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歡,高 媛(通訊作者),劉樂佳,王妍宇
(樂山市人民醫院腫瘤血液科 四川 樂山 614000)
血友病是臨床上相對較少見的一種HA、HB或HC染色體隱形遺傳性疾病[1],目前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案。從既往病例資料的分析,該疾病患者多會出現不同程度且易反復的內臟、皮膚、肌肉群和關節腔出血,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隨著醫療器械水平的發展及臨床經驗的積累,凝血因子滴注和半導體激光照射方法是目前針對血友病急性出血的常用治療方案。筆者將近5年來接收的53名患者進行對照研究,通過統計學分析的形式,探討2種方案聯合應用的臨床學效果及安全性,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血液科2015年5月—2020年10月收治的53例血友病急性出血患者,采用軟件隨機分為試驗組28例和對照組25例,所有患者凝血因子抗體均為0 IU,影像學結果證實急性皮下、關節或肌肉出血。試驗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齡32~47歲,平均年齡(40.3±3.7)歲,疾病類型:血友病A 24例,血友病B 4例,分型:重型20例、中間型8例,出血部位包括:關節19例、皮下與肌肉9例。對照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齡30~53歲,平均年齡(41.7±4.6)歲,疾病類型:血友病A 22例,血友病B 3例,分型:重型19例、中間型6例,出血部位包括:關節17例、皮下與肌肉8例。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凝血因子10 IU/kg,12 h/次靜滴,根據患者的出血情況連續治療2~3 d,待到癥狀緩解,將劑量調整為10 IU/d,2~3次/周。試驗組患者在上述治療方法的基礎上聯用激光照射治療,選取半導體激光治療儀,將功率調整為400mW,以脈沖式激光照射出血位置,治療時間15 min/次,2次/d,癥狀緩解后停止治療。
(1)疼痛評價:采用WHO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24、48、72 h的疼痛程度。量表計分0~1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覺疼痛感越強烈。(2)血腫吸收程度評價:借助影像學設備評價患者治療前的血腫大小,具體評定如下:輕度出血(肘關節、踝關節-軟組織積液<5 mm,膝關節-軟組織積液<7 mm),中度出血(肘關節、踝關節-軟組織積液5~10 mm,膝關節-軟組織積液>7 mm),重度出血(肘關節、踝關節-軟組織積液>10 mm,膝關節-軟組織積液>15 mm)[2]。(3)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 h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48、72 h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VA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24 h治療后48 h治療后72 h試驗組28 7.05±0.97 4.69±0.62 2.65±0.52 1.40±0.25對照組25 7.11±1.02 4.67±0.73 3.08±0.70 1.98±0.41 t 0.219 0.107 2.556 6.292 P 0.827 0.914 0.013 0.000
試驗組治療后72 h的輕度出血患者比例高于對照組,重度出血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72 h的出血比較[n(%)]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血友病的形成與先天性凝血因子異常有直接聯系。出血是最典型的臨床癥狀,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超過90%的血友病患者受到出血和相關功能障礙的影響,生活活動和質量會受到影響[3]。
由于目前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案,血友病的治療主要在于減少出血,保護受累組織,進而改善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針對血友病急性出血治療的方案包括制動、凝血因子治療和冰敷等。各種方法單獨應用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個體之間的差異相對明顯。隨著器械水平的發展,激光治療被逐步應用于臨床,低能量密度、低功率激光屬于非侵入性治療,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燒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中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4-6]。本次研究中,在凝血因子靜滴治療的基礎上加入了半導體激光照射,該方案的組織滲透深度超過10 mm,能夠直接作用于組織創面,實現了在短時間內愈合并修復出血組織的目的[7]。本文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48、72 h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72 h的輕度出血患者比例高于對照組,重度出血患者比例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2種方案聯用的可行性。結合已有的文獻資料來看,半導體激光照射可直接作用于線粒體,借助增加過氧化氫酶的活性,達到局部組織再生的治療目的[8-9];同時,低功率激光照射還具有一定的鎮痛功效[10]。國內學者215例急慢性疼痛患者進行低功率激光治療,疼痛緩解率達到了86.51%[11],尤其是對于軟組織損傷的患者鎮痛效果更為理想[12-13]。考慮該治療方法鎮痛效果的實現與抑制炎癥因子的釋放及降低神經末梢興奮程度等因素有關[14-15]。其次,2種或以上方案聯合應用其安全性是否達標也是評價其臨床價值或影響其適用性的關鍵因素,本次研究中試驗組28例患者的不良反應率17.86%,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率12.00%,兩組均只有1例患者再出血,試驗組不良反應率雖高于對照組,但兩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側面表明半導體激光治療的引入不會增加患者的出血風險,安全性基本符合臨床要求。
綜上所述,在凝血因子靜滴治療方案的基礎上聯用半導體激光治療血友病急性出血,能夠加快血腫吸收,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且聯合方案安全性良好;此外,半導體激光還具有操作難度小的優勢,適宜于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