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甡,李付根,王妍煒,魏明,張亞超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鄭州 450001
小兒泄瀉是兒科的常見疾病,以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甚則如水樣便為主要特征[1]。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統計,全球小兒泄瀉病的年發病例數為17億左右,年致死例數達52.5萬,同樣泄瀉也是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2]。因其嚴重危害兒童健康,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已將其列為兒科重點防治疾病之一[3]。據統計,我國的泄瀉發病率為每年每人0.17~0.70次,但5歲以下兒童則為每年每人2.50~3.38次,兒童發病率明顯高于成人[4]。
泄瀉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季節變換之時多見。小兒臟腑嬌嫩,肌膚薄弱,冷暖不知自調,易為外邪侵襲,加之小兒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易出現精華之氣輸化失司,與合污下行,發為泄瀉。如治療得當,預后良好;如癥狀較重,泄下過度或遷延日久,出現耗氣傷津[5],影響患兒生長發育。
穴位敷貼療法是臨床治療小兒泄瀉常用的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依從性好、臨床操作方便等特點[6],筆者規范運用透藥熱灸貼治療風寒型泄瀉患兒64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128例均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診治的泄瀉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4例。治療組男39例,女25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2.3歲;病程1~10(5.53±2.12)d。對照組男38例,女26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2.7歲;病程1~10(5.87±1.87)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7]中小兒腹瀉病的診斷標準。大便性狀發生明顯改變,或呈稀便、水樣便,或夾黏液、膿血等,同時大便次數較往日明顯增多,每天大便次數在4次以上。
1.2.2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泄瀉病中風寒證者:主癥:大便顏色淡,且夾有泡沫,但無明顯臭氣;兼癥:腹痛,腸鳴音亢進,或伴有鼻塞、流涕、身熱,舌苔白膩,脈滑有力。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6個月~5歲,性別不限;其監護人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近期未使用過治療泄瀉貼劑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患兒臨床診斷為傷食瀉、濕熱瀉和其他類型泄瀉;身患其他嚴重性全身疾病;臍部及周圍皮膚有開放性傷口,或皮膚嚴重破損者;患兒腹部皮膚極易產生過敏,或對貼片組成成分過敏者;經調查研究,認為不適宜參加本臨床試驗者。
1.5 病例脫落標準①研究過程中因各種原因受試者自行退出的;②治療過程中患兒因產生不良反應,不愿繼續接受治療的;③從倫理道德角度考慮,因患兒發生不良事件尤其是嚴重不良事件,倫理委員會決定中止研究的;④因其他原因不愿繼續接受實驗者。
1.6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治療:采用本院兒科散劑,如溫中顆粒、健脾止瀉顆粒、太蒼顆粒、蒼苓顆粒等進行辨證論治。發熱、脫水患者要根據具體情況給予退熱、補水、糾正水電解質失衡等處理。
1.6.1 對照組 將溫脾散藥末3 g(藥物組成:白胡椒30 g,炒蒼術30 g,砂仁10 g,肉桂5 g,吳茱萸5 g)加入適量姜汁醋調試成膏狀攤于一般藥貼貼片上。
1.6.2 治療組 將溫脾散藥末3 g(藥物組成:白胡椒30 g,炒蒼術30 g,砂仁10 g,肉桂5 g,吳茱萸5 g)加入適量姜汁醋調試成膏狀攤于透熱藥灸貼片上。
兩組患者治療前均用溫水將神闕穴擦拭干凈,而后將有溫脾散藥膏的藥貼貼于患者神闕穴,兩組患者穴位貼敷治療,每日1次,每次貼敷時間為4~6 h。
1.7 觀察指標記錄兩組患兒治療前后患兒大便次數、糞便性狀、腹痛、精神等證候積分,按照病情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2分、4分和6分。
1.8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制定。臨床痊愈:證候積分減少率≥75%,即大便的次數、性狀及癥狀、體征恢復如常;顯效:證候積分減少率50%~75%,即大便的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都顯著改善;有效:大便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2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都分別有所改善,證候積分減少率30%~50%;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者,證候積分減少率<30%。
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n×100%
1.9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結果為均數±標準差(±s)表示,成組t檢驗對兩組間比較;配對t檢驗或符號秩檢驗對組內前后配對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對不良事件發生情況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泄瀉患兒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治療3 d后有效率為84.37%,對照組有效率為71.87%,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治療組治療5 d后有效率為92.18%,對照組有效率為89.06%,兩組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泄瀉患兒治療3 d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泄瀉患兒治療5 d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泄瀉患兒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兒治療3 d后、治療5 d后證候積分低于本組治療前,且治療組治療3 d后低于對照組治療3 d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5 d后與對照組治療5 d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泄瀉患兒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s,分)

