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穎 劉靜竹
(長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抓牢抓實新媒體渠道。”[1]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人們能接收到更為豐富的信息,與此同時,信息的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及負面信息的傳播,也給學生思想帶來一定的沖擊。[2]
美國學者戈爾德馬克最先提出“新媒體”概念,他認為:“新媒體是基于圖像傳輸、電波等技術的電視、電影等媒介形態,并確立新媒體與傳統印刷媒介不同。”[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出現了手機、數字電視、因特網等全新的新媒體,眾多學者對新媒體的概念做了闡述。我國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宮承波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利用數字通信技術,以無線互聯網為渠道,以電腦、手機等為終端,為用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方式和手段的總和。[4]總的來說,新媒體是以數字和網絡技術作支撐并能為客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種動態發展的媒介形式。
根據2020年CNNIC中國網絡發展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的網民規模已達90359萬人,其中互聯網的普及率達64.5%。在中國網民年齡結構調查中,占比較大的是20-29歲、30-39歲的網民,分別為21.5%和20.8%。[5]其中10—19歲的網民占比為19.3%。為了解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筆者在問卷星網站上投放針對高校學生的200份問卷調查和高校教師思政教育的200份調查,調查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調查

表2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調查
從表1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中能夠發現一系列的問題,如有36.2%的學生超過了4小時;有44%的大學生主要用新媒體來社交娛樂;有64%的學生無法準確分辨新媒體信息;有44%的學生認為新媒體時代思想更為理性開放;有51%的學生認為新媒體時代自己的價值觀逐漸功利化,道德水準也有所下降;有32%的學生認為新媒體對學習有幫助。
從表2新媒體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中可知,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政帶來一定的挑戰,主要情況如下:有49.6%的學校設置了思政主題板塊,但未充分利用;有43%的教師偶爾使用新媒體教學;有34%的教師并未在課下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溝通;有34%的教師認為教育權威性受到影響;有51%的教師認為傳統思政教育受到沖擊;還有部分教師認為高校輿論導向和學校網絡監管不嚴格等。
新媒體時代,高校需要借助新媒體傳輸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新媒體為載體推動學生主動汲取思政知識。
1.“新媒體+權威內容”
從表1第2題可知,主動運用新媒體了解時政熱點的學生只占19.8%,這說明學生對權威、科學的思政熱點還不夠了解。高校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主動搜集、整理權威、真實且具有時效性的時政熱點,促使學生及時了解國際新聞,加深學生對思政的認知。
2.“新媒體資源+思政教育”
從表2第5題和第6題可知,新媒體的運用給高校的思政教育帶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教師不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和老舊的思政教育內容,而是充分利用豐富的新媒體資源拓展思政教育。如學校或教師可利用新媒體結合“國慶節”“建黨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向學生傳遞主流意識形態內容;借助新媒體挖掘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傳統文化資源,并及時快速地傳播出去;利用新媒體展開體驗式、自助式的思政教育服務,引導學生主動表達思想和情感。
26歲的李斯,是楚國一個看守糧倉的小文書。糧囤附近有草葦圍住的糞坑。李斯如廁時,見到枯瘦瑟縮又沾了糞的小耗子,他想:人生如鼠啊,不在倉就在廁。他不禁長嘆:“一輩子有無出息,全看為自己找一個什么位置。”
新媒體能實現“新媒體+思政+教育”的融合,及時、迅速地向學生傳遞權威、海量、新穎的思政教育內容和資源,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
從表2的第5題和第6題可知,34%的教師認為學校思政網絡監管不嚴,15%的教師認為高校輿論導向無法及時控制。新媒體時代,高校需要牢牢抓住新媒體陣地,推動高校教育工作者主動學習新媒體知識技能,進而牢牢把握住輿論話語權,不斷夯實高校的思政教育。
1.打造高校新媒體思政教育隊伍
組建一支有能力、有思想、有新媒體技能的思政教育隊伍,這支隊伍的人員構成可為思政教師、輔導員、黨政干部等。組建隊伍后,學校需要強化培訓力度,強化隊伍的新媒體素養和技能,引導思政教育隊伍熟練運用新媒體和網絡技術,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2.建設高校思政新媒體宣傳陣地
(1)“新媒體+高校班級+思政”宣傳。高校大多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管理,可創新高校班級新媒體宣傳陣地,通過組織具有公信力、思想覺悟高的班干部或同學來擔任管理者。管理人員時刻關注高校QQ群、微信群等,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為學生提供具有時效性的熱點新聞。
從表1第6題和第7題可知,51%的學生認為新媒體對學習幫助不大;從表2第5題可知,26%的教師認為傳統思政教育受到沖擊。在新媒體時代,高校需要結合新媒體創新思政教育形式,促進學生對思政的認知和了解,進而優化高校學生的思想三觀。
1.“新媒體+思政課程”
新媒體時代,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的出現,豐富了線上課程資源。學校可以借助慕課、微課、翻轉課堂廣泛性和覆蓋面廣的優勢,主動推行一系列思政教育短視頻和課程,打破傳統思政課堂的限制,實行隨時隨地思政交流和思政教育。
2.“新媒體+思政課堂”
傳統課堂局限性較大,借助新媒體實行線上思政課堂,可適時應用專題思政、案例思政分析、思政探究教學等多種方式,方便師生隨時就思政教育內容進行互動和提問,促進師生間的思政交流和思政的及時傳播。
3.“新媒體+線下思政教育”
高校可以創建思政學習分享平臺,在平臺上設置“網上黨校”“時政熱點”“黨的政策方針路線”等板塊。相關負責人可在線下展開思政教育講座、直播,不斷擴大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范圍,使高校學生能隨時隨地受到良好思政教育的感染和學習。
4.“新媒體+思政App”
高校可以創建符合本校特色的思政App,依靠微博、微信、抖音、豆瓣等新媒體的影響力,創設思政QQ群、微信思政公眾號、微博官方號、抖音官方號等。學校還可創設“校訊通”“校政App”等,校訊通是以學生的“校園網+手機+校園資訊+思政信息”為主,通過綁定學生的手機號和學籍號,及時、迅速地將校園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傳遞到學生的手機中,使學生第一時間了解校園最新信息。校政App即“學校+思政”,是為滿足本校特征和學生需求而研發的App交流平臺,與“學習強國”平臺類似,打開平臺即推送最新思政熱點,并擁有“新思想”“要聞”“黨史”“學校介紹”“論壇交流”等多個板塊,供學生了解時事。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和機遇,高校需要與時俱進,結合新媒體特征充分發揮優勢作用。高校要利用新媒體把握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高校學生的思想和三觀,以此弘揚高校思政正能量,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