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李 娜,張 熊
(中國貴航集團三〇二醫院普外一科 貴州 安順 561000)
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生活作息不規律,加之不良的飲食習慣,導致胃腸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多,很多胃腸道疾病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時機,只能運用手術的手段進行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1]。由于手術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各種不良因素會導致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術后恢復,因此,需采取有效的護理手段促進術后早期恢復[2]。快速康復外科是一種新型護理理念,可減少手術應激,降低術后并發癥,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等一系列圍術期的護理方法和措施,從而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重視健康宣教,給予患者心理支持,減輕術后應激,降低術后并發癥,目前在臨床應用較為廣泛[3]。本文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應用在胃腸手術中的護理效果進行研究,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行胃腸手術的患者50例,依據奇偶數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5.35±5.27)歲;手術類型:近端胃根治術9例、胃癌根治術4例、全胃切除術12例。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5.41±5.32)歲;手術類型:近端胃根治術10例、胃癌根治術5例、全胃切除術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如術前準備、術前口頭宣教、術中及術后的病情護理及并發癥觀察。觀察組實施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具體內容:(1)術前護理:①健康宣教:術前為患者發放疾病健康知識小手冊,告知患者手術流程,術中配合事宜及術后可能出現的不適;用照片或視頻的方式為患者介紹手術室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②心理護理: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想法,若患者有恐懼、焦慮等負性情緒,及時對其進行病情結石,告知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同時將本院成功治療案例講給患者,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③術前準備:做好腸道準備,不常規留置尿管和鼻胃管,術前3 h可以飲用少許水。(2)術中護理:確保手術室溫度維持在23~25℃,術中需要補液的將液體加溫到37℃,做好患者的保暖措施。(3)術后護理:①飲食護理:術后視情況給予流質飲食,逐步過渡半流質、普食,早期進行飲食,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②術后鍛煉:若患者沒有活動性出血,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如抬腿訓練、關節彎曲等視情況增加每天下床活動次數。(3)按摩:對腹部進行緩慢按摩,可抑制交感神經,松弛括約肌,促進腸蠕動,預防腹脹的作用,按摩時力度由弱到強,切勿按摩切口,早晚2次/d。(4)熱敷:將55℃熱水灌入熱水袋,置于腹部,避開切口,熱敷10~15 min,可促進腸蠕動,預防術后腹脹。
(1)胃腸功能障礙評分;(2)兩組整體恢復情況,包括腸鳴音恢復、術后排氣、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3)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評價標準: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將胃腸道不適分為腹痛、胃潴留、腸鳴音減弱、胃脹、便秘,每項評分0~1分,總分越低,胃腸功能越好[4]。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5 d,兩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障礙評分(±s,分)

表1 兩組患者胃腸功能障礙評分(±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5 d t P觀察組25 3.29±0.14 1.76±0.18 33.548 0.000對照組25 3.28±0.12 2.42±0.21 17.778 0.000 t 0.271 11.931 P 0.394 0.000
觀察組患者的整體恢復情況顯著好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整體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整體恢復情況比較(±s)
腸鳴音恢復時間/h組別 例數 術后排氣時間/h切口愈合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25 14.26±3.57 12.13±1.92 6.08±1.29 6.23±1.38對照組25 29.57±4.87 27.74±2.98 7.13±1.68 8.96±1.74 t 12.677 22.017 2.479 6.146 P 0.000 0.000 0.009 0.000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胃腸道疾病是嚴重危害大眾健康的消化系統疾病,包括幾十種疾病,部分疾病經保守治療得以康復,但有些疾病早期較為隱匿,患者無任何不適,隨著疾病的進展,表現出胃腸道各種不適,需要手術干預,其中需要手術治療的疾病較多,如胃癌、腸癌、胃穿孔、腸道穿孔、胃出血、腸道惡性腫瘤等[5]。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臨床上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手術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手術畢竟是一種應激源,加之疾病、心理等,患者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影響術后恢復。因此,加強患者的護理干預可優化手術治療效果,促進其康復進程[6]。
常規護理是配合治療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遵醫囑護理,然后護理效果不僅與患者有關,也與護理人員的個體因素有關[7]。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又稱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是在圍術期運用經循證醫學證實的優化護理措施,包含多種學科的護理措施,由丹麥外科醫生在21世紀初率先提出,此模式可減少手術應激,降低術后并發癥,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組合而產生的協同結果,它涉及多個學科,不僅僅外科醫生,護理人員,還有麻醉師、康復治療師,也包括患者的積極參與,近些年在我國外科應用較廣。快速康復外科理念針對患者進行的圍術期優化護理,包括術前合理準備、術后加快康復的管理措施等,相較于傳統被動護理措施,此護理措施可減輕手術應激和創傷,促進術后恢復[8]。有研究表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的護理干預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對患者的快速恢復有著積極的意義[9]。大量文獻報道,胃腸手術患者存在一定的應激反應,不利于手術的配合工作,影響術后恢復[10]。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進行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護理人員更加注重患者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對影響術后恢復的不良因素進行干預,使得護理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排氣、腸鳴音恢復、切口愈合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5 d的胃腸功能障礙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制定的護理措施可促進胃腸蠕動,更符合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的需求,通過飲食護理、術后活動指導、盡早地拔除各項導管,進行早期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對胃腸功能的恢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綜上所述,在胃腸道手術的護理中,應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可改善患者胃腸道功能,促進術后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