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老舊社區改造直接關乎我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有著十分深遠的意義。一方面,其涉及歷史文化保護、房地產開發等多個領域;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居民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矛盾加劇,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大矛盾便是住房問題?;诖?,本文主要針對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改造進行詳細分析,希望能為相關人員提供幫助。
關鍵詞: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改造;改革開放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城市建設也隨之加快。這導致房價不斷上漲,給城市弱勢群體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當前,很多社會中低層收入居民都只能蝸居于老舊小區中,人均居住面積小。而且,此類老舊社區外部環境也不理想,綠化不到位。為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需要將老舊社區的改造提上日程,盡可能縮小社會貧富差距。
1 城市老舊社區應用主體需求
1.1 生活方面的需求
社區環境對居民的社會心理、居住行為等有很大的影響。就當前情況來看,部分居民并不能主動選擇良好的住房環境,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現實因素的限制。就馬洛斯需求層次理論來說,我國當前很多居民的需求還處于初級階段,僅關注安全性與私密性,比較忽視情感方面的需求。這一問題的存在導致當前很多社區居民的鄰里交往狀況表現出離散的特征。長此以往,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對和自己無關的事情毫不關心。而在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我們便得充分考慮這一點,并基于此進行室外環境的改造,以期提高居住者的滿意度。
這里所講的滿意度涵蓋了舒適性和歸屬感。舒適性主要體現在社區團體、街道、歷史文化遺產以及交通便利性等方面。同時,還應該有良好的地方文化特色以及開放的公共空間。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環境會影響人們的精神,環境好壞,如建筑物是否過密、過高,附近配套是否完善等都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很大的影響。人們對舒適性的需求十分復雜,居住環境不僅得有親切感,還得具備便利性和多樣性等,要滿足各個層次群體的需求。從這里能夠看出人們對環境舒適性的體驗其實就是對周邊空間的感覺,當感覺良好時,人們便能自覺融入環境中,產生良好的歸屬感[1]。
1.2 審美與文化
建筑歷史是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其內外空間都蘊含了歷史精神。同時,其本身又是各個城市特有的生存、思維方式的載體。隨著大規模的拆遷,城市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有著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逐漸消失,等到人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以往的街區已經看不見了,換來的是陌生的建筑物,使得人們對現有環境毫無歸屬感。審美與文化需求具體表現在人們對小區外環境的多樣化需求上,所以改造時應該多加關注這一點,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強化居民的認同感。
2 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改造應該遵循的原則
2.1 考慮空間特征
對于城市老舊社區改造而言,社區與城市景觀的統一和諧性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所以,相關方面需要高度關注,深層次地進行老舊社區空間組織規律的探索。以往的社區空間不僅是現代城市建設的基礎,還是建設創新的重要源泉和依據。老舊社區改造的一大目的就是在保留城市文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氣息。雖然空間設計存在多樣性的特點,但還是有跡可循的,如場所理論、圖底理論等,對于城市的設計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在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也可以將這些理論工具合理利用起來,以強化改造效果。
2.2 發掘文化特色
城市老舊社區中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資源和亮眼的地方特色,而在社區改造過程中,需要將這些優勢合理發掘、應用起來,這有助于促進舊社區的再生發展。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文化特色一般和社區空間形態有著很強的關聯性,所以首先還是得關注空間與場所,對其特色進行提煉,之后再將其當成規律性的東西進行改造指導。此外,在改造設計過程中,還得關注到人們的需求,如對文化的需求、對美的需求等,這樣有助于體現老舊社區的內在神韻,增強居民的歸屬感。
2.3 激發社區活力
我國舊社區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社區活力缺乏、地段不佳等問題,所以在具體改造中,最為首要的就是激發社區活力。首先得充分了解城市需求,遵循人文歷史、心理等規律打造全新的形象。其次,在社會經濟方面,需要從多角度進行考慮,均衡不同群體的利益。最后,延續以往的人文結構,激起人們的參與熱情。這樣,才能真正激發老舊社區的活力,達到理想的改造效果[2]。
3 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改造措施
3.1 參與式設計
參與式設計是厄斯金提出的,將其合理引入城市老舊社區改造中,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就整體角度上來說,將其應用于社區改造中主要有兩大意義。一是表現在規劃方法與公開性上。參與式設計具體來說就是摒棄以往自上而下的呆板方式,讓居民了解規劃內容,并積極參與其中,提出今后可能遇見的問題和自己的建議。就具體情況來看,當前一些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還存在部分居民阻攔不配合的情況,原因不僅是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更為重要的還是他們對改造效果和目標了解不足。而參與式設計的應用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讓居民清楚認識到改造對自己的好處,然后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其中,最終實現雙贏。二是表現在改造實施方法上。除了采用以往招投標的方式,還可以向國外學習先進經驗,如政府出資,讓業主自己成立管委會,然后進行改造完善。當然,目前的社會情況決定了這種方式只適合少部分街區,更多的還是得依靠外力推動。不過不論怎樣,在城市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公眾的參與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促進老舊社區的順利改造。而且,改造老舊社區的主要目的還是改善居民生活,這與他們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關,所以要想順利開展老舊社區的改造工程,得激起居民的參與欲望。
3.2 整體性規劃
