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英
(常州市兒童醫院心臟科 江蘇 常州 213000)
近年來,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率呈持續上升趨勢,該病在初期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隨著病情的發展,患兒會出現發紺、呼吸異常、四肢厥冷等不適反應,有的患兒還會出現昏迷,對其健康及發育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目前常用手術治療的方式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但是由于患兒年齡較小,自身免疫力較差,多器官的發育也不成熟,在手術治療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多種不適癥狀[1-2]。因此在手術治療后需要對患兒加強護理管理,確保其順利進行恢復,對其術后康復提供保障。
選取我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患兒49例,根據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24例,研究組25例。所有患兒均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對照組男14例,女10例,年齡4個月~14歲,平均年齡(6.5±2.1)歲,體重4.8~43.5 kg,平均(38.5±4.7)kg。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個月~13歲,平均年齡(6.5±2.5)歲,體重4.8~43.5 kg,平均(38.5±4.7)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管理方法,患兒入院后進行各項基礎檢查,了解其各項體征指標情況,進行用藥指導,告知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研究組采取綜合護理管理方法,具體如下:(1)呼吸系統管理:術后給予患兒機械通氣呼吸支持,確保其心功能順利恢復。隨時對其動脈血氣情況進行監測分析,依據監測情況設置相應的呼吸機數值。另外,患兒的呼吸道分泌比較旺盛,容易對器官造成損傷,可以通過加溫、加濕、霧化的方式,輔助其對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排除。當患兒各項指標恢復正常之后,可以為其拔出氣道插管,并做好相關的防范措施。(2)循環系統管理:患兒術后進入監護室之后需快速接入心電監護儀,并密切觀測其血壓變化。護理人員需要熟練掌握各種心律圖形,仔細對其進行分析,若有異常情況需要及時告知主治醫生進行診治。患兒指端皮膚如果出現濕冷、甲床蒼白等異常癥狀,則說明其末梢循環狀況不良好,這種情況需要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3)術后疼痛護理:由于患兒年齡偏小,對于疼痛的耐受情況比較差,所以醫護人員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疼痛護理。想要較好為其進行疼痛護理,就需要提前與患兒家屬進行交流,了解其喜好特點,便于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可以通過轉移注意力來緩解其疼痛癥狀。麻醉藥效消失之后,可以通過選擇其喜歡的兒歌,使其情緒恢復穩定,獲得安全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其疼痛等不適感。(4)并發癥護理:患兒在經過手術治療之后,極易發生并發癥,因其身體技能的發育尚不成熟,故醫護人員需要對其各項生命指標進行密切觀察,密切記錄各項變化及狀況。如果在術后恢復過程中,患兒身體相關指標出現異常情況,則需要盡快報告注意醫生進行處理。(5)心理護理:術后進入監護室,患兒清醒之后容易出現恐懼、哭鬧的情況,這不但會使耗氧增加,對于其心功能的恢復也會形成不利影響,而且其在哭鬧的過程中會吸入大量的空氣,這會對呼吸功能產生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措施的過程中,要對患兒保持耐心,多與其接觸,一起玩游戲,從而消除其恐懼心理。對于理解能力較好的患兒,護理人員可以與其講道理,告知其該如何配合治療,但同時要密切關注其心理情緒,耐心回答其提出的疑惑,及時對其進行表揚,使其保持積極穩定的心理,安心配合治療。(6)恢復情況評估:對于術后恢復情況較好的患兒,可以指導家屬進行陪護。而在術前情況比較危重的患兒,其術后的護理需要更加強化,由專業的康復指導人員,對其每天攝取的營養進行指導控制,幫助其通過一些康復運動,使其順利地進行恢復。
(1)對比兩組患兒24 h后的生命體征,主要比較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2)對比兩組的穿刺時間、術后36 h疼痛評分、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其中疼痛評分采用VAS評分進行評價,分值0~10分,0分表示無疼痛癥狀,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則表示為劇烈疼痛。
采用SPSS 20.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兒術后24 h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24 h生命體征比較(±s)
呼吸頻率/(次?min-1)研究組25 9.1±1.1 128.5±10.4 22.7±3.3對照組24 10.6±2.1 153.4±11.6 31.7±5.9 t 3.150 7.918 6.625 P 0.002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平均動脈壓/kpa心率/(次?min-1)
研究組患兒穿刺時間、術后36 h疼痛評分、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穿刺時間、術后36 h疼痛評分、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患兒穿刺時間、術后36 h疼痛評分、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穿刺時間/min 36 h疼痛評分/分手術操作時間/min 住院時間/d研究組25 4.5±1.3 1.4±0.3 48.4±12.5 2.9±1.1對照組24 7.4±1.6 2.4±0.7 63.5±14.5 4.4±1.8 t 6.976 6.450 3.897 3.501 P 0.000 0.000 0.000 0.001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兒童,后天的健康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及時進行治療。但是由于患兒的年齡普遍比較小,手術治療的風險也更高,如果在手術后沒有給予科學合理的護理方法,極易引起各種并發癥的發生[3]。所以在進行手術之后,需要及時提供護理管理措施。在臨床治療中,多數的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需要從胸骨的正中位置切開,對患兒造成的創傷比較大,而且手術位置距離橫隔比較近,在手術之后,傷口只要稍有疼痛就會很容易感覺到[4-5]。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的護理,需要醫護人員和家屬共同進行,從綜合方面為患兒提高有效的護理管理[6-7]。在本次研究中,醫護人員以患兒中心,在全面了解其病情及恢復狀況后,為其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從而確保護理服務的優質性和全面性[8-9]。在醫護人員和家屬的配合下,確保其呼吸系統保持穩定良好的狀況,為其循環系統的正常運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給予患兒疼痛護理,避免在恢復過程中出現不良事件,對恢復情況進行密切觀察,及時評估病情狀況。此外還實施預防并發癥的護理措施,避免在恢復期間出現不適癥狀,并通過專業的心理護理手段,使其恐懼心理有效消除,安心接受醫護人員的療護措施[10]。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術后24 h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兒穿刺時間、術后36 h疼痛評分、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論與目前的多項研究結論保持一致。
綜上所述,在手術之后實施綜合護理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患兒平均動脈壓、心率、呼吸頻率,有效縮短穿刺時間、手術操作及住院時間,降低術后疼痛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