可以使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保持視覺平衡。對稱以穩定、安靜、端正、大方的感覺產生秩序、理性、高貴、肅靜之美,通過同量不同形狀的組合形成穩定、平衡的狀態[3]。對稱表達的穩定感正是鄉村景觀建設所追求的。對于鄉村景觀設計而言,均衡是指讓鄉村環境中的不同元素保持平衡與和諧。對稱與平衡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對稱是在統一中尋求變化,表達理性與安靜;平衡是在變化中發現統一,使環境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動感。在實踐中,如果過分追求對稱性,就會使設計枯燥乏味;如果表達過于平衡,就會破壞設計的穩定性。因此,在設計實踐中應注意兩者的有機結合,這要求設計師在進行鄉村景觀設計時充分挖掘村莊現有資源,結合虛實、色彩、材料等元素,給人帶來均衡、穩定的感受。
3.3 節奏與韻律
節奏原本是指音樂中的一種節奏感,是通過弦和節奏的旋律產生的有規律的變化。而在環境藝術中,節奏指環境有視覺上的規律變化。韻律是節奏之間的動作姿態,節奏本質上是運動和反復的[4]。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需要通過對環境中的不同元素進行有規律的組合變化引起人的心理感受,比如有高低規律變化的籬笆圍墻、遠近不同的漁船等。而韻律是指節奏的變化規律,與節奏相比,韻律更能表達整體性,具有開闊的藝術表現力。在設計中把握好節奏與韻律,能使鄉村環境更有趣味,同時還能增強鄉村景觀的美感和親切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鄉村景觀設計要接地氣。
3.4 比例與尺度
比例與尺度是形式美表達中的另一重要法則,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尤為重要。在設計中把握好環境、元素與人之間的比例是營造高質量景觀的必然要求。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經常提到的親密尺度、公共尺度、普通尺度、超大尺度等表達的都是人與環境之間的計量關系。在鄉村景觀設計中,合理的尺度設計可以給人舒適、和諧的感覺,是人與周邊環境對話的關鍵,還可以表現出鄉村恬淡寧靜的氛圍。
3.5 主從與重點
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設計應該從整體出發,注意各個組成部分間的主從關系。設計師要有意識地強調某個元素或某個部分,突出重點,若不能綜合使用主從與重點這一法則,整個設計就會平淡無奇、毫無吸引力、缺少重點,進而導致人與環境缺失關聯。主從與重點是相對而言的,在鄉村景觀設計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從劃分需求,這就要求設計師捕捉重點,表現主從關系,吸引人們的視線,喚起人們的鄉土情緒,從而感受到整個景觀設計的美妙。
3.6 對比與調和
對比指強調差異,也就是比較兩個相對的要素,如大小、明暗、黑白、深淺、粗細、遠近、動靜、輕重等對比[5]。對比是將兩個具有對抗性的要素放在一起比較,調和是指將存在對抗性的兩個要素進行協調,是近似性的強調,旨在使兩個要素具有共性。對比與調和是互補的,沒有對比就沒有調和,沒有調和就不存在對比。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把握對比與調和的規律,可使設計更有細節,更能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
這些是形式美的基本規律,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經常出現。設計師在鄉村景觀設計中,綜合運用形式美法則,可以設計出更符合鄉村實際的景觀作品,增強村民之間的聯系,增強他們的文化認同,提高鄉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實現“十四五”規劃“強農、美農、富農”的目標。
4 結語
如今,形式美法則在鄉村景觀設計實踐中被廣泛使用。不論是鄉村公共空間的設計、村民美麗庭院的營造、溪流兩岸菜地的劃分,還是村莊整體的規劃,都能尋到形式美法則的身影。鄉村景觀的設計與營造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其設計方法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設計師可以運用美學層面的形式美法則,結合鄉村本土文化、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觀打造獨特的美麗鄉村,探索鄉村景觀設計的全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田奔.鄉土元素在鄉村景觀營造中的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8.
[2] 彭文華.形式美法則在園林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3] 陳曉玉.梅山文化園山地環境景觀設計與構圖美學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4] 劉靜雯.形式美法則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01):110.
[5] 程朝遠.淺談版式設計的個性表現形式[J].美術大觀,2013(12):112.
作者簡介:袁本壯(1995—),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鄉人居環境設計。
劉劍偉(1982—),男,山東臨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設計理論、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