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陽

疫情期間,一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疫情過后,學生將出現兩極分化》。文中寫了兩名學生,一名是14歲女孩郭翠翠,上演現代版的“鑿壁借光”;另一名是15歲女孩楊秀華,窩在崖壁邊上課,一待就是10個小時。有網友說,這場疫情帶給我們的考驗很多,其中就有對孩子自覺性的考驗。那么,自覺究竟是如何養成的?我從女兒葡萄身上獲得了啟發。
沒有約束,何來自覺
疫情來臨時,葡萄已經是一年級的小學生,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假期,原本制訂了詳細的寒假計劃,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我們立刻動手制訂了一份居家計劃,其中有一項內容是每天玩一會兒手機游戲,每次時長為15分鐘。
葡萄每次自己看好時間,然后告訴我們:“現在是11:30,我想玩15分鐘手機游戲,到11:45就不玩了。”在我們核實之后,她就開始玩游戲,時間到了,我們會提醒,她確認后就放下手機。葡萄很開心,我們也比較欣慰。這種良好的狀態持續了一段時間。
有一天,葡萄問我:“媽媽,我能不能多玩一會兒手機?”我耐著性子問:“為什么要多玩一會兒?我們約好了每天15分鐘。”“太有意思了,很好玩。”她興奮地說。“是嗎?再好吃的東西,也只能吃七分飽,吃多了會怎么樣?”“會吐的,嚴重還要吃藥或去醫院。”葡萄迅速說。因為她小時候特別喜歡吃餃子,有一次吃多了,導致積食發燒,所以她記得很清楚。“葡萄說得真好,同樣,手機玩多了,身體和眼睛也會出問題,嚴重的估計還要做手術呢。”我趕忙補充。“嗯……我看見爸爸就一直在玩手機,我都給他計時了,快一個小時啦。”原來問題出在這里。我心里不禁一樂。“快,快,快,我們一起去救爸爸,否則他的眼睛壞了就要去醫院,然后被隔離起來。”我大聲說。聽到要被隔離,葡萄嚇壞了,趕緊沖進臥室,把爸爸從床上拉起來。?
父母的自律就是孩子的自覺?
先生被莫名其妙地拉起來,一臉懵。“怎么了?”他問。?
“沒事兒,親子游戲時間到了。”我向他擠擠眼。于是,一場瘋狂的“枕頭大戰”開始了。?
“今天真開心,我自己總結了一個戰勝爸爸的小技巧。”葡萄氣喘吁吁地說。
“不錯,說來聽聽。”先生期待地看著葡萄。
“你沒感覺到嗎?我拿著枕頭,假裝先攻擊你的左邊,然后再快速地攻擊你的右邊,哈哈哈哈……”葡萄為自己的戰術感到驕傲。這是葡萄最喜歡的親子游戲。?
吃完晚飯,父女倆開始閱讀《哈利·波特》。有了親子游戲和親子閱讀,葡萄幾乎忘記了手機游戲。
在第二周的家庭會議上,我們一起對先生玩手機時間過長的行為提出批評,并調整了葡萄玩游戲的規則。?
借助工具“滋養”自覺
我們在手機上設置15分鐘時長,并約法三章:第一,每天玩15分鐘游戲;第二,葡萄在手機上自己計時,由我來確認;第三,計時鈴聲一響自覺放下手機,否則連續兩天禁止玩游戲。第一次實行新規則,當計時器響起,葡萄開心地放下手機,說:“媽媽,這樣設置真方便,不用你喊我了。”“這么小都嫌我嘮叨!不過,只要她喜歡就行。”我心里暗暗嘀咕。?
??? 要讓自覺成為習慣并不容易。實行新的規則一個星期后,我突然接到學校通知,要求每位老師準備線上教學,2月10日正式開始。任務重壓力大,我忙著準備自己的工作。這時,葡萄提出想玩手機游戲,“好的,老規矩。”我頭也沒抬地回應她。?
第一課時的課終于備完了,我伸伸懶腰,猛然想起來葡萄好一會兒沒“騷擾”我了,她在干什么呢?帶著疑惑,我推開門,結果發現她正帶勁地玩手機,我頓時火冒三丈:“都玩了多長時間?怎么還在玩?”葡萄見我生氣了,趕快把手機放下,低著頭避開我。我追上前去問:“你今天是不是沒有定鬧鐘?看到媽媽忙,沒人管你,就想鉆空子。”“媽媽,我定過鬧鐘了。”葡萄解釋。“定鬧鐘了怎么還玩這么長時間?手機拿過來我看看,鬧鐘定在哪里了?”我一把抓起手機,翻看鬧鐘設置。“鬧鈴響起,我就把它關了,然后……”葡萄哭著說。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做錯事了,自己還有理,要哭出去哭。”我把她拖進屋里,“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這段時間,孩子也不能出門,活動范圍太小,所以一玩起來就忘了。”先生過來打圓場,“好了好了,你先去休息,安靜一下,讓她自己哭一會兒,發泄出來,等下我來和她聊。”
“葡萄,你今天是不是玩游戲超時了?”先生問。
“我定了鬧鐘,可玩了一會兒,鬧鈴就響了,我趕緊點關閉,那時我正在通關,通關后一高興給忘記了。”葡萄這次完整地解釋清楚了。
“好的,明白了,你只要說清楚,我們看看問題出在哪里。就像醫生看病一樣,需要知道你哪里不舒服,才能對癥下藥。”先生又一次抓住了教育機會。?
“看來鬧鐘該退休了,不起作用,害得葡萄多玩了一會兒。”先生故意埋怨鬧鐘。
“也不能怪它,我喜歡定鬧鐘。”葡萄說。
“那怎么辦呢?”先生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說。“那你們能不能再稍微提醒一下?”葡萄終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好啊,沒問題。我們一起互相監督,好嗎?”先生說。
“好的,我們拉鉤鉤……”葡萄認真地伸出小手指。?
我知道,女兒是一個正在學習自覺的小孩,需要家長的監督,放手太快難免摔跤。這個時候,家長要讓她自己爬起來,慢慢滋養自覺。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鄭中國際學校)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