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緹 丁山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軌道交通樞紐系統也迎來了迸發期。如今,火車站可以說是一座城市的“門戶”,站前廣場作為車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承載了人們出行的基本功能需求。但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不斷提升,景觀設計更應該體現人文精神與歷史文化。本文探索景觀設計中火車站站前廣場所體現出的地域文化,是為了在站前廣場的設計中融入當地特色,更好地體現火車站作為城市名片和窗口的作用。
關鍵詞:站前廣場;地域文化;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發展戰略,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然而,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記憶卻一步步退出歷史舞臺,高速發展的城市化讓諸多景觀設計和車站站前廣場設計逐漸同質化。隨著社會的穩步前進,人們的審美品位不斷提升,對出行的要求不斷提高,與之相匹配的交通環境設計也需與時俱進,從而展現出更加新穎、獨特的面貌。因此,站前廣場的景觀設計對于當地地域文化融合交通環境設計起著紐帶作用[1]。
常言道“國之民魂,文以化之”,文化的概念雖然無形,但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乃至整個國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現代化的沖擊下,城市該如何保留當地特色而不失現代化氣息,如何將當地特色巧妙地融入景觀設計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站前廣場是城市給旅客的第一印象,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特征以及價值,從地域文化中提煉出“消逝的城市記憶”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創造一個生態、和諧、體現地域文化且不失現代化氣息的景觀具有重要的意義。火車站站前廣場不僅是城市車流和人流的必要通道,更是讓游客和當地居民體會當地文化的一扇窗口,是一座城市靚麗的縮影。
1 場所精神與地域性景觀
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學家諾伯舒茲首次明確提出“場所精神”的基本概念,提出某些場所由于其獨特的物理特性或可意象性,抑或與重要事件相關,而被看作擁有特殊意義或值得記憶的場所[2]。
地域性是一種與地理位置、空間形態息息相關的事物和學科具有的基本屬性。所謂景觀設計中的地域性,就是指景觀設計對當地風土人情、民族文化以及歷史遺跡的體現。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和獨特的人文景觀,而地域性的景觀設計則主要是將當地民眾所熟悉的景觀內容、手法和形式進行升級,做到情景交融,更有益于交流溝通。一個熟悉的環境有利于城市間的交流,既而形成了一種群體觀,強調了歸屬感,使城市更加富有場所精神。因此,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風光景觀能夠被視為人性化的心靈港灣,也能為人們提供宜人的生活居住環境。
2 國內外站前廣場景觀設計對比
2.1 國外站前廣場景觀設計
日本奈良縣天理站前廣場:在位于日本奈良縣天理市的車站站前廣場的景觀設計中,設計者以弘揚日本民族傳統的“古墳文化”為設計主題,在整體設計中借鑒了古墳的建筑造型,并將其特色地劃分為休息區、購物區、美食展示區等,實現了一種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3]。
日本不僅有許多古墳,其形式也大不相同。古墳前方后圓,前面的方形部分是用以舉行祭祀儀式的祭壇,而后面圓形部分才是埋葬之地。
天理市位于日本奈良縣北中南部,是一個橫跨日本中軸線的溝通南北的城市中心交匯點。東部主要是平坦丘陵山區,西部則主要是奈良平原盆地。站前廣場名叫“CoFuFun”,名稱中已體現了主要的設計元素——cofun(古墳)。“Fufun”代表開心,無意識地哼唱,設計師設計的初衷就是希望給大眾帶來一種愉悅的體驗,人們在這里可以放飛自我,盡情地玩耍(見圖1)。這樣的景觀設計不僅結合了當地的特色,也為這一文化遺產做了很好的宣傳。
2.2 國內站前廣場景觀設計
蘇州火車站位于老城北邊,隔護城河與姑蘇相望。蘇州作為歷史名城,如何將蘇州園林景觀融入現代城市,蘇州火車站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建設蘇州火車站站前廣場的過程中,設計者提出“城市山林”這一概念,將具有蘇州本土特色的元素在傳統蘇州園林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以現代都市中的“咫尺山林”來表達人們對自然的崇尚,最終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利用疊山、理水、建筑、花木、詩歌、繪畫、雕塑等元素,營造出了一種意味深遠且內涵豐富的自然生存環境[4](見圖2)。
利用花崗巖鋪地,形成以人群交織為導向的空間,因而直接構成了站前大廳與廣場一致的景觀基礎底色,這也正是延承了傳統園林中“勝克邪”之意,寄托了出行旅客平安吉祥的美好希望。天然種植的高山林地可作為等候區域,在高山林地中設置等候休息的空間與設施(見圖3)。
2.3 案例分析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站前廣場景觀設計的研究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眾印象中的城市大門式的站前廣場已愈來愈少,設計師們更多地思考如何創建地域性景觀設計。但在我國仍有許多地方的站前廣場設計大同小異,與周圍環境脫節。地域性站前廣場作為城市窗口,其設計要從城市的歷史性、地域性文化出發,結合時代發展,設計出符合現代人所需的空間[5]。
3 站前廣場地域性景觀設計原則
在站前廣場的景觀設計中,融入當地文化或地域特色,不僅能讓景觀設計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可以使站前廣場成為一張城市名片,吸引更多人關注。
3.1 發揮自然因素的重要性
融入地域性的站前廣場景觀設計需要充分考慮當地自然因素,積極采用本地植物,使種植的植物景觀更能適應氣候環境、土壤條件等相關因素。
3.2 挖掘當地人文歷史的必要性
