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靈珠
(揭西縣中醫醫院手術室 廣東 揭陽 515431)
切口感染是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主要由于病原微生物通過切口侵入機體,并在體內生長繁殖所致,導致機體代謝功能異常、組織結構遭到破壞,可引起組織損傷病變的病理反應,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還會延長其住院時間,影響術后康復,甚至引發更為嚴重的并發癥[1]。由于手術為創傷性治療方式,手術護理中任一環節操作不當均可能增加術后切口感染風險,故加強手術室的護理管理尤為重要。有研究表示,手術室作為醫院感染高發科室,提升手術室護理質量對于控制切口感染關系密切[2]。細節護理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現代護理模式,強調加強對手術細節的管理,積極控制手術風險,提升手術安全性[3]。目前關于細節護理管理在控制腹部手術切口感染方面的報道還較少,故本文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108例患者納入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手術室108例腹部手術患者,按拋硬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4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18~80歲,平均年齡(46.89±6.72)歲;手術類型:腸道手術16例,闌尾手術15例,膽道手術13例,其他10例。觀察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19~79歲,平均年齡(46.73±6.64)歲;手術類型:腸道手術18例,闌尾手術14例,膽道手術14例,其他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擇期手術患者;未發生感染;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精神障礙患者。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嚴格按照手術室規章制度要求做好日常清潔、消毒、控制菌落數等措施。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進行手術室細節護理管理。(1)創建細節護理小組:由科室的護士長及護理組長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細節護理管理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與考核;分批組織護理人員參與《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等制度的培訓與考核。(2)術前細節護理:收集患者的詳細資料,包括年齡、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血紅蛋白(hemoglobin, Hb)、心理情況等,并對年齡≥60歲、BMI≥25.0 kg/m2、Hb<100 g/L、不良心理情緒等腹部切口感染危險因素進行記錄,并告知醫師;同時結合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細節護理措施:①針對年齡≥60歲者應加強術前病情控制,積極穩定病情;②針對BMI≥25.0 kg/m2者,術中盡可能減少鉗夾、牽拉等操作;③Hb<100 g/L者,術前應加強營養支持;④針對存在不良情緒者,術前應加強心理護理。(3)術中細節護理:嚴格掌握接臺手術間隙,待手術室充分清潔消毒后患者方可入室;嚴格控制術中人員流動;調節適宜的溫濕度;加強術中保暖,如使用加熱毯、液體加溫器等;手術醫師與器械護士加強配合,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切口暴露。(4)術后細節護理:加強切口情況監測,并重視存在感染風險患者的切口護理;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保持床單整潔、加強口腔護理、皮膚護理等。(5)細節監督:由護士長、護理組長不定期對細節護理質量進行監督,形式以抽查、考核為主,并對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提出改進措施;結合科室的具體情況制定適當的獎懲制度。
以切口感染發生率、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完成對護理效果的評價。(1)術后隨訪3個月,觀察切口感染發生情況,統計發生率,評定標準:手術切口及其周圍組織出現膿性物質或蜂窩織炎;水腫、紅斑,觸及壓痛;分泌物病原菌培養陽性[4];(2)護理質量: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制定細節護理管理質量評定量表,包括環境管理、無菌技術、消毒隔離、廢棄物管理4個項目,評估次數96次,每個項目25分,分值越大,質量越高;(3)護理滿意度:參照文獻[5]并結合科室具體情況制定手術室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定量表,包括術前、術中、術后護理及護患溝通4個維度,共計20個項目,每個項目0~5分,總分0~100分,分值越大,護理滿意度越高。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1.85%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切口感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護理各項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次數 環境管理 無菌技術 消毒隔離 廢棄物管理觀察組96 23.52±1.07 23.18±1.15 23.84±1.03 22.86±1.82對照組96 18.63±3.75 18.47±3.48 19.08±3.56 17.83±3.81 t 12.286 12.591 12.585 11.672 P 0.001 0.001 0.001 0.001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護理滿意度(±s,分)

表3 護理滿意度(±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 54 96.52±2.31對照組 54 85.36±10.22 t 7.827 P 0.001
手術室是實施外科手術的重要場所,對醫護人員服裝、無菌操作、手術室器械及敷料消毒滅菌等均有著極高要求,任一環節的疏忽均可能增加術后切口感染風險。梁穎等[6]指出,術前患者對手術及預后的擔憂易產生不良情緒,進而引起機體的心理應激反應,刺激機體炎癥介質的釋放,對切口愈合產生不良影響;老年患者機體功能呈生理性衰退特點,對手術的耐受性較差,抗感染能力較低;BMI較高者脂肪肥厚,會對手術操作產生影響,延長手術時間,增加病原體侵入機體的機會而誘發感染;術前營養不良可對切口肉芽組織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影響切口愈合。故可針對上述因素采取護理措施以降低感染風險。
細節護理的核心在于將護理工作最大程度做到細致、做到位,針對護理管理中存在的細節問題進行干預,有效降低圍術期風險,提升護理質量[7]。將細節護理管理應用于手術室中,可針對腹部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采取護理措施,從而有效避免風險因素對手術的影響,減少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感染發生率1.85%低于對照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細節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積極控制切口感染。在細節護理中,術前通過對患者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評估,發現切口感染的風險因素,從而針對風險因素而實施護理措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針對術前存在不良心理情緒者加強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針對BMI過大者加強醫生與護士之間的配合,節約手術時間,同時術中減少牽拉,能夠降低病原體侵入的機會;針對Hb過低者術前加強營養支持,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有利于術后切口的愈合;針對老年患者積極改善其全身狀況,提高其對手術的耐受力與抗感染能力。術中加強環境管理,減少空氣中病原體濃度;加強保暖,避免手術低體溫的發生,促進手術的順利;術后加強對患者病情及切口情況的監測,有利于及時發現異常而做出有效處理;同時加強細節監督,積極控制護理各個環節質量,并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改進措施,有利于護理質量的不斷提升。沈黎黎[8]研究結果顯示細節護理組切口感染發生率為13.96%,低于常規護理組27.8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細節護理組護理滿意率為98.65%,高于常規護理組87.63%,進一步證實細節護理能夠有效控制感染,同時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細節護理通過對護理工作各個環節的細節控制,能夠積極控制切口感染,同時提升護理質量及患者護理滿意度,在手術室腹部手術中應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