表3 兩組泄瀉患兒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同期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3 d后 治療5 d后對照組64 14.19±2.13 10.11±1.79*6.81±1.94*治療組64 14.71±2.79 8.22±1.26*#6.22±2.13*
2.3 兩組泄瀉患兒不良反應比較治療組有1例患兒治療5 d后出現藥帖剝離困難,但局部無過敏現象。對照組中有1例患兒治療3 d后發生肚臍局部皮膚發紅,1例治療5 d后藥貼剝離困難,均無其他不良反應。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泄瀉以感受外邪、脾胃虛弱、飲食內傷為多見。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分為風寒證、濕熱證、傷食證、脾虛證等[9],其中,風寒型泄瀉是小兒泄瀉中發病率較高的證型。小兒的生理特點為“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說:“小兒臟腑之氣軟弱。”小兒肺常不足,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功能較弱,冷暖不能自調,寒邪入侵,客于腸胃,脾常不足。此外,泄瀉的發生也與小兒生機旺盛發展迅速,對水谷精微需要迫切有很大關系[10]。《幼幼集成·泄瀉證治》中提出小兒泄瀉的主要原因責之脾胃,脾胃不和,飲食不化,乃致合污下降,而致泄瀉。患兒調護不當,感受風寒,寒邪客于腸胃,寒凝氣滯,加之脾胃虛弱,則中陽被困,運化失職,故見大便清稀,發為泄瀉,治療當以疏風散寒、化濕和中[11]。本研究所用貼敷藥物由白胡椒、炒蒼術、肉桂、吳茱萸、砂仁等組成[12]。方中白胡椒溫中散寒;炒蒼術祛風散寒、燥濕健脾;肉桂性辛、甘、大熱,可溫中散寒,健脾止瀉;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砂仁因其芳香之性,具有辛散溫通之能。諸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和中化濕止瀉之效。
目前,中醫治療小兒泄瀉以口服中藥為主,外治為輔。但對于兒童來言,存在因中藥口感差而服藥困難等問題[13]。《千金要方》中記載了27種外治方法,包括針刺、貼敷、中藥熏洗、按摩等[14]。《理瀹駢文》作為一部極具特色的外治法專著,提到外治的治療原理同內治基本相同,外治所選藥物與內治也大致相同,只是用藥途徑不同而已,所謂“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換”,治療的宗旨是相同的。中醫治療方法繁多,隨著現代社會對自然療法的推崇,穴位敷貼療法作為常用的外治療法,其藥物通過刺激皮膚腧穴被人體吸收,由經絡系統輸布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而發揮作用[15],正是由于穴位敷貼給藥途徑使用方便,所以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醫學源始》提到,生命的起源在于臍和命門,也是十二經脈的根基,是五臟六腑的本源。從十二經脈的循行中可見,神闕穴與心、胃、脾、肝、腎直接聯系,又通過表里關系與其他經絡保持了聯系,同時其位于人體腹部臍中,屬任脈穴,與奇經八脈任、督、帶、沖相系,由此可看出神闕穴聯系人體范圍之廣。中醫經絡一直主張“經脈所過,主治所及”[16],神闕穴具有調和陰陽、健脾和胃的功效[17]。刺激神闕穴治療疾病取穴簡單,且操作方便,不僅可減輕口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還可減少藥物代謝對肝臟、腎臟等組織器官的直接傷害,同時還大大提高了臨床療效。臍療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為第3代給藥法,已廣泛用于臨床[18]。蔣穎等[19]研究發現,與腹部其他穴位比較,神闕穴溫度升高幅度大、速度快且溫度持續時間長,神闕穴區皮膚的微循環狀態在腹部最佳。
中藥制劑大都味苦,小兒不宜接受。《醫學入門》云:“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說明灸法可完善湯劑及針法的不足[20]。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行氣通絡、扶陽固脫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與預防保健之中,張仲景明確提出了“陰證宜灸”的觀點[21],風寒型小兒泄瀉亦屬其適應證。但艾灸燃燒時,表面溫度較高,約為550℃,甚至有時候會高達800℃[22],屬直接火源,由于兒童在治療過程中大都配合度不夠,存在治療風險,臨床應用常被限制。
較于傳統貼敷療法,透藥熱灸貼的創新點在于新增的恒溫加熱功能,這項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體外給藥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3]。灸法療效的取得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艾灸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光熱效應是艾灸能夠發揮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等療效的關鍵所在[24-25]。透藥熱灸貼的放熱原理是鐵氧放熱,能夠快速、有效的緩解大便次數多、大便稀溏等腹瀉癥狀,與中醫傳統灸法療效相同。本臨床研究采用的敷貼發熱溫度基本控制在42℃左右,同時所用材質為天然無害,對皮膚刺激小。路玫等[26]研究指出,受試者發生灼傷的極限溫度為(40.7±2.93)℃。該貼劑的發熱體原理是氧化放熱反應,鐵粉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并緩慢、恒定地釋放熱量,在產生熱的同時對人體及環境都無害。
對于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可謂任重而道遠,對其發展不只是需要繼承,更需要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得以有效創新,使其更好、更科學地服務于臨床[27]。透藥熱灸貼不僅擁有傳統貼敷藥物溫中散寒、和中化濕止瀉的功效,又具有恒溫加熱系統來加速藥物的吸收的功能,從而有效縮短了病程,同時避免了傳統艾灸對患兒存在的燒傷風險,是穴位貼敷與艾灸療法的有效結合,屬現代科技與傳統療法的結合,豐富和提升中醫外治治療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