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根 邢書霞
關鍵詞:區塊鏈;轉移支付;信息管理
一、緒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一方面,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規模不斷擴大,為中央在縮小地區問財力差距,優化地區間資源配置,貫徹特定的政策目標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上級轉移支付資金極大地保證了地方政府的基本財力,切實增強了基層政府“保工資、保運轉、?;久裆钡哪芰Γ浞直U狭嘶鶎诱_\轉。
鑒于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龐大的資金規模、較高的支出占比比重,以及在保證中央政策順利執行、切實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預算法要求財政轉移支付應當規范、公平、公開。然而在實際管理中,并沒有全國統一的預算管理信息系統,而是各級行政區劃建有獨立的預算管理系統,財政資金使用情況數據分散保存在各級行政區劃的信息系統內,數據匯總和信息公開主要依靠數據報送和政務公開。因此任何一級行政區劃都不能及時賬務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情況,缺乏對其全流程監管的手段。
當前財政部正在推進《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管理規范》和《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技術標準》建設,各省正在抓緊推動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系統建設,旨在以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為指引,整合預算編制、預算執行、決算、績效管理等業務環節,貫通各級財政預算管理,并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控制規則嵌入業務系統,促進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
以上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系統建設重點實施級次在省級財政,因此形成了以各省級財政為中心的數據中心,依然是各級財政獨立管理,上下級數據銜接依靠數據推送和報送的模式,沒有徹底解決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管理過程中交易數據易篡改、缺乏公開透明機制、監管困難等固有問題。
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管理過程涉及各級財政部門、各級預算部門等,正好契合了區塊鏈多方參與、去中心化、公開透明等特點。本文將嘗試探討“區塊鏈+財政轉移支付”,分析區塊鏈技術在財政轉移支付體系的優勢,針對推廣應用中面臨的困難提出對策建議。
二、區塊鏈的技術優勢
區塊鏈技術作為多種新技術的組合應用,相對于傳統的賬簿系統,有著明顯的技術優勢。一是去中心化,基于區塊鏈的交易,采用點對點通信的方式,任何節點既是授信單元,又是被授信單元,沒有中央管控的授信中心,并且部分節點不可信,甚至是惡意的都不影響交易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從而建立起沒有“絕對中心”信托機構的信用機制。二是公開透明,在區塊鏈技術下,所有的交易信息都保存在區塊鏈中,形成交易賬簿,賬簿又在每個節點上都保存有完整副本,因此形成分布式的賬本,打破了傳統信息系統的信息壁壘,任何記錄在冊的交易都可以被所有節點查看,實現了交易數據的公開、透明。三是不可篡改,區塊鏈通過分布式存儲、時間戳證明、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等技術應用和機制設計,任何節點對賬簿內容的任何篡改都會被其他節點發現,改變了傳統信息系統數據改變無法被發現的困局,從而確保了整個系統的不可篡改性。四是可追溯性,區塊鏈中的數據一旦經記錄即不可修改、刪除,并且按交易時間順序前后排列,因此對區塊鏈系統內交易的每一次操作都留有痕跡,任何時候都可以通過鏈式結構追本溯源,一筆一筆進行驗證。五是公平高效,智能合約在滿足事先約定的交易條件時自動執行,不以人為因素終止,因此不僅減少了人為操作,同時也避免了違反合約甚至惡意毀約情況的發生。整個合約的設立、存儲、讀取、執行的整個過程是公平高效的。
三、財政轉移支付信息化遇到的瓶頸
當前,我國中央、省、市縣四級財政部門基本都建設了本級預算管理系統。部分?。ㄊ校┬畔⒒到y可以自動下發和接收轉移支付指標,但系統之間并沒有建立共識機制,仍是中心化的信息系統。因此財政轉移支付信息化發展存在以下不足:
(一)業務辦理時間過長,難以及時發揮資金效益
當前轉移支付資金管理雖然有信息系統支撐,但大量業務辦理環節本質上還是記賬系統,最終依靠資金文件確認,信息系統僅作為線下辦理結果的記賬工具,智能化程度低。并且業務管理流程冗長復雜,使得信息系統操作和確認的環節過多,任何環節的耽擱都增加整個業務的辦理時間,因此轉移支付業務辦理時間過長,一些緊急情況(比如救災、救險等)可能無法及時撥付轉移支付資金,以致影響資金的使用,無法及時發揮資金效益。
(二)人力資源大量浪費,難以充分減輕基層負擔
轉移支付資金對賬已成為各級財政部門年終結算的重要工作內容。為規范對賬流程、提高對賬質量,往往上級財政部門要安排專人明確具體措施,制定對賬格式和對賬要求,提前下發對賬清單和對賬表格,對下級財政開展對賬培訓,做好業務指導;下級財政部門要明確專人跟蹤落實對賬工作,跟蹤上級要求,賬務業務口徑,學習填報要求,協調各資金管理處匯總資金文件,填寫各類對賬表。大量繁瑣的對賬工作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給年底本來就承擔繁重的工作的人員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壓力。
(三)統計數據缺乏信用,難以全面利用數據價值
當前各級財政都有本級的預算管理系統,上下級之間沒有互聯互通。因此上級不能直接掌握下級轉移支付資金的安排使用情況,很多情況下只能通過數據采集或數據報送的方式。無法避免重復報送,報送不及時的情況,甚至發生惡意謊報、漏報的情況。最終上級財政無法全面掌握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全部情況,甚至掌握了錯誤數據,也就將無法進行資金效益分析,無法對轉移支付政策的制定、評價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最終降低數據的信用度,繼而難以發揮數據的潛在利用價值。
(四)業務數據容易篡改,難以實現監督審計功能
在各自為政的信息系統中,難以打破“數據孤島”造成的信息壁壘,很難追蹤專項資金的設立、分配、下達、使用的完整情況。因此監督部門或審計部門在對轉移支付資金進行績效評價、監督審計時,為掌握全部數據,相關部門需要組織協調大量的數據采集、清洗、整理等準備工作,耗時耗力,而且因為數據可信度不高,不僅極大降低監督審計工作質量,而且無法建立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的全方位監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