人文歷史是一座城市幾十載風雨的見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積淀。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文化慢慢變成“無形”的存在,而大力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設計,則是將“無形”的歷史文化通過“具象”的景觀設計表現出來,從而改變“千城一面”的局面[6]。
3.3 滿足民眾歸屬感的需求性
在景觀設計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考慮人的需求。而在地域性景觀設計中,一座城市除了應體現獨特的歷史文化,也需要給予民眾歸屬感與認同感。因而在景觀設計中需對人群進行分析,彰顯個性化設計,提升站前廣場與民眾的交互性。
3.4 契合地域特色的獨特性
大自然的力量讓不同的地域形成了風格迥異的面貌,從而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特色。將當地地域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融入景觀設計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能使設計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形成和諧的氛圍,使景觀整體設計顯得不再單薄[7]。
4 地域特色在站前廣場中的傳承與發展
傳承文化及文脈對站前廣場規劃設計起著重要作用。城市的文化是軟實力的體現。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也是當地文化的符號代表。站前廣場景觀設計是人文歷史與民眾交互的紐帶,而雕塑、小品、鋪裝等景觀元素作為設計中的載體,展現出當地的人文氣息。
4.1 植物設計本土化
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植物作為當地土生土長的生物,是站前廣場地域性景觀設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氣候特征、地理因素,因此植物有著不同的生長周期,從而形成不同的風景。必須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則,選擇本土的植物進行景觀設計,這既可以讓植物更加適應當地的環境,節約養護成本,也可以展現當地風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8]。
4.2 雕塑設計地域化
雕塑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傳播著地域文化,相對于植物設計含蓄的表達,雕塑通過整體的形象和材料直觀地表達思想。一座成功的雕塑應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通過與周邊環境的完美契合,雕塑自然而然地成為該區域的重要組成元素。站前廣場巧妙地將雕塑、周圍環境、植物相結合,形成相應的主題形式,讓三者相輔相成、相互襯托。
4.3 小品設計時代化
站前廣場的小品設計首先要滿足人的需求,讓小品成為游客的導向牌和休憩地。其次,要將地域文化融入小品設計中,使之成為地域性景觀的載體之一。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景觀小品整體形象應取其當地文化特征,在當地文化特征的基礎上,用現代化的語言進行創新升級,使其功能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鋪裝設計獨特化
鋪裝作為站前廣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們出行的必經之路。在設計過程中,可采用不同紋理、不同材質的材料劃分功能空間。在選材方面,應遵循就地選材原則,以體現當地風貌與獨特性。
5 結語
在這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我們習慣性地將原有的文化剔除,導致城市逐漸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而站前廣場作為一座城市的窗口,不僅僅是人們出行游玩的必經之所,更是了解當地文化“活”的教科書。景觀設計是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使人們能夠直接感受到文化。因此,對于站前廣場的景觀設計,設計者要在符合人性化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場所精神,挖掘當地特色、歷史文化,做到材有所用,因地制宜。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景觀設計。評判站前廣場景觀設計是否優秀,要看設計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度,以及能否引起當地民眾及游客的共鳴。
參考文獻:
[1] 封華,郭浩原.高鐵客站站前廣場景觀地域性表達探究[J].安徽建筑大學學報,2020,28(02):38-43.
[2] 石佳,朱永強,張平霞.火車站站前廣場人性化改造及景觀優化設計研究——以鄭州火車站東廣場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0(21):73-76.
[3] 謝敬穎,王葆華.地域性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以濟南市為例[J].科教導刊(中),2010(12):173-174.
[4] 肖華英.火車站站前廣場景觀設計實驗研究——以新干火車站為例[J].設計,2019,32(01):156-157.
[5] 劉中海.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城市廣場景觀設計探討——以鶴壁火車站前廣場海綿城改造為例[J].住宅與房地產,2019(18):56-57.
[6] 侯曉樂,高鷹.城市公共空間更新背景下燕郊火車站站前廣場景觀設計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45):68-69.
[7] 唐毅.基于交通流線的站前廣場景觀規劃設計探索——以成都火車北站為例[J].南方建筑,2017(01):95-99.
[8] 封華,郭浩原.基于地域文化傳承的高鐵站前廣場景觀設計研究[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4):102-107.
作者簡介:江緹(1993—),女,江西新余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丁山(1960—),男,江蘇南京人,碩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城市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