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整體環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是市政設施合理配置、地區環境整體改善的必要條件。城市老舊社區改造涉及的內容十分復雜,有文化保護、環境整治等多方面。而整體規劃便是在把握改造項目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方案,然后根據輕重緩急進行落實,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返工問題的出現,也能提高施工效率。社區外部環境主要由景觀小品、室外場地以及綠化等元素組成,合理的外環境設計不僅得將這些元素體現出來,還要將它們有效地整合,以呈現出完美的效果。如果缺乏對整體性的把握,單一社區再美,也會出現兩相矛盾的情況[3]。
3.3 小規模改造
很多城市老舊社區都有完整的結構,而且規模龐大,如果拆遷必定會造成資金浪費,地方財政也難以支撐。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借助小規模的改造進行修繕,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減少資金應用,不僅政府不需要支付巨額的拆遷補償款,企業方面也不需要支出大量的土地使用金等。在此過程中,政府方面還可以引入多方投資的方式,以招標公司為主,政府相關單位為輔。在老舊社區小規模的更新改造中應用的資金應該有針對性,這樣可以很好地避免資金外流,提高資金利用率。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論改造哪一個老舊社區,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循序漸進。而且在某一階段,老舊社區的改造是相對完整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其又會產生新的意見,所以得再一次改造。所以針對老舊社區的改造更新應該形成相應的方法,如分步驟的改造等。各個步驟的改造任務都是在完成前一步驟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樣有助于確保每一個階段的老舊社區都是完整的,有助于提高居民滿意度[4]。
3.4 保護傳承歷史文化
城市老舊社區積淀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如果一個城市缺乏歷史根基,那將會給人一種索然無味的感覺。老舊社區并不能一拆了之,其好比是老人臉上的皺紋,代表著歲月的痕跡,蘊含著當地人民的深厚情感。對城市老舊社區的改造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保護當地文化,而且這樣也能很好地提升城市品位。不過就目前情況來看,現代城市社區建設表現出千篇一律的特點,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和文化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沉淀。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城市文化其實是城市歷史發展的產物,和歷史風貌、社會生活等有著緊密的關系。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而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老舊社區改造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所以在利益驅動下,徹底革新式的改造也愈發火熱,這給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雖然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取得的成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現為大規模的改造給城市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威脅,亟須采取合適的方式解決此問題。
將城區老舊社區特色鮮明的房子保護起來,不僅可以延續其歷史意義,還能滿足一些具有懷舊情懷的居民的需求。反之,如果盲目拆除,一味建造高樓大廈,將會使本來豐富多彩的城市人文環境變得十分枯燥單一,毫無辨識度。規劃師應在滿足多樣化功能需求的同時,充分考慮到老舊社區的歷史文化,秉承著正確的態度設計改造方案,為老百姓生活質量的提高貢獻力量。
3.5 長效環境管理
在城市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還得加強小區環境的營造,在其中滲透人性化因素,并長效保持。簡單來說,就是不能建造完成后就不再管理,這樣過幾年社區又會變得老舊。而要想真正做到長效保持,需要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如果部分社區因為現實原因不能引進物管,那就得借助居委會等組織居民進行社區自治,不論是物管人員還是小區居民,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小區環境的管理。如對小區亂停亂放、亂扔垃圾等情況進行監督;遇到違建、違法裝修等情況,需及時制止,并且通報街道城管,對其進行拆除。這種方式能很好地維護小區環境,促進社區和諧穩定發展。
3.6 合理構建空間
特殊的視覺表現可以讓人感受到場所感,激發人們做出交談、休憩等行為。楊蓋爾認為活動往往都是從內部和朝向公共空間中心的邊界逐漸發展起來的。小孩往往都是先在門前聚集,之后再玩游戲。其他年齡段的居民也喜歡在門前或是在標志性建筑物附近集結,在這一空間中,人們會細心觀察周邊環境,甚至駐足交談。基于此,在城市老舊社區外環境改造中,應該合理營造交往空間。如在座椅布置上,盡可能體現靈活性,而不是簡單的面對面設計;成角布置的座椅更能促進人們的交談,非常符合國人的休閑生活習慣,這一設置在建筑師厄斯金的住宅區設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厄斯金創造的公共空間中,基本上所有的座椅都是這樣布置的,這樣便不限制人們的小坐,而可以為居民的交往提供很大的便利。在老舊社區改造中,也可以合理利用這一點,這樣有助于增強居民的歸屬感,激活老舊社區。除此之外,綠化空間的構建也是十分必要的。老舊社區因為修建年代久遠,樓間距往往不大,所以沒有過多的空間可供綠化。因此,在具體改造過程中,設計師應充分考慮這一點,將僅有的空間充分利用起來,展現豐富的植物景觀空間。具體說來應當合理選擇植物物種,確定好植物的種植位置。同時,盡可能選用合適的方式生成多空間。在植物配置上,盡可能選擇抗病能力強、易于養護的樹種,避免給后期維護造成困難。這種方式必定能有效地優化外環境,為居民提供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切實提高他們的滿意度。
4 結語
城市老舊社區承載著城市不斷變遷的歷史軌跡,擔負著人們提升生活品質的愿望。正因如此,加強對城市老舊社區改造的探究十分有意義。在具體改造過程中,不應該采用大規模拆遷和簡單的外墻刷新的方式,前者很有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后者又只是簡單走個形式。所以,需要從整體角度進行規劃,重新構建老舊社區的外部環境,嚴格遵循相關原則,這樣才能給老舊社區注入新鮮活力,達成理想的改造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鴻揚.城市老舊居住小區“微改造”模式的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8(26):178-179.
[2] 葛潤霞.老舊小區整改的調查與思考——以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老舊住宅小區改造為例[J].城市管理與科技,2017,19(02):68-70.
[3] 唐文,王璐.城市老舊工廠居民區景觀改造研究——以南昌市興柴北苑社區為例[J].中國名城,2017(09):91-96.
[4] 蔡云楠,楊宵節,李冬凌.城市老舊小區“微改造”的內容與對策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7(04):29-34.
作者簡介:王羽澤(1994—),男,陜西西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