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道,謝師旅,丁一帆,楊廉方,冷文飛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408300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傷、或由腎虛,導致氣血運行失調,脈絡絀急,腰府失養,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疾病,包括西醫學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癥、腰肌勞損等引起的腰痛[1]。本病的發病率高,且常反復發作、難以治愈[2]。
楊廉方教授,主任中醫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傳承工作室導師,重慶市名中醫,從醫58載,以懸壺濟世為天職,以傳承中醫為己任,治療腰痛經驗頗豐。現采用數據挖掘方法分析楊教授治療腰痛的用藥規律,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
1.1 病例來源所有中藥處方來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楊廉方教授門診的病例,共計有效處方306首。
1.2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急慢性腰扭傷、腰肌勞損等中醫腰痛所涵蓋西醫病名中的診斷標準;具備完整的門診病歷資料;性別、年齡不限。
1.3 病例排除標準不符合診斷標準者;符合腰痛診斷標準,但同時兼有其他骨科疾病或有腰椎手術史;未服用中藥或中藥處方記錄不完整的診次;所開具處方中具有消炎止痛類西藥。
1.4 資料提取由2位研究人員篩選符合標準的醫案并制定資料提取表,于Excel 2019錄入處方中的中藥,仔細核對確保錄入信息準確無誤。
1.5 數據處理
1.5.1 中藥名稱規范 以《中藥學》[4]為標準,中藥名稱規范如將“旱蓮草”規范為“墨旱蓮”,“枸杞”規范為“枸杞子”。
1.5.2 數據的量化 對整理的數據進行二分類變量數據轉換,即在病案中出現的中藥,按“有=1”,“無=0”賦值[5]。
1.6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軟件對177味中藥進行使用頻次、頻率、功效類別、歸經等統計。對頻次≥90次的高頻次中藥進行聚類分析,以組間聯接作為聚類方法,區間為Pearson相關性,使用樹形圖顯示數據結果。運用SPSS Modeler 18.0中的Apriori算法進行關聯規則分析,設置最小支持度20%、最小置信度80%,對中藥進行二項關聯分析,找出常用藥對。
2.1 治療腰痛使用頻次>90次的高頻中藥分析306首處方中共使用中藥177味,累計使用4 417頻次。使用頻次≥90次的共20味中藥,見表1。

表1 治療腰痛使用頻次>90次的高頻中藥分析
2.2 治療腰痛中藥功效分析根據《中藥學》進行分類,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補虛藥和安神藥,見表2。

表2 治療腰痛中藥功效分析
2.3 治療腰痛高頻中藥歸經分析高頻中藥的歸經以腎、肝、脾為主,見表3。

表3 治療腰痛高頻中藥歸經分析
2.4 中藥聚類分析依據上述頻次分析結果將20味高頻出現的中藥進行聚類分析,聚類分析的結果見圖1。樹形圖提示,當聚類方法為組間聯接、區間為Pearson相關性,距離為20時可將20味中藥分為4大類:第Ⅰ類為牡丹皮、澤瀉、山藥、山茱萸、茯苓、生地黃、白茅根;第Ⅱ類為杜仲、續斷、桑寄生、獨活、防風、淫羊藿、當歸;第Ⅲ類為柴胡、枳殼、白芍、甘草;第Ⅳ類為太子參、白術。

圖1 治療腰痛高頻中藥聚類分析結果
2.5 關聯規則分析連接兩個中藥的連接線越粗表示兩中藥之間的配伍應用強度越強,得到的關聯規則越有價值,見圖2。按規則支持度百分比將各規則降序排列,取前10組中藥藥對搭配,見表4。

圖2 治療腰痛中藥組成網絡圖

表4 治療腰痛藥物關聯規則
腰痛是臨床常見的疼痛性疾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節奏的變化,人們參加戶外運動較前減少,伏案勞作時間增多,久坐傷肉,腎氣虛弱。因此,腰痛發病率亦呈逐年升高趨勢[6-7]。腰痛的發病與肝腎關系密切,病因病機較為復雜,“肝主筋”“腎主骨”,而“脾主肌肉、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脾與腰痛的發病也密切相關[8]。
從用藥頻次、功效、高頻中藥歸經分析可見,楊教授治療腰痛的高頻中藥為生地黃、茯苓、杜仲、白芍、山茱萸等;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是補虛藥和安神藥;高頻中藥的歸經以腎經、肝經、脾經為主。《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腰痛與腎密切相關[9],《醫宗必讀》明確指出腎虛為腰痛之本。肝腎精血同源,同出于下焦,脾胃為氣血精津生化之源,肝脾功能失調可損及腎而發生腰痛[10]。楊教授臨床總結發現,腰痛患者多伴有睡眠差,究其原因,多數患者因疼痛而影響睡眠,也因腰痛多見于中老年患者,氣血衰,肌肉不滑,榮衛之道澀,而致不寐。故楊教授多在應用補虛藥的基礎上配伍安神藥治療腰痛,多取得良好療效。
根據中藥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第I類藥物為牡丹皮、澤瀉、山藥、山茱萸、茯苓、生地黃、白茅根,通過觀察發現,此7味藥是由六味地黃丸加減而成,該方出自《小兒藥證直訣》,具有滋陰補腎之功;第Ⅱ類藥物為杜仲、續斷、桑寄生、獨活、防風、淫羊藿、當歸,此7味藥由獨活寄生湯加減而成,該方載于《備急千金要方》“治腰背痛,獨活寄生湯”[11],具有祛風濕、止痹痛、益肝腎、補氣血的功效。六味地黃丸和獨活寄生湯為楊老臨床治療腰痛之基礎方;第Ⅲ類藥物為柴胡、枳殼、白芍、甘草,此4味藥為四逆散加減,本方出自《傷寒論》,具有透邪解表、疏肝理脾之功;楊教授臨床喜用經方四逆散合酸棗仁湯加減治療不寐;第Ⅳ類藥為太子參和白術,兩藥均為補虛之藥,太子參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白術健脾燥濕[12],兩藥合用具有補養后天之精以充養腎精,進而治療腰痛。其中第Ⅲ類和第Ⅳ類為楊教授自擬方安胃煎的主要藥物,此方具有健脾疏肝平胃之功效,經多年臨床驗證療效確切[13]。
從關聯規則分析,按規則支持度降序后關聯度最高的藥對為“生地黃-山藥”。《神農本草經》[14]載地黃“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生地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15];山藥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之效,兩者相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補益脾腎之力。其次為“生地黃-山茱萸”,山茱萸具有補益肝腎、收澀固脫之效,兩藥配伍可加強補益肝腎之功。“山藥-山茱萸”“茯苓-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牡丹皮”藥對均為楊教授常用方六味地黃丸之藥物組成,臨床應用療效佳。
腰痛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楊教授臨床善用六味地黃丸、獨活寄生湯和四逆散等加減治療腰痛,以補虛和安神藥為主,藥物多選用歸腎經、肝經、脾經之藥,臨床療效顯著。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數據進行挖掘,從而探討楊教授治療腰痛的用藥規律,以便繼承和發揚其寶貴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